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姓名学准吗 > 第366章 兄终弟可及叔侄不相传(第2页)

第366章 兄终弟可及叔侄不相传(第2页)

上百个宰相在朝,不仅大事难决,而且容易泄密。许多事情还在讨论阶段,就已传到满城风雨,人尽皆知。

这些奇葩的改革措施招来汉人儒臣的批评。监察御史张养浩上书列举十大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字字切中肯綮。

元武宗最大的改革举措是重设尚书省。

他在中书省之外另立尚书省,作为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以推行改革。但因为中书省和尚书省职责划分不明确,致使中书省成为闲置机构,中书官员被迫尸位素餐。

就在尚书省启动一系列改革措施,准备大有作为时,元武宗崩了。皇太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1320年3月)即位,是为元仁宗。

元仁宗全盘推翻了元武宗的改革,废除尚书省并处死尚书省一任重要官员。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设立过尚书省。

元武宗并非没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弟弟呢?

当年他拥立元武宗登基为帝时,两兄弟已约好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元武宗履行了承诺,元仁宗却违背了盟约,最终将自己的儿子立为皇太子。

元仁宗的皇帝工作比元武宗干得更加出色。他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起用汉臣,裁撤冗员,整顿吏治,一改武宗朝的衰败之势。

尤其他尊崇朱熹理学,推行延佑复科,在开辟汉族士人入仕途径的同时,也提高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学的积极性。这极大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有力推动了元朝的多民族融合进程。

元仁宗满心希望蒙古人学习儒家学说和汉人治政经验,共同治理好国家。但以蒙古人当时的实际权力结构而言,奉行唐宋以后的封建体制并不是最好选择。

用马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关系并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蒙古人刚刚从部落社会走过来,他们的权力结构类似于封邦建国的周朝。

大元皇帝为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蒙古诸王则为诸侯,在各自的领地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权。

秦汉两朝用了四百多年时间,才将封建制改为郡县制。唐宋两朝又用了近六百年时间,才勉强完善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元仁宗想利用儒家学说,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此前用两千年时间走过的路,显然难度极大。所以,忽必烈才将行汉法和遵蒙制并行,尝试着一点点加强中央集权。

那么,元仁宗能不能学习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呢?

难度同样极大。

因为,中原文明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和庶子们从法理上不具备继承权,所以他们举双手拥护雨露均沾的推恩令。

蒙古贵族奉行的是世袭推举制。这意味着每一个儿子都有希望获得继承权,举手表决,能者居之。在能获得一整块蛋糕的时候,什么人还会希望把它分成几块呢?

当然是,无能且无望争取到蛋糕的人。而这些人的意见,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被省略掉。

元仁宗限制贵族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很快无疾而终,接下来摆在他面前的大难题,是皇位继承权问题。

他并不想把皇位传给侄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