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教你怎么理财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生活得更好,所以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后,就应改变这种旧观念,挣钱后科学打理,然后积极用于子女教育、居家旅游、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消费,尽情享受挣钱和消费带来的人生乐趣,这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理财。

5.巧用逆向思维理家财

有个故事几年前曾广为流传:某证券公司的散户股民几乎人人赔钱,只有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赚了个钵满釜满,于是大家纷纷向她讨教炒股秘方。她说,门口的自行车就是我炒股的“指数”,自行车少、股市萧条的时候我就买股票,自行车多、人人都抢着买股票的时候我就清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随大流不赚钱,反其道而为之才能发财”的道理。实际上,这位老太太不知不觉中运用了逆向思维。在如今理财渠道日趋增多,操作难度相对增大的情况下,巧用逆向思维科学理财,会取得非同一般的收益。

l 不妨抛弃“绝对稳健”适当“投机倒把”

目前,储蓄仍然是百姓理财的主渠道。其收益虽然较为稳妥,但当前利率是历史上较低的时期,活期年利率仅为0。72%(税后仅为0。576%),一年定期仅为1。98%(税后仅为1。58%),如此低的收益很难抵御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因此,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中、青年投资者不妨抛弃传统“钱存银行最稳妥”的观念,适当进行一些有风险、但收益相对较高的“投机”类理财。除了炒股、炒金、炒期货、购买房产等投资方式以外,当前单是可以从银行办理的就有开放式基金、炒汇、分红保险等多个品种,许多银行和证券公司还联合推出了“保利理财”等委托业务,这些投资方式的综合收益多数会高于银行储蓄。另外,近年来广大金银币投资者获利也非常丰厚,如果个人具有一定的钱币知识,不妨在价位合适时买入金银币,等价位上涨时再“倒卖”出手。

l 不妨抛弃“从众心理”而“另辟蹊径”

多数人在理财中存有“从众心理”,见大家都炒股,不管自己对股票是否了解,便一哄而上,全民皆“股”。一家公司推出一项高利集资,虽然不是公开办理,但其利率高达8%,并且很多人已经拿到了分红收益,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在对公司经营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争相参加。相对趋之若鹜的“从众”者,我的同事小赵则颇有主见,无论炒股的朋友怎么劝,参加集资分红的朋友如何动员,他总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另辟蹊径进行理财。去年,经过分析和衡量,他发现某某开放式基金的投资价值较大,在该基金无人问津的情况下购买了2万份,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连分红加上基金净值的增长,收益超过了10%,而盲目参加集资的不但没有拿到8%的收益,差点连本钱也损失了。所以,理财不能盲目随大流,而是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理财计划,平心静气地理自己的财。

l 不妨抛弃“分散投资”而“孤注一掷”

经历过炒股赔钱的人往往会对分散投资更加深信不疑。对于风险类的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确实能达到分散和减少风险的目的,但如果一味地去刻意“分散”有时会适得其反。老张和老李都是稳健型的投资者,但老张遵循分散投资的原则,对各种投资方式都感兴趣,朋友承诺以高息向他借款,他明知有风险,但又怕错过这个发财机会,便借出了1万元,后来朋友的厂子破产倒闭,借款也鸡飞蛋打———虽然这1万元只是他“分散投资”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国债、储蓄、炒股等方式综合,他理财的年收益几乎是零。而老李见国债不交纳利息税,并且支取还可以享受相应档次的利率,他认为这种方式既稳妥,收益又高,便“孤注一掷”,把家中所有的积蓄都买了国债,到期时的年收益接近3%。由此看出,收益较高、完全稳妥的情况下可以“孤注一掷”,同时,不能像老张这样为了分散而分散,涉入自己没有把握的高风险投资领域。

l 不妨抛弃“勤俭节约”而“能挣会花”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人把金子藏在花园的树下,每周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然而有一天他的金子被一个发现秘密的贼偷走了,此人捶胸顿足,痛不欲生。邻居们都来看他,并询问事情的经过:你从来没有花过钱吗?他回答:没有,我只是每周挖出来看看而已。邻居告诉他,有没有这些钱对你来说不都是一样吗?现在,这种“富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如果和这位富人一样,只攒钱,不花钱,那即使他的年收益再高,攒的钱再多,也不能算得上是科学理财,最多只能说他“很能攒钱”。因此,理财计划中要有消费计划,在保证正常家庭开支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旅游、文化、子女教育类的消费。这样,生活质量提高了,投资者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动力和信心去赚更多的钱。

