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姓名学准吗 > 第462章 正大光明秘密立储(第1页)

第462章 正大光明秘密立储(第1页)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鲜血从身体里涣散而出,这表示非常危险了。我们远离危险,无咎。

从皇太极、顺治、康熙到雍正,清朝前四任接班人的登基之路都极为凶险。尤其是雍正帝,从九子夺嫡的险峻局面中杀出一条血路,惊险万分地登基为帝。为避免再度出现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他决定采取措施使皇位继承制度化。

公元1723年8月,雍正登基元年,便宣布实施秘密立储法。

清朝的秘密立储,是指皇帝不公开指定继承人,却将写有继承人名字的传位诏书制作一式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则藏于内府。待皇帝驾崩后,由宣诏大臣共同从匾额后取下传位诏书拆开,当众宣布确立新君。内府所藏诏书则以备核对。

这个主意一举多得,堪称绝妙。首先由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强化了皇权。其次,册立了皇太子,多少可免去众皇子争夺皇位、自相残杀的后顾之忧。第三,它还保护了皇太子,使其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整日要受明枪暗箭的伤害。而且暗黑一点想,如果皇帝在世时想法改变,不过是换一个传位诏书的事,比以往历代皇帝废立皇太子要自由多了。

在中国,正妻生的儿子叫嫡子,皇帝的正妻是皇后。

正妻以外的都是妾室,她们生的儿子都是庶子。皇帝宫中,皇后以外的妃嫔媵嫱、宫女侍婢生的儿子,也都是庶子。

大约从周朝开始,中国的皇位传承和家族继承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皇位继承的基本原则虽然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个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对皇位的争夺。在皇权的诱惑下,皇储之争始终惊心动魄,皇族宗室为此手足相残的历史故事不胜枚举,从未断绝。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后宫之中的妃嫔、宦官、外戚等等,无一不以拥戴的皇子为核心,展开各种博弈和绞杀厮杀。

尤其是两千年封建王朝,几乎从未停止过血腥而残忍的皇储之争,比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九子夺嫡等等。

在我国的封建王朝,素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论,册立储君向来被视为国之大事。而历朝历代有关国本的倾轧争斗,恰恰是使国本“涣其血”的巨大危机。

受满清旧俗影响,清初并没有形成所谓的嫡庶观念,他们主要实行部落时代的推举制。所以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都不是嫡长子身份继位登基。

推举制有推举制的好处。这种类似于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制度,基本能保证继任者相对更加强大。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顺治帝。他本身并不强大,却有一个强大的支持者。

但推举制的弊端在于,它几乎一定会引起皇室内部你死我活的相互倾轧,从而极大削弱宗室的力量。

嫡长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骨肉相残,但它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优中选优。比如晋朝,就出了两个白痴皇帝。

雍正帝左思右想后采用的秘密立储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实施起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比如,所谓的秘密立储未必能长期保密。

能否保密的问题,不在于传位诏书的安全性。

有人怀疑,传位诏书放到正大光明匾的后边,万一被人偷了或被人换了,岂不糟糕?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紫禁城偷换传位诏书比偷人还难。

乾清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有二十多米。“正大光明”匾离地面至少八米以上,如果不会轻功飞檐走壁,想要偷换诏书的话,至少需要搬一个梯子。

未经批准,试问谁能搬个梯子在皇宫招摇过市?

更何况传位诏书为一式两份,在内府的那一份由皇帝亲自保管。就算韦小宝在世,他或许能偷到几本《二十四章经》,却万万不可能同时偷换两份传位诏书。

能否保密的问题在于,就算只有皇帝知道答案,他未必能做到守口如瓶。就算他能做到守口如瓶,有心人总能发现蛛丝马迹。比如乾隆帝退位之前,和珅就提前得知了接班人是嘉庆帝。

秘密立储还存在第二个问题:因为要保密,继承人在上任之前,几乎没有培训期和见习期。

嫡长子继承制要求提前公布皇太子人选,并置太子东宫。这么做的好处是,给了太子一个考察期和实习期,帮助他积累治政经验,以便将来更好的接班。

同时,若皇帝发现太子确实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也能及时调整人选。

这是秘密立储制不能具备的。

实际上,有清一代真正按秘密立储制度登基的,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任皇帝。咸丰帝仅有一子,同治、光绪则均无子嗣,他们都无需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制虽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雍正帝通过它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满清皇子争夺皇位的问题,保证了后世皇权的平滑过渡。

雍正帝时期,准噶尔部落仍然是游走于清朝北疆的危险存在。雍正帝认为应尽快扑灭噶尔丹势力,否则“将来必为蒙古之巨害,贻中国之隐忧。”

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掌了准噶尔部,势力迅速强大,并一度支持青海和硕特部反清。策妄阿拉布坦死后,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准噶尔开始出现内乱。

雍正帝决心趁机对西北用兵,但他清醒地认识到打败准噶尔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长计议。他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和决心。

公元1731年,准噶尔军大败清军后,再度挺进喀尔喀蒙古。雍正帝火速调集东三盟兵丁驻守内蒙古乌尔会河一带,大规模扩充古北口、宣化、大同三镇绿营兵,合计增兵一万余名,同时修葺东起独石口,西至杀虎口的长城以御敌。

清军在西北地区修筑城驿和屯田驻军,进一步加强了西北边防。

翌年,清军在额尔德尼昭(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西部)击败准噶尔军队,噶尔丹策零仅以身免。

雍正帝并没有乘胜追击,他将消灭准噶尔的重任托付给了自己的下一任乾隆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