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胡适的八事是什么 > 第13部分(第2页)

第13部分(第2页)

“文学革命”一词是胡适和他的几位同志于中国文化命运的同学在笔战、讨论中冒出来的,真实概念却是文字,白话文。起因是胡适对“清华学生监督处”(给留美官费生寄月费的机构)“怪人”钟文鳌一项“废除汉字,取用字母”主张的反感,但他也深感汉文即文言文“乃是半死之文字,不当以教活文字之法教之”。他以为“活文字”,是日用语言文字,即白话文。这时,胡适尚在康奈尔大学读书。1915年夏天,美东中国学生会成立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胡适是该部文学股的委员,负责年会文学研讨的选题。他与同期“庚款”康大同学赵元任分别提出了“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胡)、“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赵)。胡适首先提出了改良文言文的命题,切入了正在酝酿中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漩涡。赵氏的几篇国语罗马字拼音论文,现今看来,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我国汉字拼音化史上重要的学术文献。

同年9月中旬,胡适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前夜,在绮色佳迎来了他的安徽老乡梅光迪(觐庄)。梅刚从威斯康辛大学本科毕业,将去康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胡适写了一首共420字其中又11个外国字译音的长诗送他,其中有一句“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引起了反响。他昔年的中国公学同学、现今低他两年的康奈尔化学系同学任叔永(鸿隽)连缀胡诗中外国字译音,做了一首游戏诗,回应则他:“文学今革命,作歌送胡生”。“文学革命”四个字就这样在乡情友谊,三人两首送别诗的嘻笑谐趣中冒出来了。

然而,“文学革命”对胡适来说是有庄重用意的。9月20日,他在绮色佳去纽约的火车上,写了一首其七律,分赠任叔永等康大的各位朋友,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文学革命”主攻方向:“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意思很明白了:“文学革命”的起点是“诗国革命”:写诗,反对琢镂粉饰,要跟作文一样用白话来写。后来他回忆道:“从这个方案上,惹出了后来做白话诗的尝试”(《四十自述?逼上梁山》)。

1915年下半年新的学年开始后,胡、梅、任三人三地各忙自己的学业,“但这只是暂时的停战”。

1916年开春伊始,“偶一接触,(笔战)又爆发了”,“我们的争辩最激烈,也最有效果”。梅光迪首先反对“移‘文之文字’于诗”;任叔永来信,赞同梅的意见,甚至刺胡适“文学革命自命者,乃言之无文……吾国文学不振,其最大原因,乃在文人无学”。胡适不为二挚友逆声所动,坚持“诗国革命”己见。笔战硝烟起。争论中,胡适深入研究“中国文学问题的性质”,从2月到3月,他“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和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四十自述?逼上梁山》)换句话说,所谓“文学革命”,就是“用白话文替代古文的革命”。

胡适把这一明确的见解,写信告诉梅光迪。研究过西洋文学的梅回信居然很赞同。从此胡、梅成了胡适的“我辈”了。胡适欣慰的同时,继续深究,小心求证。4月间,他从中国韵文发展的六个阶段得出“诗变六大革命”的结论(事实);又从中国散文发展中“活文学”(俚语)导流的“革命潮流”,证实自己主张的正确。于是他写下了《沁园春?誓诗》,1916年4月13日发出宣言:“文学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

绮色佳?纽约,笔战逼上梁山,呼出“文学革命”口号(2)

看来胡适的“诗国革命”——白话作诗的运动一帆风顺了。岂料,1916年夏季绮色佳镇凯约嘉湖上的一波风浪,几乎掀翻了他们共济之同舟,又“引起了一场大笔战,竟把(我)逼上了决心试做白话诗的路上去”(《四十自述?逼上梁山》)。

尚在6月,胡适去克里夫兰参加“第二次国际关讨论会”的往返途中,都在绮色佳作短期逗留,与那里的老同学任叔永、唐钺、杨杏佛、及梅光迪等交谈改良中国文学的方法:用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尖锐指出“今日之我以为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文是一种活的语言……白话并非文言之退化,乃是文言之进化”。“吾以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通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这种相当先进的文学观,立刻遭到梅光迪的反攻。