6.按“麦穗哲理”打理家财

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带徒弟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在麦田行进过程中,每人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其中两个弟子一个刚走几步便摘了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第二个弟子一直是左顾右盼,东挑西捡,一直到了终点才发现,前面几个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个弟子吸取前两位教训,当他走了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我的同事老张精于理财,这些年他正是按照苏格拉底的这一“麦穗哲理”,投资不孤注一掷,更不因循守旧,总是用他的理智和果敢发现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麦穗”。实践证明,老张用“麦穗投资法”的回报率大大高于了“不加分析盲目型”和“左顾右盼胆小型”投资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银行存款利率较高,收益又稳妥,所以多数人把钱毫不犹豫地全部存成了银行定期储蓄。而老张当时只是把三分之一的资金存成了三、五年的定期存款,其他三分之二选择了支取更为方便、提前支取利息不吃亏的定活两便储蓄(当时定活两便按同档次定期利率打九折),以等待更好的投资时机。第二年,国家发行国债,利率比银行高出不少,而且带有保值性质,于是他支取了定活两便存款,购买了国债。这一投资决定,让老张抱上了一个“大金娃娃”———国债利息加上保值贴息,年收益高达20%以上,五年时间资产翻了一番。

后来,我国股市异常火暴,连街上卖菜的小贩都在大谈“割肉、建仓、K线、D线……”别人都劝老张趁机进股市捞一把,而老张却自有他的小算盘。他看到股票一、二级市场差价很大,于是将陆续收回的各种资金存入证券公司,办理了新股自动申购。一年多的时间下来,孤注一掷的股市投资者因为遇上了大熊市,股指连续下跌,不但炒股的盈利全赔了进去,原来的成本也缩水了近50%,而老张申购新股的收益算起来已达到了15%。

2002年以来,多数投资者见股市一蹶不振,银行储蓄和国债利率连续走低,因此在确定投资方向上左顾右盼,举棋不定。多数人是把钱放在银行收取0。576%(税后)的活期利息。而老张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国外投资基金盛行,收益也非常稳妥,入世后我国的开放式基金肯定会有大的发展。当时正值某稳健成长基金发行,于是他以1元的单价购买了20万份基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已享受了基金公司的两次每10份基金单位0。25元和0。15元的分红,一年的分红收益达到了4%,而那些举棋不定的投资者同期收益还不到老张的八分之一。

这不,听说国内金融机构近来不断推出委托贷款、分红保险、180指数基金等新的投资品种,老张又天天盯着报纸的理财版进行起了分析研究。他非常有信心地说:虽然现在家庭资产增值越来越难了,但“最大的麦穗”还是一定要继续捡下去!

7.平民化的投资经:专挑“小西瓜”

一个小女孩拿着三角钱到瓜园买西瓜,瓜农见这点钱连五分之一个西瓜也买不着,便想赶紧糊弄她走,他顺手指了指瓜地里一个拳头大小、还没有成熟的西瓜说:“三角钱只能买这种小西瓜。”瓜农本以为女孩会反诘不熟的西瓜怎么吃,而放弃买瓜,谁知女孩略作考虑后竟然答应了,并且接着就把钱递了过来。瓜农不解:“小西瓜又不能吃,你要它有什么用?”女孩说:“反正交了钱这个小西瓜就是我的了,过两个月我再来拿。”这回该瓜农傻眼了,因为卖小西瓜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所以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了。两个月后,小姑娘抱着那个已经瓜熟蒂落的大西瓜高兴而去。

小女孩买瓜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里面却蕴涵着“超前投资、赚取未来钱”的大智慧。在家庭投资理财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好这一哲理,善于买“小西瓜”,会使你家庭资产的增值速度始终快于别人。

居民手中的积蓄越来越多,许多人将房产当成了期求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但现房的价格肯定较高,而期房的价格则相对便宜。通常楼盘在前期发售时,价格会较为优惠,随着建筑期不同,售价会逐渐提升,到现楼时价格会达到阶段性的顶峰。这时以较高的房价购买房子,其投资回报率是有限的,而在楼盘进行内部认购时,就交纳押金订好房子,等到签订正式购房契约或现房出售时,房子已经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值,这就好比当初买的“小西瓜”已经成熟了,你可以将房子转手卖掉,将盈利落袋为安,也可以将房产进行租赁,获取高于别人的投资回报率。

原始股或者股市低迷时的潜力股都是极具投资价值的“小西瓜”。有股票的居民不妨到证券公司办理新股自动配售或自动申购,这样一旦中了号,就等于买上了一个便宜的“小西瓜”,原始股上市时必然会获利。另外,每年的年末,券商和机构为了盘点盈余一般要调整股票和现金的比率,同时这个时段也往往是政策的“真空期”,因此这时的股价一般较低,准备进行中长期投资的股民不妨在这个时候选择价位较低的潜力股,耐心等待升值的机会。

