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黑洞加速噐免费版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如果摩托车手进一步把车速增大到另一个临界值以上,他就会飞出斜壁。同样,如果火箭的速度足够大,它也能摆脱地球的吸引。这个临界速度对一块石头或一枚火箭来说都是一样的,它就叫逃逸速度。就地球而言,它是11.2公里/秒,对其他任何一个行星、恒星或别的天体,也很容易算出其大小。这个速度只取决于那个提供引力的星球的性质,而与被抛射的物体无关。星球的质量越大,逃逸速度也越大;质量一定时,逃逸速度则随星球半径的减小而增大。

这就是说,一个星球的密度越大也就是越致密,它的引力干脆就越深,要逃脱它的束缚显然就越困难。火卫一的逃逸速度只有5米/秒,月亮的是24公里/秒,而太阳的是620公里/秒。对于更致密的星球,例如白矮星(见第5章),这个速度高达每秒数千公里。

关于黑洞的思想正是来自于把简单的逃逸速度概念推向极端。自16%年奥拉斯·雷默(01asRoemer)对木星卫星的运动进行观测以来,已经知道光的速度大约是3

0公里/秒。于是就很容易想象出这样一种星球的存在,其质量是如此之六.以至于从其表面逃逸的速度大于光速。

约翰·米切尔在一篇于1783年的英国皇家学会会议上宣读并随后发表在《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的论文中写道:“如果一个星球的密度与太阳相同而半径为太阳的50o倍,那么一个从很高处朝该星球下落的物体到达星球表面时的速度将超过光速。所以,假定光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被与惯性力成正比的力所吸导,所有从这个星球发射的光将被星球自身的引力拉回来。”此后不久,数学家、天文学家、天体力学王于皮尔·西蒙·拉普拉斯于1796年在他的《宇宙体系论》(ExPosition dusystemedu mond…中也作了类似的陈述。

除了超前一个多世纪料想到光能被引力捕获外,拉普拉斯和米切尔还猜想到巨大的暗天体可能像恒星一样众多。在20世纪末,这科学巨变的时期,暗物质的存在正是宇宙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宇宙总质量的相当大一部分很可能是看不见的。

对这些不可见星球(直到门68年才命名为“黑洞”)的详细研究需要一种比牛顿理论更精确的引力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其“大小”恰与米切尔和拉普拉斯猜想的一样。

但是,严格说来,这两个理论在不可见星球的大小上的一致只是表面上的。按照牛顿理论,即使逃逸速度远大于30公里/秒,光仍然可以从星球表面射出到一定高度,然后再返回(正如我们总能把一只球从地面往上抛出)。而在广义相对论里来讲逃逸速度就是不正确的了,因为光根本不可能离开黑洞表面。黑洞的表面就像一只由光线织成的网,光线贴着表面环绕运行,但决不能逃出来、在第11章里还将看到,如果黑洞在自转,则捕获光的那个面与黑洞自身的表面是不相同的借助于逃逸速度来描述黑洞·虽然有有索要的历史价值和启发作用,却是过于简单了。

直至广义相对论建立为止,米切尔和拉普拉斯的思想被人们完全遗忘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宇宙中存在如此致密的物质(当然,不可见性本身是一个好理由);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是建立在牛顿关于光本性的微粒说基础上的,即光微粒也像通常物质一样服从引力定律。而在整个19世纪,光的波动说占据了统治地位。按照这种理论,光是一种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光波是不受引力影响的,米切尔和拉普拉斯的思想因而失效。

力场

行星的运动之所以能被计算出来,是因为我们知道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然而这里有许多更深刻的问题尚未回答,比如引力的本质,它如何由物质产生,又如何作用到被真空隔离的物体上。

