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的富裕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时下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取的都是代表吉利的双数。
而那些超级有钱的富商大贾,则多到百余抬。往往是光抬嫁妆,就要抬上好几天。那场面,敲锣打鼓、披红挂彩、浩浩荡荡,引来万众瞩目、妇孺皆知。新娘子还没进门,这威势先就张起来了。
萧墙内外之第53回
自古有钱有势的谁敢惹?
说白了,嫁妆这个东西,就是个镇宅立威的东西。
至于京中普通的人家,嫁妆也基本会固定在十六抬或二十抬。
远的不说,就说莱阳地、栖凤镇吧。谁家嫁女儿不得准备个十抬八台的嫁妆?先不说嫁妆里都含着些什么,总归,这个过场是必不可少的。
除非是穷得出名的,且不怎么爱惜脸面的,一点嫁妆根本不值当让人扛,雇个有力气的,往肩上一甩,驼过去拉倒。
只是这种往往就会沦为笑柄,会一辈子给人记着,时不时翻出来嘲弄、取笑。
到那时,当事者心里有多难堪、气愤,就可想而知了。
陶氏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一向要强的她,要如何解决这迫在眉睫的难题呢?
释然摸摸胸口,越发感觉那里的沉重了。
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没道理不通知当家的。
陶氏决定派二舅去县城走一趟,叮嘱老三一些注意事项,省得在未来姑爷面前失了礼数。
要去县城,就需要一辆马车。
街面上从事车马雇佣的唯一的人家,就是老癞痢头的儿子,谭麻子。
释容便要跟着二舅一起去,她想看看老癞痢头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看看父亲酒醉后的不二之选、“第二个家”。
刚走上大街,就瞧见杨家的院墙外,几个闲汉正围着一个人滔滔不绝。
走近了才发现,那个口若悬河的是杨家的一个家仆。说的是五姑奶奶的显赫与排场。
昨天午前,五姑奶奶启程回济南城了。可是,关于她的这次衣锦还乡期间的呼奴唤婢、挥金如土,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走远了,释容忽然叹了口气。
二舅摸摸她的头顶,吓唬道:“小小年纪,唉声叹气。给你娘听见了,非骂你坏毛病不可。”
释容故作沧桑道:“我是害愁啊……”
二舅乐了:“你个小丫头,知道什么是烦恼吗?”
“我怎么不知道?”释容不服气,“身为家仆,当街对自家的主子评头论足,就算说的全是好话,也是大大地没有规矩。娘教过:财帛不外露,美妾不示于人。他们这是犯了大忌。”
二舅颇有几分性幸灾乐祸:“管他们呢!丢人现眼的又不是咱们。”
“二舅舅这话可是大大地不妥。”释容较起真来,“虽然说他们好了,没有咱一点好处。可是,都是一家子,要是他们出了什么事儿,咱不也跟着倒霉?别以为我不懂,罪及三族。我早就把《大诰》全都背过了。”
她仰起脸,得意洋洋地等着表扬。
二舅频频点头:“好,能说出这种话来,说明我们三嫚长大了。那些奴才白活了那么大,还不如我们三嫚懂事呢。”
“二舅舅又错了,你怎么能把我跟那些家奴家婢们相提并论呢?”
释容愤愤然地表示抗议。
“对了,对了,是二舅舅糊涂了。”二舅忍住笑,忙不迭地道歉。
释容这才稍稍气平了些:“奴婢们什么身份!太爷和老太太就不能好好管教管教他们,由着他们满大街胡说八道地。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要是给坏人听见了,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江洋大盗那里去,最后来个打家劫舍,可就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