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灰色的天空依然低沉,与在小船上时相比,天色既没有转亮,也没有转暗,地球似乎已经停止了转动。人的生理机能也似乎与之同步停止。李希明估摸着自己至少有两天没有喝水、没有吃饭、没有睡觉,但是,他既没有觉得饥渴,也毫无睡意可言,只是看着车窗外不算风景的风景,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明就里的惆怅。
面包车到站即停,每一站都与李希明上车的车站相似;所谓车站,不过是木桩上挂着一块斑驳老朽的木牌。李希明数次试图看清木牌上的标识,但或是木牌正好在视角之外,或是木牌太过老旧、字迹太过模糊,数次尝试未果也就打消了念头。每一次到站停靠都有两三个乘客上车,男人大多穿着中山装,女人大多穿着对襟的锦缎花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这让夹杂其中的几个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
停靠过几个站点之后,面包车已近乎满员,但车厢内依然一片死寂,大家各自想着心事,似乎都在为未卜的前程而惴惴不安。除了固定停靠的站点之外,面包车因为警方设置的检查站而有过一次临时停车:两名身穿白色警服、腰间扎着武装带的警员上车巡视。通过他们与面包车司机的简短交谈,李希明得知警方正在排查一名在逃罪犯,想来正是此前韩天所提及的凶手。
过了检查站之后再无站点,而面包车也已似乎走出了城区。视野中的街道变为荒野,水泥路变为土路,两三层楼的楼房变为平房,而随后再看到的房屋,也从成群结队变为三三两两再到形只影单。天空中不见飞鸟,原野中不见农田,农舍中不见农夫,荒草中不见牛羊,只有这些不知何人居住的小屋零星地散落在荒原中,在无边无际的荒草中挥洒着无尽的落寞。
天空中乌云密布,车厢内昏暗得犹如在夜间行车。窗外吹来的凉风渐渐透出彻骨的寒意,李希明拉上车窗,双臂抱在胸前,身体仍然因为寒冷而忍不住瑟瑟发抖。暗淡的光线让人昏昏欲睡,李希明觉得头脑渐渐昏沉,恍惚中只觉得周边的乘客身形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最终化为一个个人形的纸片插在硬纸壳做成的面包车中。他惊恐地看向左侧同座的中年男子,男子也测过脸看向李希明,前额连着右眼窝的大洞让李希明大惊失色。就在他张口结舌之际,男子似乎以为李希明只是被他身后的事物所吸引,于是顺着李希明的目光转过纸片一般的脑袋,而纸片的反面是一个小而圆的弹孔,一闪一闪地透着来自对面车窗的微弱光亮。
“铁围城到了。”面包车司机的一声大吼将李希明惊醒。他再次看向邻座,中年男子全身上下并无异样,此时直起上身,一副即将下车的样子。“原来是一个梦啊。”李希明长吁一口气,心脏依然狂跳不已。车内的光线更加昏暗,死寂中透着一丝躁动。
车门开了,上来一个古代衙役打扮的人,上身是黑色圆领短衫,下身是黑色长裤,束腰束袖,打着绑腿,头上严严实实地裹着黑色头套,只在眼睛处留着两个窟窿。此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展开卷轴,高声说了一句“听到姓名的下车”。衙役每念出一个名字,便透过头套上的两个窟窿在车厢内扫视,直至有人站起身下车。念到“徐彪”时,李希明身边的男子起身下车。李希明透过车窗,看到车下另有三个同样衙役打扮的人,手里举着火把,正在推推搡搡地让下车的人组成队列。
车上的衙役念完名字旋即下车,领着刚刚组成的队列从面包车前方越过,向道路对面的岔路口走去。直至此时,李希明才透过对面的车窗注意到,岔路所通向的远方是一座黑压压的城池。黑色的城墙铜墙铁壁一般直插天际,墙头燃起一根一根巨大火炬,冲天的烈焰将黑色的云层烧得火红。墙根下不知是同样燃着火炬还是烧着篝火,火光映射出锈迹斑斑的城墙,远远看去仿佛一座钢铁城池正在燃烧。
四盏火把在黑暗中忽明忽暗,犹如萤火虫一般向烧得火红的天际缓缓漂移。坐在面包车上,李希明依然能够感受到地面不时抖动,与之相伴随的是地底传来的仿佛钢铁断裂的沉闷响声。“这里有工程在施工吗?”李希明心中疑惑。转念想起刚才看到的四个衙役,心想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影视拍摄基地,看来这个剧组时间紧迫,四个演员来不及卸妆就来接群众演员赶场。看着城墙上下交相辉映的火光,想着仅仅所消耗的天然气费用就让导演和制片人血脉喷张,李希明觉得如此紧张的拍摄也在情理之中。
