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张、林二人,一路行来,都是十分安静恬淡的感觉。
“哦,什么事?”张守仁微觉意外,林文远是一个稳当人,所以派他去北京。他居然也有擅专的事,这还真是奇怪了。
“关于生铁的事,对了,还有粮食……嗯,下官在薛阁老府中,无意中听得一些消息,急切之间,就擅自做主了……”
林文远的口才实在不错,言谈之中,除了把擅自请铁矿官照的事先说了之外,便也是把几家晋商的底细详细道来,娓娓叙述之时,也是夹杂着自己的一些分析,这些晋商,自是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就林文远在北京的时候,他们就是把山西和囤积在京师的大量物资,一直北送。
究竟是怎么回事,以林文远的敏锐和直觉,尚且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不过,张守仁是一听就明白了。
利丰行老掌柜与他说过的事,又一次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帮混蛋啊……”
林文远也是没有想到,范永斗那人模狗样,瞧着还算正经的商人,居然是和东虏暗中勾搭,这样的人,实在是叫人鄙夷!
“铁矿的事,你做的很对,做的很好!”
张守仁此时是用无比欣赏的眼神看着林文远,这个大舅哥,硬是要得!
第一百八十章 出行(1)
第一百八十章出行
开铁矿这个思路,林文远无论如何是想对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买铁,无论如何不是正道。
现在和几家商行拼命协商,但铁这东西,少量买都不在话下,几百斤千把斤,很容易弄的到。但过万斤,甚至十万斤,这叫人家上哪儿买去?
一个炉首领几百号人,一年的出产也就几万斤十来万斤,而且矿山星罗棋布,极为分散。整个大明,还没有哪一个矿山如当年官矿那样,能够年产百万斤以上。
永年乐间两亿多斤的铁矿总产量,现在只能是当发梦时才会有的事了。
明初时候,经过严重的战乱,总人口在五六千万左右。
明朝现在这个时候,没有明确的人口计查,总人口是一个迷,谁也不能有确切的数字。但根据后世不少专家学者的一致判定,明末总人口,一定是在一亿以上,这个数字是确切无疑,百分之百肯定的。
一亿以上,是一亿五千万还是两亿,还是最高到三亿,这个数字就是见仁见智了。
张守仁穿越至今,这个问题也是闹不清楚,不过根据山东的州府人口来看,当时的居住环境已经十分密集,山东几个大府,比如济南就是近百万人口,最少在八十万左右,临清、德州、济宁,都是有数十万以上的人口。
登州如果不是被乱兵祸害了两年,人口也是在数十万之多。
整个山东就是这样的情形,更加富裕的南直隶,湖广,又是如何?
具体的数字仍然不能确定,不过明末总人口确实已经非常高,人口密度也是不小了。
人口增加,粮食产量却是下降,而且生铁和铜的产量也是大幅度的下降了。
王朝末世,真的是叫人唯有一声叹息了。
“官矿搞不好,私矿规模太小太散乱,而且现在产铁的大头在芜湖,我们和南边的人打交道少,运输也不方便,商行的面子也不顶用。人家的铁现在是供不应求,怎么可能一下子全卖给一家?”
张守仁以前是纯粹的军人,现在已经是一方诸侯,很多时候,考虑问题就不能只从一个纯粹军人的角度出发了。
开玩笑,要有上万张嘴巴等着他吃饭,大家都等着跟着他建功立业,纯粹的武夫,在这个时代,只能是被浪潮给吞噬掉了。
所以他的分析,十分精当,林文远自是点头,以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