牛顿的引力不像马拉车的力或农夫用铁锹翻地的力那样,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一个物体产生的引力能作用到远处的另一物体。这种不需要媒质而瞬时作用的力的概念,是雷纳·笛卡儿(Ren6Descartes)于1644年在其《哲学原理》(Principes delaphilosophie)中所阐述的,并难以被机械宇宙观所接受。牛顿本人是一个忠实的机械论者,他把自己的定律看作只是一种能计算物体运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一种物理真实。他曾说过,想象引力能瞬时地和超距地作用是荒谬的,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能接受的。拉普拉斯曾试图通过考虑引力以有限速度传播来修改牛顿理论,他的推理在原则上是正确的(自爱因斯坦以后,我们知道引力是以光速传播),但在实际上是错误的:他算出引力的传播速度必定是光速的700万倍。

19世纪,同样的超距作用问题重新出现在研究电的学者面前。与引力相似,两个物体间的电力也与它们电荷的乘积成正比问力是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尽管物理学家最后还是接受了(没有更好的办法)引力的超距作用,他们却拒不接受电力也是如此。

于是,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力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Clerk Maxwell)提出了场的概念。场能够作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并以有限速度传播。不是两个电荷在真空中通过瞬时力相互吸引或排斥,而是每一个电荷都在其周围产生一个“电场”,其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每个电荷所受的力都归结为两个场的相互作用。那末,引力也能以同样方式来描述:一个物体产生的引力场作用于所有其他物体。

这决不只是一种描述词语的简单改变。场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它把瞬时超距作用代之以需要时间来传播并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减弱的作用。场论,这经典物理的光辉顶峰,看似毁坏了牛顿物理的根基,实则开辟了通向电磁学,然后是相对论的道路。

麦克斯韦的光

在19世纪末,物质间的作用力被分为三类:引力、电力和磁力。

电的特征是存在正、负两种电荷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作用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关系则与磁力一样。磁力是磁体的特性,磁体吸引铁,并指向地球两极的方向。每个磁体都有两个极,即北极和南极,同种磁极排斥而异种磁极吸引。

在吸导内排斥的行为上,电和磁看来很相似。古希腊人已经觉察到与毛皮摩擦过的流油能吸引碎草片(英文中电一词就是来自希腊文中琉璃一词),天然磁矿石能吸引铁屑。公元前6世纪,希腊大几何学家泰勒斯(Thales)认为,电和磁是同一种现象,这些奇特的物质含有吮吸周围物体的“精灵”。

24个世纪以后,丹麦物理学家克里斯琴·奥斯特(Chris-tianoerstCd)在上一堂电流实验课时,一根磁针碰巧正放在他的装置近旁。他注意到,每当接通电流时,磁针就发生偏转。这个发现之后几个星期,安德烈·安培(Anure rtillpere)和弗兰克·阿拉果(Francois Arag…)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变化的电力产生感应磁力,反之亦然、随后的实验工作充分地证实了电和磁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

然而,电理论只是在1898年发现了电子后才得到真正验证。这种作为原子基本成分之一的基本粒子,带有不可再分的电荷,因而作为电荷的基本单位。通常的原子是电中性的,因为原子核外电子的负电荷被束缚在核中的正电荷所抵消。电荷可以静止,也可以运动,例如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到处运动。正是电行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形成了电流。

类似地,天然磁石的磁性是由其分子之间的微型电流所导致的。在大得多的尺度上,地球的磁场也是由其转动着的镍…次核中电导物质的大规模运动产生的。电与磁的真正统一是在1865年,麦克斯韦把它们的所有性质概括在吸个方程中,建立起了电磁场理论。

一个静止电行具有不随时间变化的径向电场。当电荷运动时,其周围电场会自己调节到新的位置,场的变动以一个有限速度即光速传播。电荷的任何移动都使场发生这种变动,特别有意义的是,如果电行作用期性运动,则场的变动取波的形式,恰如一根棒子在水里上下搅动时会造成环形水波。麦克斯韦预言,电行的同期性运动将产生以光速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

一个正常峰谷形式的波,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叫做波长,每秒时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