李希明所认为的“群众演员”下车后,车厢内只剩下寥寥无几的三四个乘客。每个人都在看着远处的城池,火光映照下的脸庞交替着惊惧与庆幸的神情。司机不知是同样看得入神还是有意休息一会儿,面包车停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再次缓缓前行。路面依然崎岖,有一阵子颠簸得让人怀疑这辆车有着正方形的车轮。听着车轮挤压路面石子的声音,李希明再次感到睡意袭来。仿佛打了一个盹儿,醒来时面包车已在隧道中前行。昏黄的车灯照射出前方的一小段路面和向后滑行的岩壁,除此之外,一切都隐没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
随着面包车驶出隧道,车厢内再次明亮起来。浅灰色的天空依然低垂。尽管依然没有太阳,但此前彻骨的寒意已经消退。转过一个山丘,眼前是一条大河,面包车疾驰下坡,不久便停在一幢灰白水泥墙面的两层小楼前。司机打开车门,说了一句“终点站,终点站,全体下车”,然后便自顾自地下车离去。
李希明跟着同车的三个人一同下车,穿过一扇玻璃门便是一楼大厅。大厅内空空荡荡,拦腰处横着是一排通道闸机,或许是客流量太少,六个闸机关了五个,只剩下一条通道,一名身穿白色警服的警员站在闸机口前,示意与李希明一同下车的乘客出示证件。李希明摸遍全身上下,口袋里既没有身份证也没有护照,甚至没有带钱和手机。这着实令他慌张,同时也想起这一趟行程并未买票,不知是否韩天以某种方式替他付了车费。
同行的三个人各自拿出一张黄色纸片,依次递给警员检验,随后通过闸机匆匆走向大厅对面的出口,出口处连着一段栈桥,走过栈桥便是码头,一艘小小的游艇正虚席以待。转眼到了李希明,他只得硬着头皮走到警员面前,说道:“警察同志,不好意思啊!我出门太急,忘记带证件了。”警员听后愣了一会儿,显然如此粗心大意的乘客平生并不多见。他抬眼打量着李希明,随后从一旁的办公桌上拿起厚厚的名册,问道:“姓名?”“李希明,木子李,希望的希,光明的明。”
警员由近往远地查找“李”姓,掠过单名,在三个字前稍加停留,随后指尖再次游走于姓名的汪洋大海之中。一份名册很快地搜索完毕,警员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悉数拿出所有名册一一翻找。除了李希明之外,大厅内再无其他通关乘客,警员也因此格外地有耐心。随着一份份名册再次放回到抽屉,李希明的心中满是绝望。码头处传来汽笛声,两个船员一前一后地松开缆绳,汽艇缓缓漂离,伴随着马达的轰鸣驶向雾气茫茫的彼岸。
翻找完最后一份名册,警员摁了闸机旁的一个红色按钮。大厅一侧楼梯间的门开了,两名同样身着上白下蓝警服的警员走到李希明身边,说了句“跟我们来吧”。三个人走上楼梯,一条走廊贯通整个楼面,走廊两侧是一间一间的办公室。李希明被领进其中一间办公室,室内只有一张办公桌,办公桌的两侧两张圆凳隔空对峙。
两名警员示意李希明在一张圆凳上坐下,随后关门离开。没有任何地方可去的李希明只好呆坐。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门再次推开,一名大约五十多岁的老警员走进办公室。他在李希明对面坐下,手中拿着一个浅黄色的笔记本,严重磨损的封面上“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依稀可见。老警员盯着李希明看了片刻,随后问道:“你是怎么来的?”他口气和蔼,目光却犹如鹰隼一般锐利。
李希明想起年轻时哲学课上学过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第一个问题已在楼下大厅回答了,现在轮到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只是“从哪里来”变成了“怎么来”,空间问题变成了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
唯一明智之举自然是实话实说。李希明原原本本地讲了整个经历:从江上发生沉船事故到小船搁浅进入老城区,再到遇见正在抓凶手的韩天以及搭乘面包车准备返回脑科医院实验室。经历时尚不觉得,回述时便觉得匪夷所思。李希明心想对方一定认为自己精神失常,但老警员却听得认真,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上两笔,锐利的眼神也渐渐有所缓和。
叙述完毕,李希明长吁一口气,仿佛籍此一吐心中的不解和重压。看着老警员若有所思,他惴惴不安地问道:“事实上,我不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问韩天,他说是老城区,问他是哪个城市或县城,他似乎也答不上来。您能够告诉我,这里是哪里吗?”
