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明1617下架原因详解 > 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妙笔(第1页)

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妙笔(第1页)

“未知和记会做何反应。”朱之余有些拿不准,自己是等着锁拿到京师,还是偷偷还乡潜藏,以和记的实力,只要张瀚回到草原上,十几万大军一个月内就能南下,横扫大同宣府到京师一带,隔绝陕甘,整个北方瞬间就会大乱。

如果和记真的这么做了,朝廷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言,只能退缩防守,京师不失就是朝廷最后的底线。

退守京师,徐图反击,这是天启皇帝在时定下的策略,朱之余看当今皇帝的手腕做法,恐怕未必会这么做。

朱之余的怀疑并不错,崇祯在执政十七年给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急燥,总是犯不该犯的错误。

崇祯二年时他才十九岁,怒杀袁崇焕导致关宁兵叛逃,还可以原谅是年少缺乏经验。

崇祯四年到重修大凌河城,逼迫张春吴襄等人援助,调登州兵渡海援辽,结果导致吴桥兵变,祖大寿和祖家精锐尽失,张春所率大军全军覆没。

崇祯十一年逼卢象升与清军会战,又不给全力支持,导致卢象升兵败战死,再于十四年逼洪承畴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与皇太极会战,明军精锐尽丧,事实上亡国。

到了孙传庭好不容易凑起了一支十余万人的大军,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劝皇帝慎重,不可轻易与李自成决战。

有文官上奏说:这是皇上的最后一副家当,绝不可轻易拿出来使用。

崇祯不听,逼迫孙传庭率最后的主力与李自成决战,后果可想而知,明军根本没有完全准备好,而农民军的实力其实已经远在孙传庭掌握的秦军之上了。

孙传庭的“最后家当”一完,崇祯其实已经坐着等死了,这是人人都看到的事实。但一直到农民军距离京师很近了,崇祯既没有下定决心南逃,也没有下决心调关宁兵来驻守京师,首鼠两端,既想活命,又要名声,该做决断时不敢做,不该做的决断时,又完全不计后果。行事往往冲动,对事情的结果不充份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总是充满幻想,焦虑,急燥,残酷。在其治下,既没有能有担当的大臣,也没有一心为国的将领,少数的几个能担当大局的大臣,不是被他逼死,就是被他杀死了,这样的人,吊死煤山完全是咎由自取,只是其临死不放太子南下,简直莫名其妙,害了自己不说,连大明江山和华夏的文明传承,也是叫此人给害惨了。

朱之余当然不会考虑的那么深远,但他已经感觉到了皇帝做事的急切和莽撞,如果兵祸连结,自己又何必跑到京师受罪?先躲起来,若是和记得了天下,自己曾经的经历反而是种助力,新朝需要大量的文官帮手,没准自己还能扶摇直上,更进好几步呢!

“东翁。”朱之余的一个幕僚就是大同人,对张瀚充满敬佩,他有些担忧的道:“和记的矿兵刚动,听说洪军门已经出大同,从大同至新平堡二百余里,从灵丘到新平堡四百余里,怕是会赶不上啊。”

“和记会自有安排的,何必我们读书替古人担心。”朱之余去了心中滞碍,反而洒脱多了,当下笑道:“他们军训拉练,你们不是见识过?”

“对对,似乎有此事。”幕僚恍然大悟,说道:“好象就是一直大队人马在田野和官道上跑来跑去。”

“嗯,我研究过。”朱之余笑道:“其日常训练,每天早晨跑十里路,军官和士兵都一样,农兵,矿兵也一样。近程拉练,一天之内来回百里,最快的听说走百二十里。中程拉练,三天之内走三百里。远程拉练,六天之内走五百里。不分旷野,山地,密林,还得负重。我适才看了,他们背包里不过二十余斤,加上兵器不到三十斤,且走的是平原官道为主,按他们拉练的标准,应该是五天多时间就能到。不过算上大军起兵,扎营起营等诸事耽搁,六天时间四百里也到了。一两天时间,新平堡不会完全没有准备,放心吧。”

幕僚讪讪的不说话,毕竟他也是大明举人,替和记担心毕竟还是有些犯忌的。

朱之余的观察和判断并没有错,和记向来重视长途远征的拉练,也就是锻炼士兵的长途行军的能力。

和记在征服草原前是完全的步兵队伍,骑兵极少,完全不成规模。

后来张瀚用欧洲骑兵的密集冲阵法来训练少量的骑兵,在草原征伐时起了大作用,其后和记才慢慢发展出了大量的骑兵,并且现在连步兵都是骑马步兵为主了,但为了锻炼行走能力和体能的长途拉练一直没有被移出训练科目,不止是新兵,老兵也一样逃不掉这种苦训。

在几百年后,负重五六十斤的军人一天越野拉练五十公里,这是相当正常的科目。现代的医疗和技术水平,后勤供应,当然远超此时。

但古人的能吃苦,能艰苦条件的适应,也比现代的青年人要强出许多。

和记的远征拉练,一天百里也是相当正常的水准,当然,负重要轻很多,一般也就是二十多斤到三十斤左右。

如果负重五十斤到七十斤,那就是跳荡战兵的负担了,能在负重情况下完成一次战斗,体能就相当出色,要归功于平时的艰苦拉练了。

朱之余对眼前的矿兵队伍有相当的信心,也对和记能守住新平堡具有信心。

多年的交道打下来,朱之余心里明白,张瀚和他的部下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行无把握之事。

张瀚的性命是和记最要紧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全无准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