开放式基金以其“专家理财、收益稳妥”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居民的青睐。因基金受股市的影响较大,股市下跌时,发行完的基金有可能会跌破发行面值,如果这时你看好一只基金,可以采取“申购”的方式、以低于发行面值0。1元左右的价格买到手,你可别小瞧这一角钱,只要大市转暖、基金净值增加,涨到1元发行价的时候,别人才刚刚解套,你已经有10%的收益进账了———由此可见,买“大西瓜”的人,不如善于挑“小西瓜”的人更能赚钱。

8.理财中的“稀释减损法”

某地有两家银行,其不良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量的比率都是20%,上级行要求他们在一年之内将不良贷款降低10%。甲银行由行长亲自挂帅,成立了专门的清欠机构,全行千方百计抓不良贷款清收;乙银行则没有如此兴师动众地清收不良贷款,而是组织全行大力营销消费贷款。

到了年底,甲银行清收不良贷款的成效自然比乙银行好,但最后一算账,其不良贷款仅下降了3个百分点;乙银行却由于贷款营销得力,全行的贷款总量翻了一番,不良贷款所占比例一下子降了10%,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金融界,乙银行的这种“绝招”叫“稀释减损法”。其实,对于个人理财来说,这种办法也极具借鉴意义。

炒股的人可能谁都遇到过亏损,有的人为了减少损失便忍痛进行换股、割肉,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你今天刚卖出,明天这只股票就开始上涨,而且操作越频繁损失越大,实际上成了“越减越亏”。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用一下“稀释减损法”。假设你手中持有某股票1000股,目前已经从买入时的10元跌到了5元,经过观察,你发现该股票有企稳迹象,并且认为该股票具有中长期的投资价值,这时你可以用每股5元的价格再买2000股,增加持仓量,从而“稀释”你持有该股票的成本。这样,该股票上涨到6。7元的时候你就彻底解套了,此后每上涨1元,你就会有3000元进账。

除了炒股以外,家庭出现亏损的情况还有不少。如果你的家庭积蓄只有1万元,因盲目参加民间借贷等不当理财,致使这笔血汗钱打了水漂,这时多数人一定会捶胸顿足,后悔不迭,并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理财亏损的阴影会笼罩着整个家庭,有时还会引起夫妻不和,甚至会导致家破人亡。

这和炒股一样,对待亏损的态度和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出现了亏损一味地后悔、埋怨和消极会雪上加霜,使今后的生活更加陷于困境。相反,如果及时吸取教训,以失败为动力,通过为自己充电、开拓其他生财门路等方式,积极去赚钱,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你的年收入已达到了10万元以上,这时再提起你曾遭受的1万元损失,你肯定会不屑一顾地说,毛毛雨啦!———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你的财富总量增加了,从而使过去的“家庭不良资产”变得微不足道,实际上是成功实现了“稀释减损”。

9.能挣会花,善于投资

——不妨学学浙江人的理财消费观

最近,浙江有关部门对全省中等收入家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158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中,有三成的家庭在未来两年内有购房意向,并且其中多数已经具有了人均20。64平方的自有住房,购房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有两成的家庭有境内外旅游的消费意向,其中45。3%的家庭准备省内就近出游,68%的家庭计划跨省旅游,16。3%的家庭有出国观光的打算;四成以上的家庭有进行股票、债券、房产等高收益投资的意向。

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抽样调查,但如果仔细分析调查结果,就会发现浙江人的消费投资理念较为科学,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对全国多数省份的居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l 挣钱也要会花钱

浙江人能吃苦、会赚钱是全国闻名的。这项调查显示,善于积累财富的浙江人不但能挣钱,而且会花钱,尤其是在住房条件的改善上最舍得下本钱。人均居住二十多个平方,对许多省份的居民来说,可能已非常满足了。但浙江人把改善住房条件作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首要环节,没有住房的家庭首先考虑买房,房子“落伍”的家庭则考虑有步骤地换更好的房子。他们的理念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从而不断追求先安居后乐业的家庭梦想。

调查同时显示,浙江人不单单注重买房,而且比较善于借助信贷手段“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调查中有41。7%的家庭会选择银行按揭,26。4%的家庭选择公积金贷款,27。3%的家庭以积蓄为主,只有2。5%的家庭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浙江人的精明,住房贷款利率相对较低,贷款买房后可以将家庭积蓄投入到生意或投资中,从而有助于优化家庭财务结构,提高投资收益。在有买房意向的家庭中,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知道借助公积金贷款购房,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