老警员没有回答,只是合上笔记本快步离开。办公室的门再次关上,李希明愣愣地看着窗外的空荡荡的码头。天空依然一片铅灰。
铅灰色的天空依然低沉,与在小船上时相比,天色既没有转亮,也没有转暗,地球似乎已经停止了转动。人的生理机能也似乎与之同步停止。李希明估摸着自己至少有两天没有喝水、没有吃饭、没有睡觉,但是,他既没有觉得饥渴,也毫无睡意可言,只是看着车窗外不算风景的风景,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明就里的惆怅。
面包车到站即停,每一站都与李希明上车的车站相似;所谓车站,不过是木桩上挂着一块斑驳老朽的木牌。李希明数次试图看清木牌上的标识,但或是木牌正好在视角之外,或是木牌太过老旧、字迹太过模糊,数次尝试未果也就打消了念头。每一次到站停靠都有两三个乘客上车,男人大多穿着中山装,女人大多穿着对襟的锦缎花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这让夹杂其中的几个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
停靠过几个站点之后,面包车已近乎满员,但车厢内依然一片死寂,大家各自想着心事,似乎都在为未卜的前程而惴惴不安。除了固定停靠的站点之外,面包车因为警方设置的检查站而有过一次临时停车:两名身穿白色警服、腰间扎着武装带的警员上车巡视。通过他们与面包车司机的简短交谈,李希明得知警方正在排查一名在逃罪犯,想来正是此前韩天所提及的凶手。
过了检查站之后再无站点,而面包车也已似乎走出了城区。视野中的街道变为荒野,水泥路变为土路,两三层楼的楼房变为平房,而随后再看到的房屋,也从成群结队变为三三两两再到形只影单。天空中不见飞鸟,原野中不见农田,农舍中不见农夫,荒草中不见牛羊,只有这些不知何人居住的小屋零星地散落在荒原中,在无边无际的荒草中挥洒着无尽的落寞。
天空中乌云密布,车厢内昏暗得犹如在夜间行车。窗外吹来的凉风渐渐透出彻骨的寒意,李希明拉上车窗,双臂抱在胸前,身体仍然因为寒冷而忍不住瑟瑟发抖。暗淡的光线让人昏昏欲睡,李希明觉得头脑渐渐昏沉,恍惚中只觉得周边的乘客身形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最终化为一个个人形的纸片插在硬纸壳做成的面包车中。他惊恐地看向左侧同座的中年男子,男子也测过脸看向李希明,前额连着右眼窝的大洞让李希明大惊失色。就在他张口结舌之际,男子似乎以为李希明只是被他身后的事物所吸引,于是顺着李希明的目光转过纸片一般的脑袋,而纸片的反面是一个小而圆的弹孔,一闪一闪地透着来自对面车窗的微弱光亮。
“铁围城到了。”面包车司机的一声大吼将李希明惊醒。他再次看向邻座,中年男子全身上下并无异样,此时直起上身,一副即将下车的样子。“原来是一个梦啊。”李希明长吁一口气,心脏依然狂跳不已。车内的光线更加昏暗,死寂中透着一丝躁动。
车门开了,上来一个古代衙役打扮的人,上身是黑色圆领短衫,下身是黑色长裤,束腰束袖,打着绑腿,头上严严实实地裹着黑色头套,只在眼睛处留着两个窟窿。此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展开卷轴,高声说了一句“听到姓名的下车”。衙役每念出一个名字,便透过头套上的两个窟窿在车厢内扫视,直至有人站起身下车。念到“徐彪”时,李希明身边的男子起身下车。李希明透过车窗,看到车下另有三个同样衙役打扮的人,手里举着火把,正在推推搡搡地让下车的人组成队列。
车上的衙役念完名字旋即下车,领着刚刚组成的队列从面包车前方越过,向道路对面的岔路口走去。直至此时,李希明才透过对面的车窗注意到,岔路所通向的远方是一座黑压压的城池。黑色的城墙铜墙铁壁一般直插天际,墙头燃起一根一根巨大火炬,冲天的烈焰将黑色的云层烧得火红。墙根下不知是同样燃着火炬还是烧着篝火,火光映射出锈迹斑斑的城墙,远远看去仿佛一座钢铁城池正在燃烧。
四盏火把在黑暗中忽明忽暗,犹如萤火虫一般向烧得火红的天际缓缓漂移。坐在面包车上,李希明依然能够感受到地面不时抖动,与之相伴随的是地底传来的仿佛钢铁断裂的沉闷响声。“这里有工程在施工吗?”李希明心中疑惑。转念想起刚才看到的四个衙役,心想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影视拍摄基地,看来这个剧组时间紧迫,四个演员来不及卸妆就来接群众演员赶场。看着城墙上下交相辉映的火光,想着仅仅所消耗的天然气费用就让导演和制片人血脉喷张,李希明觉得如此紧张的拍摄也在情理之中。
