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隐相儒 > 第42部分(第2页)

第42部分(第2页)

上架感言!

历时三十余天,这本《隐相》上架了。虽然不是第一次新书上架,但这本却别有不同,所以还是说点什么吧!

要说就先说说这本究竟有什么不同,要说这个,就得说到一个心结。

真是不想再写唐穿了,现在每每听到人说我是“唐朝专业户”真是汗颜哪!为什么这么脸厚,唐穿了一本又一本,原因就在于我确实有点儿轻微的强迫症。虽然已经写过好几本唐穿,但自己总是不满意,总觉得心中还有遗憾。

正是这种病态的心理,使我在看了一年多关于宋朝的书,明明已经规划写宋穿的最后关头硬生生的使自己再次误入歧途。

说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很想好好写一本不给自己留太多遗憾的唐穿,以此结束唐朝专业户的生涯。而今,我把这个寄望寄托在了这本《隐相》上,希望它能让我有一个基本满意的结束,让书友们有一个较为满意的阅读体验。

再要说的就是感谢了。感谢像“阳明弟子”这样默默支持我很多年的老书友;感谢“无极限1”等给予我极大鼓励的新朋友,混迹也有几年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能拥有这样的书友就是一个写手最大幸福,拥有这样的书友才是一本网文最大的财富,这是根哪!

三者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写作态度了,还是作品相关里的那句老话:希望借这本书一章一章的挽回人品。这本或许会是我最长的一部唐穿,因着前面的写作态度,也要在这里请书友们别急躁,咱们慢慢来,稳稳当当的写,力争能写出一部属于水叶子的唐穿精品。

最后还是要感谢,感谢自《隐相》发书以来给予打赏、推荐、收藏、点击的朋友,衷心谢谢你们使《隐相》能走到今天上架的这一步。

最后的最后,就是拜请有能力的书友给予订阅支持。订阅不是一切,但订阅的确是推动一本书以及作者前进的最大动力。历史书本就难写,类似《隐相》这样的就更难,很熬人哪!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大家的支持了!

当然,订阅的附属物月票也请大家能投给本书,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尚且如此,我这不是好汉的就需要更多人来帮了。众人抬柴火焰高,拜请诸位书友帮衬着能让唐松,让《隐相》走的更顺畅些,更高些,更远些!

不胜感激!

第七十七章 石破天惊的安排

听到武则天声音不大却含蕴着滔天杀意的旨意,唐松站的更端正了些,虽然对那首《湘灵鼓瑟》有着十足的信心,但要说此刻他毫不紧张那却是不可能的。

生死之间悬于一线,即便是穿越者,又有谁真能毫不挂心?

或许是承继了祖父上官仪的优良基因,上官婉儿是那种在诗赋文学上极有天赋的人,十四岁时由宫中贱奴一飞冲天被武则天赏识看重,其在文学上表现出的才能可谓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么多年专司制敕拟诏之事,亦是对她这一才能的充分肯定。

既有天赋,眼界亦高。近年来武则天每在宫中举办诗会时,负责最终裁定各家诗作之优劣高低之人便是上官婉儿,因其裁定的结果公允,能为各家所心服。是以上官婉儿渐渐就有了“诗秤”的别号。

此事不管是史书还是唐人笔记中都多有记载,唐松自然知道。以上官婉儿“诗秤”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那首《湘灵鼓瑟》的妙处。更不可能宋之间,岳子奇两人取中的那二十七人都能写出比这首《湘灵鼓瑟》更好的科举诗。

进士科考试有诗亦有赋,但赋一般较长,且自西汉武帝骚体大赋鼎盛一时之后,以华丽辞彩炫人眼目,但内容却多有欠缺的骚体大赋便有着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简而言之就是骚体大赋“文”胜“质”远矣,且套路化严重,是以自西汉之后就渐渐没了鼎盛时的荣耀。

进士科科试中,众考生几乎是按照同一个套路来,是以赋作呈现出极严重的千人一面的特点。这情形与后世的八股文颇为相似,真正好文学者若非是为考试需要不得不为的话,其实是不太愿意看这些千人一面的东西的。

应试赋文有此特点,又长,加之看圣神皇帝的意思是要立等结果的,实不能蔼费太多的井间。是以本就不太好赋文的上官婉儿便没有看那些赋,径直将唐松并二十七名取中者的诗作挑了出来。

知道这次看诗的重点是在唐松,所以上官婉儿先将那被取中的二十匕亍首诗俱都看了一遍,心中有了准谱儿之后,这才最后拿起了唐松的诗卷。

展开来先看字,倒也平平。但一看诗,上官婉儿的眉头顿时一展。此次进士科所出《湘灵鼓瑟》的诗题,题旨是取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唐松诗卷上写的是: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湘灵善鼓瑟,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在耳边萦绕。以科举诗而论,这开篇点明题旨的两句诗可谓是极精到了。

随后便是想象驰骋,湘灵美妙的瑟音吸引了水神冯夷,冯夷好此绝妙瑟音,忍不住于水上合节欢舞。但冯夷其实并不曾真正听懂瑟音中隐藏的哀怨凄苦,亦使他的欢舞显得徒然。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譬如西汉之贾谊,譬如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天涯失意人。

中间这四韵,一共是八句,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句避免了科举诗中盘常见的呆板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此诗最佳妙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前诗紧扣题旨,反复渲染,已经将湘灵鼓瑟之妙绘写的淋涛尽致。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但诗中竟不曾直面写到湘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其间真有无限扑朔迷离的怅惘,用词堪称极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