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收受贿赂,远没有清季那么夸张,一出手没有几千过万的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当个道台,出京不送上一两万都脱不得身。大明这会,五十两的冰炭敬就是正常水平,二百两就够谋事,两千两就是活动当阁老,据说周延儒勾结内臣复起当大学士时,花费的银子也没超过两万。
张守仁一出手就是两千,王祥只是狮子大开口,他却这么大方,这个人情自是卖的不小,所以这太监是十分的满意,言下的结交之意,也是十分明显了。
“好,多谢。”
张守仁并不愿多说,只是拱手致意罢了,等这群太监离开之后,孙良栋终忍不住,暴喝道:“这么胡来,皇上难道不管?”
“皇爷哪管这些?”
麦少监自然听到这话,当下哈哈一笑,斜眼看了孙良栋一眼,大声道:“这些庄田,有一小半是算皇庄,收的银子要供给皇爷膳食用的,皇爷要是禁绝了此事,又没皇庄,现在宫中进项一天比一天少,内帑有时候还要给外廷用,却叫皇爷嗑西北风去?”
一番话说下来,暴跳如雷的孙良栋面若死灰,在场的浮山诸将,也是都心生异样之感。
第四百一十九章 保定(1)
中国人自有一股很难消解的皇帝情结,这主要是千年之下,将皇帝圣神虚化,天人感应一套玩意下来,加上民间的那些齐东野语传言的拔高,将皇帝神化的过程中,皇权也是越来越重,皇权越重,皇帝的形象也就越来越高,相辅相成。
尽管如此,文官们考中进士后就成了替皇帝打工的小伙计,并且还要从皇权中分得权力,彼此的斗争是一日不曾停歇,想叫文臣真的从心底里把皇帝当天子和龙种,那还真有点儿难。
大明二百来年,议论皇帝,声讨皇帝,指着皇帝鼻子骂的,也真不是一个两个。
所谓“骗廷仗”一说,就是指文臣公然指责皇帝,午门外受仗挨打,然后贬官,只要不死,就是声名直上三千里,老皇帝一死,新君一即位,挨打这位准定青云直上,非做大官不可。
文官们如此,民间的百姓和普通的武臣对皇帝的敬仰却是没有改变过,离的远了,神秘感多些,加上反□□不反皇帝的传统,这使得孙良栋这样的淳朴的武将很难相信,居然从麦少监口中,听到这样诋毁皇帝,而又事实俱在的话语。
“你们不懂,皇家也挺难的……”
这件事上,张守仁反而有点明白崇祯的苦衷。
这位皇帝,其实是一心想做好的,但是,这个能力,实在是欠缺的太多了。
原本的皇室,包括丝绸有苏州织造供应,粮食由江南各地特供,烛、香、器物,都有专门的地方造办,甚至厕纸,也是从丝到纸,各处试制,都是捡最好的进贡给大内。
在大明极盛时,昌平一带有给大内制铁制铜的大铁厂,还有给内廷供给柴炭的大炭场,大内十几万人,一冬用的炭火就得几百万斤,这要换算成钱,得是多大一笔开销?
现在是皇朝末世,太监人数降了不少,宫中用度能省则省,但有些钱是省不下来的。皇帝和皇后,诸皇子,一年吃饭的钱加起来也得好几万两银子,加上很多杂费什么的,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万历年间,宫中的传统是太监们轮流承办饭食,到崇祯早年皇帝害怕太监贪污浪费,把这个规矩给取消了,但几年下来,进项少出项多,崇祯也顶不住劲,只能是继续传统,叫这些大太监们把自己的吃饭钱给包圆了。
至于太监怎么弄钱,这事儿,皇帝已经没心气去管了。
“戚,皇帝也弄这些猫的狗的这些事……”
“俺当皇帝是天子龙种,也受制于家奴啊……”
“得,别说了,咱们可管不来这些事。”
议论声中,军旗展动,鼓声响起,被这一群圈地太监耽搁的行程,终于也是能继续了。
而经历了饿着肚子赶路,又看到天子家奴作派的浮山将士们的心中,对这个皇朝和天子的观感是上升还是下降了,这个事儿,就是见仁见智了……
……
……
从高阳到保定的官道也就是不到八十里地,昨天已经赶了小三十里,剩下不到五十里地,又是笔直官道,浮山上下,也是卯足了劲,打算在黄昏时分,一定赶到保定城下。
第四百一十九章 保定(2)
进不进城是无所谓的,浮山的帐篷是特制的牛皮帐,质量很好,防水防风,御寒效果极佳,各人的被褥一铺,里头还有灯照亮,聊天看书都很舒服,就算有雨雪也是不碍的……最要紧的,还是粮食!
那些小州县没粮,大伙也忍了,保定这样的北方重镇,囤积的军粮怕是最少有几十万石,其余各类军资无数,这样的大城也是整个北直边防的最重要的□□,要不然也不会专门加设保定镇和保定巡抚了,虽然四周的州县是被清军攻下不少,但这个坚固的府城却是在鞑兵大举入侵时仍然是北直的一块定海神针,保住周围不少士绅富商和普通百姓的身家性命……到了保定,好歹能拨下军粮下来!
怀着这样的心思,张守仁派前站官去和保定城中文武官员联络的时候,孙良栋这个队官是自告奋勇,和副队官黄二一起,揽下了这个差事。
和张秉文一起,还算能忍,和麦少监这个阉人一起,委实是叫孙良栋等几个性格桀骜和冲动的浮山将领有点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