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李清照的资料 > 词论别是一家言(第2页)

词论别是一家言(第2页)

诗言志,词抒情,所以婉约才谓之“当行本色”。词中至婉约悠扬者,词论者以为创始人李白、扛鼎者李煜,加上中流砥柱李清照,堪称三杰。

而词被明代张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门派,王士禛分别以两位山东老乡李清照和辛弃疾为掌门人,婉约又是本色,且李清照时跨南北两宋,学集众人之长,比之花间派远为成熟,而较之北宋诸家亦更阔大,如此推论,岂非词中第一人乎?

而李清照也似乎颇有这样的自负,遂于青州闲居期间,著《词论》纵横捭阖,极言“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对前辈大家逐一点评,成为词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诸位词坛前辈大胆评点,品头论足,以为柳永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等,“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于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大咖,“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王安石、曾巩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二,“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李清照举出的合格词人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却又说“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此番言论一出,几不曾引起轩然大波。

须知,北宋文坛,最著名的就是三代师徒:晏殊、欧阳修、苏轼。

晏殊做主考官时,选拔出了举子欧阳修;后来欧阳修做了主考官,选出了苏轼、苏辙、曾巩——师徒四人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半壁江山。

以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苏轼(1037—1101)这三代师生作为界点画个三角形,大半数的北宋词人都会被笼入界内。

同时,这也是大宋最好的一百年。百年间出现的著名文人有:

柳永(984—1053)、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石延年(994—1041)、宋祁(998—1061)、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苏洵(1009—1066)、蔡襄(1012—1067)、司马光(1019—1086)、王安石(1021—1086)、王观(1035—1100)、晏几道(1038—1110)、苏辙(1039—1112)、黄庭坚(1045—1105)、李之仪(1048—1117)、秦观(1049-1100)、米芾(1051—1107)、贺铸(1052—1125)、陈师道(1053—1102)、周邦彦(1056—1121)、朱敦儒(1081—1159)、李清照(1084—约1155)……这几乎是北宋全部词人的名单了,以李清照为分水岭,之后便要称之为南宋词人。

而李清照,竟以女子之身,对这百年间词坛前辈逐个批驳,逐个点评,竟然没有一个看得上。

何也?就是因为词“别是一家”,与诗并不相同,分为五音六律,清浊轻重,与照着韵本子作诗并不相同。

格律诗通常只押平声韵,而且要求一韵到底;但是词,却是不同词牌有不同规矩。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还有明确规定了上声还是去声,或是必押入声韵的;又或是平仄互换,每两句一换韵的。

对诗来说,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入都是仄声;但对词来说,有时候“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依照此要求一一评去,北宋大家们显然不及格。

这也难怪。词被称为“诗余”,向来是文士官人们宴前飞花、月下斗酒时的闲暇之作,用的是余力,而并不以此为正务。

李煜以词见长,因为他是皇帝,却又做不好皇帝,只得填几首曲子词消愁解闷,一般人读书是为了考举,试卷中只有诗赋,哪有命题填词的,因此只为小道。

北宋第一个“异类”,是柳永。

柳永(约984—1053),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因在族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并因谐音改字耆卿。

柳家原是河东大族,世代为官,书香门第。但是到了柳永时,画风却变了。

当时还叫柳三变的小柳永自幼聪明绝顶,过目不忘,十八岁便通过层层选拔,早早取得了礼部应试的资格,抱着“定然魁甲登高第”的愿望,信心满满地赴京赶考去了。可惜没考上。

但他也不想回家,流连于人间天堂的杭州,每日依红偎翠,听歌买笑,交了一大票红颜知己。她们亲昵地喊他“柳七”,只要他的词,不要他的钱。

三变也乐得消受美人恩,左拥右抱,不思进取,甚至自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干脆住进了青楼中,将填词当作头等要务,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词人、市井作家。

他在词中宣称:“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做出一副无意仕途不慕名利的样子,极尽任性风流之能事。

说得很痛快,可是心底里,柳三变还是想要科举取仕的,因此后来又巴巴儿地多次报考,还真考上了。可是新科进士的卷子呈至殿前御览时,却出事了——宋真宗看到柳三变的名字,微微一笑:“这不是那个‘白衣卿相’的浪荡子吗?”御笔一挥,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柳三变这个气呀。他哪里想到自己名气恁大,不过是一首随手填来吹牛遮羞的曲子词,竟然如此流行,上达天听,原来名声远扬并不是一件好事。好,你不是让我“且填词去”吗?

那我就填词去!

狂放不羁的柳三变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做面小旗,就像官员出巡的牌子那样高高竖起,上面龙飞凤舞七个大字:奉旨填词柳三变!

非但“奉旨填词”,而且填词的主要内容和服务对象还是歌妓。她们既是他的文字知己,也是他的米饭班主。宋末元初罗烨《醉翁谈录》中说:

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别的客人是重金召名妓,而柳三变刚好相反,是歌妓们争着给他钱,只要能得到柳三变新填的曲子词,就会名声陡长,身价十倍。不会唱柳词的歌妓,不是好歌妓;而纵能唱遍柳词,如果没有他为自己专门填制的“主打歌”,也仍然成不了花魁。

因此,她们出尽百宝变着法儿地讨他的好,用金钱,用美色,用柔情,用媚眼如风和笑语迎人,亲昵地喊他“柳七哥”,声称: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她们供养着他,崇拜着他,仰慕着他,也吹捧着他。此时的柳永,真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无所事事,却天下闻名。以至于连西夏国使者回朝复命时都会特别提及“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唐五代与宋初时期,词多以小令为主,短小隽永。到了柳永,则颇擅慢词,因为他精通音律。

这就要说一下词牌的体制了。唐宋时期,每当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词作格式,谱曲流传,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词牌。词与曲子是同时诞生的,故而又称“曲子词”,词牌就是将词的腔调与格式、韵律、曲谱格式化,有了词牌,就可以按照规定的字数、韵脚、平仄、格式来填词了,这就叫“倚声填词”。

有的时候,几个格式会共用一个词牌名,因为它们都是同一旋律的变体;也有的时候,同一个格式会拥有几个词牌名,这是因为填词人的叫法不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