李希明所认为的“群众演员”下车后,车厢内只剩下寥寥无几的三四个乘客。每个人都在看着远处的城池,火光映照下的脸庞交替着惊惧与庆幸的神情。司机不知是同样看得入神还是有意休息一会儿,面包车停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再次缓缓前行。路面依然崎岖,有一阵子颠簸得让人怀疑这辆车有着正方形的车轮。听着车轮挤压路面石子的声音,李希明再次感到睡意袭来。仿佛打了一个盹儿,醒来时面包车已在隧道中前行。昏黄的车灯照射出前方的一小段路面和向后滑行的岩壁,除此之外,一切都隐没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
随着面包车驶出隧道,车厢内再次明亮起来。浅灰色的天空依然低垂。尽管依然没有太阳,但此前彻骨的寒意已经消退。转过一个山丘,眼前是一条大河,面包车疾驰下坡,不久便停在一幢灰白水泥墙面的两层小楼前。司机打开车门,说了一句“终点站,终点站,全体下车”,然后便自顾自地下车离去。
李希明跟着同车的三个人一同下车,穿过一扇玻璃门便是一楼大厅。大厅内空空荡荡,拦腰处横着是一排通道闸机,或许是客流量太少,六个闸机关了五个,只剩下一条通道,一名身穿白色警服的警员站在闸机口前,示意与李希明一同下车的乘客出示证件。李希明摸遍全身上下,口袋里既没有身份证也没有护照,甚至没有带钱和手机。这着实令他慌张,同时也想起这一趟行程并未买票,不知是否韩天以某种方式替他付了车费。
同行的三个人各自拿出一张黄色纸片,依次递给警员检验,随后通过闸机匆匆走向大厅对面的出口,出口处连着一段栈桥,走过栈桥便是码头,一艘小小的游艇正虚席以待。转眼到了李希明,他只得硬着头皮走到警员面前,说道:“警察同志,不好意思啊!我出门太急,忘记带证件了。”警员听后愣了一会儿,显然如此粗心大意的乘客平生并不多见。他抬眼打量着李希明,随后从一旁的办公桌上拿起厚厚的名册,问道:“姓名?”“李希明,木子李,希望的希,光明的明。”
警员由近往远地查找“李”姓,掠过单名,在三个字前稍加停留,随后指尖再次游走于姓名的汪洋大海之中。一份名册很快地搜索完毕,警员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悉数拿出所有名册一一翻找。除了李希明之外,大厅内再无其他通关乘客,警员也因此格外地有耐心。随着一份份名册再次放回到抽屉,李希明的心中满是绝望。码头处传来汽笛声,两个船员一前一后地松开缆绳,汽艇缓缓漂离,伴随着马达的轰鸣驶向雾气茫茫的彼岸。
翻找完最后一份名册,警员摁了闸机旁的一个红色按钮。大厅一侧楼梯间的门开了,两名同样身着上白下蓝警服的警员走到李希明身边,说了句“跟我们来吧”。三个人走上楼梯,一条走廊贯通整个楼面,走廊两侧是一间一间的办公室。李希明被领进其中一间办公室,室内只有一张办公桌,办公桌的两侧两张圆凳隔空对峙。
两名警员示意李希明在一张圆凳上坐下,随后关门离开。没有任何地方可去的李希明只好呆坐。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门再次推开,一名大约五十多岁的老警员走进办公室。他在李希明对面坐下,手中拿着一个浅黄色的笔记本,严重磨损的封面上“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依稀可见。老警员盯着李希明看了片刻,随后问道:“你是怎么来的?”他口气和蔼,目光却犹如鹰隼一般锐利。
李希明想起年轻时哲学课上学过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第一个问题已在楼下大厅回答了,现在轮到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只是“从哪里来”变成了“怎么来”,空间问题变成了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
唯一明智之举自然是实话实说。李希明原原本本地讲了整个经历:从江上发生沉船事故到小船搁浅进入老城区,再到遇见正在抓凶手的韩天以及搭乘面包车准备返回脑科医院实验室。经历时尚不觉得,回述时便觉得匪夷所思。李希明心想对方一定认为自己精神失常,但老警员却听得认真,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上两笔,锐利的眼神也渐渐有所缓和。
叙述完毕,李希明长吁一口气,仿佛籍此一吐心中的不解和重压。看着老警员若有所思,他惴惴不安地问道:“事实上,我不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问韩天,他说是老城区,问他是哪个城市或县城,他似乎也答不上来。您能够告诉我,这里是哪里吗?”
老警员没有回答,只是合上笔记本快步离开。办公室的门再次关上,李希明愣愣地看着窗外的空荡荡的码头。天空依然一片铅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