“那段时日我在草原云游,你父多有照拂,一路上顺风顺水,安全无虞。转眼经年,我应陆眷之邀再次去往北国,途中惊闻段部内乱,陆眷亲卫将一岁多的小公子交于我请我带回洛阳避祸……”
郭浩摇摇头,继续说:“其实洛阳又能好到哪里去,我往北走,也是为了避祸呀。天下之大,已无安身之处。我将你送到一个上谷郡旁一个偏僻的汉人村落,给足了盘缠,请一户老实的农家照顾你,因洛阳还有些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便匆匆离开了。想着最多一年,再来寻你……”
勿尘垂着眼,心中已无波涛,曾经过往他从不去探究,但总是扑面而来。昨日坠崖刮伤的右肩突然疼得厉害,他往后靠在一株桦树杆上,深吸了一口气。
“郭先生,我有一事不明……”
“何事?”
“彦旗是怎么回事?这么说彦旗与我一处绝非偶然。”
“当然不是,因着画画的本事我与吴敬王有些交情。当年急着赶回洛阳便是听闻齐吴敬王遇到难处。”
宫室内乱,吴敬王一支蒙难,郭浩回到洛阳时吴敬王府已经烧成灰烬,王爷逃离洛阳。郭浩多方寻访再得吴敬王踪迹时吴敬王难捱逃亡的贫病交加,已经病故,王妃荀氏不能自保将尚在襁褓的小公子托付给郭浩。
……
这其中必然是一番不忍回顾的血泪史,郭浩沉默了。那么多年过去,他不仅不能去接勿尘,环顾天下,竟然觉得那个北国的穷乡僻壤或是个避祸之地。于是便将司马彦旗也送了去。
“后来呢?”勿尘问,据他亲历,郭浩口中老实的农户并非看顾他之人,而对年幼的彦旗……他那便宜“养父”似乎都不知这幼儿的存在。
郭浩继续说:“将小公子送到后我匆匆赶回洛阳,我想去将王妃和彦旗的兄姐都带来……谁知……都晚了!我的眼就在这次,瞎了。”
郭浩脸上有刀痕,他眼盲是外伤所至。
“多少年了,我一直在懊悔,当年接过彦旗的时候就应该立刻将王妃和其他几个孩子也带上,我在犹豫什么,害怕什么……”
盲眼的画师在懊悔,可战乱如斯,他一介文弱之人,又能救多少人呢?
勿尘沉默了,这便是他不愿探究的身世。虽然其中有些环节还有蹊跷,但似乎都不重要了。
他记忆深刻的是师父魏宁与荀藩的争执。那时他已经十六七岁,刚刚从黄河岸巡堤回来。那是个清晨,彦旗的舅父荀藩过来要将彦旗带走,说他是皇族遗孤。魏宁怒了,一拳打在荀藩脸上。事发突然,勿尘愣了一下才去拉住师父,荀藩颧骨立刻肿了,师父的右拳裂开了血,他颌骨咬得紧紧地,怒气随时可能压不住。那可是春风和煦的师父,勿尘从未见魏宁如此动怒。
原来师父一早知道,那是一条不归路……
风来,刮起一阵雪沫,天地间苍苍茫茫,洛阳就在这苍茫混沌的前方。
郭浩拉了一下勿尘的衣袖,示意继续前行。
还好,至少此刻,那里是个可以期盼的地方。
因为,有魏桓在那里。
清晨,雪与雾纠缠于天地间,洛阳巍峨的城墙有一半隐没在迷蒙的雪雾里。一阵风来,迷雾稍淡,一面殷红大旗将巨大的“晋”字烙在城楼之上。
勿尘脸上终于浮上笑容,一个月的时间,好几次死里逃生,他总算来到了洛阳。
于是,清晨掌钥的门卫打开城门时,看到了这一幕:一群难民从迷雾中苏醒,男女老幼各色发肤,为首的男子在隆冬里一身褴褛的单衣,手臂及领口露出密密麻麻的伤痕。
他走上来,好心情地说:“请通传你们将军,勿尘来投奔她了。”
于是乎,半个时辰后洛阳的百姓看到那位女将单骑飞也似地穿行于隆冬的街道上。
魏桓急冲冲的赶来,安排难民的勿尘已经忙了一阵。他裹着厚重的冬衣在一盆碳火前坐着,旁边几个安置难民的小吏围着他说着什么。
天色已明,雾气已散,雪霁天蓝。阳光正好落在他身上,他清瘦了不少,眉目与下颌棱角分明,正对着魏桓的侧脸上有几道擦痕,沿着这擦痕,魏桓看到他破损衣领下的隐约而蜿蜒的伤痕。这一路过来定然不易,更何况沿途还收了几十难民。
魏桓脑子突然一片空白,空白里慢慢浮出多年以前父亲带着难民进入长安的画面。
心口被刺了一下,魏桓楞在了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