接着凯约嘉湖翻船事件引发了笔战烽火又起。7月8日,任叔永、陈衡哲(即莎菲女士)、梅光迪、杨杏佛、唐钺这一群中国留学生,泛舟高山湖泊凯约嘉湖,不巧遇暴雨,船划到近岸时倾翻了,个个成了“落汤鸡”。这本是一件生活轶事,但长于作诗的任叔永写了首四言长诗《泛湖记事》,寄给哥大胡适。胡适一读,觉得任诗里什么“冯夷所吞”、“言棹轻楫,以涤烦疴”、“猜谜赌胜,载笑载言”等不是陈言套语,就是上句二十世纪的活字,和着下句三千年前之死句的杂烩,于是就写信去指出、批评。任不服,回信反驳。原来已容忍白话诗的老梅,态度大转变,出来打不平:“如足下之言……村农伧夫足为诗人美食家矣!”胡适回枪,一首千言“打油诗”,也是蛮入骨的——

“人闲天又凉”,老梅上战场。 拍桌骂胡适,说话太荒唐。 ……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今我苦口哓舌,算来欲是如何? 正要求今日的文学大家, 把那些活泼泼的白话, 拿来锻炼,拿来琢磨, 拿来作文演说,作曲作歌:——出几个白话的嚣俄(按,即雨果), 和出几个白话的东坡……(7月22日)

梅光迪去信狠狠挖苦——

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小说词曲固可用白话,诗文则不可。(7月24日)

任叔永去信委婉中不乏严肃——

白话则诚白话矣,韵则有韵矣,然却不可谓之诗。

白话自有白话用处(如作小说演说等),然不能用之于诗。(7月24日)

7、8月火热的天,胡、梅、任“一日一邮片,三日一长函”,炽热地切磋“诗国革命”,一正一反地笔战,终于使胡适清晰意识到,“现在只剩一座诗的壁垒,还须用全力去抢夺。待到白话征服这个诗国时,白话文学的胜利就可说十足的了,所以我当时打定主意,要作先锋去打这座未投降的堡垒:就是要用全力去试做白话诗”;“不但是试验白话诗是否可能,这就是要证明白话可以做中国文学的一切门类的唯一工具” (《四十自述?逼上梁山》)。于是他在7月26日、8月4日先后致信任叔永,第一次宣言不做文言诗词了,“吾自此以后,不再做文言诗词。吾之《去国集》乃是吾绝笔的文言韵文也”!“吾去志已决”,“此时练习白话韵文,颇似新辟一文学殖民地。可惜须单身匹马而往,不能多得同志,结伴而行”。两位好友因为不理解,几乎与他分道扬镳——梅光迪学成归国后,做东南大学教授,成了顽固的复古派,更猛烈地反对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他只好单身匹马去探索了。这种探索中的寂寞孤独感萦绕着胡适,久久不散。8月23日那天,他坐在宿舍窗口吃自做的午餐,越过窗下一大片长林乱草,远望赫贞江(按,现通译哈得逊河),忽见一对黄蝴蝶从树梢飞上来;一会儿一只蝴蝶飞下去了;剩下一只独自飞了一会,也慢慢地飞下去,去寻找它的同伴去了……胡适在如是无声的寂寞中迸发了诗的灵感,白话如一道闪光,引出了诗的题目:《朋友》(后改名《蝴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绮色佳?纽约,笔战逼上梁山,呼出“文学革命”口号(3)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就是胡适的第一首“实验白话诗”。1916年,他一方面与朋友笔战探索,一方面接受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影响,把白话诗这一假设作为“文学革命”命题的一个方面(小说词曲已为历史证实),进行实地试验。白话诗《朋友》,和《赠朱经农》、《中秋》是他“白话诗三首”试验之首……“我的白话诗还没有写得几首,我的诗集已有了名字了,就叫做《尝试集》。”“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胡适坦白地承认,“我的白话诗的实地试验,不过是我的实验主义的一种应用” (《四十自述?逼上梁山》)。所以,实验主义是胡适“诗国革命”或“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的哲学基础。

《尝试集》于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标志了胡适“尝试”白话诗成功。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