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这种决斗还是少之又少,每一次发生,都会引来大批围观者,更不用说是京城活跃人物贺若弼和杨素之孙的决斗,这场决斗经过一天一夜的发酵,已是万众瞩目。
天还没有完全亮崇仁坊的坊mén刚刚开启,从旁边各坊赶来的数百人便蜂拥而入,人人撒tu向左卫校场奔去那里是今天的决战场所。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等这第一批人奔到校场时,那里已经聚集了千余人,这些人都是崇仁坊的居民以及昨晚就没有离开崇仁坊的热心者,他们早已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左卫军校场是左卫训练骑兵之地,占地近四十亩,是一片广阔草地,四周修建了一座不到一人高的矮矮围墙,事实上这里已经成为崇仁坊居民夜里纳凉的平民广场,也是孩们玩耍的好去处。
在左卫校场决斗是杨元庆所选,他之所以选这里,是因为他曾在这里练习了两年的骑shè,对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天渐渐地亮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向崇仁坊涌来校场四周人山人海,草地上、墙头上都挤满了看热阄的民众,连四周的一圈大树上都坐满了人。
既然是在左卫校场决斗,那维持秩序的责任自然落在左卫身上,左卫大将军史祥亲自率领一千余名士兵,在校场内忙碌地维持秩序,他们昨天晚上就便用石灰画好了白线,为了保护民众安全,不准任何超过这条白线,一队队士兵沿着这条白线来回巡逻。
除了左卫,京兆府衙和大兴县衙的数百名衙役也出动了,他们负责外围的秩序安全,谁也预料不到,京城的好事者竟然是如此之多,一场简单的决斗,竟j发起了全城的热情,引来上万民众的围观。
人人都知道贺若弼是要为报仇,但杨元庆和贺若三虎之间有什么恩仇,却是众说纷纭,一天一夜,贺杨二人决斗的原因便有各种说法在全城流传,最靠谱的说法是利人市流传出来的夺马案,有很多目击者作证,贺若锦夺走了杨元庆的一百多匹战马,随即杨元庆赶到贺若府将贺若锦打成重伤,这一幕也有数千人目睹。
不过,真正流传得最广的说法却是贺若锦抢了杨元庆的未婚妻,未婚妻受辱自尽,杨元庆从边疆回来报仇,尽管没有任何证据,但人们却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
离左卫校场不远便是闻喜县公裴矩的府邸,裴矩时任吏部sh郎,一早,裴矩便上朝去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裴府的东院便可直接看到校场内的情形,裴府东院离校场最近处是裴氏族学,数十名身在京城的裴家弟在这里读书,族学内有一座博识楼,是族学的藏,共有三层高,站在三楼可以清晰地看见校场内的情形。
不过裴家弟却没有福气目睹今天的盛况,学监裴知清手拿一把铁戒尺,目光严厉地盯着每一个生徒,所有人必须老老实实读书,不准去凑热闹。
这裴老学究略略有点偏心,他不准自己的弟荒废学业,却准许裴家姑娘上楼去观战,让裴氏弟们好生不服,不服归不服,却没人敢抗在博识楼三楼的窗前,已经站了五六名裴家nv孩,她们正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今天的生死决战。
“我听秦管家说,是贺若锦抢了杨元庆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未婚妻,他的未婚妻自尽身亡,引来杨元庆从边疆回来报仇。”
说这话的少nv是裴矩长裴文靖的nv儿裴幽,她是这群裴家nv孩中年纪最长的一个,今年十六岁,已经和太原王氏有了婚约,她xn格比较外向,消息来源也广,其他几个少nv都在全神贯注听她讲述今天贺杨决斗的前因后果。
“那后来呢?”
一名大眼睛的少nv问道她一双美丽的眼睛里充满了同情。
大眼睛nv孩叫做裴敏秋,小名敏娘,她原本叫悯秋,但祖父嫌她这个名字太悲戚便把‘悯秋,改成了‘敏秋,。
她是裴矩次裴文意的小nv儿,今年只有十二岁,前天ォ从老家闻喜县裴家村来到京城,她便是杨元庆在灞上酒棚内遇到的中年管家所护送的nv孩。
裴敏秋已经知道杨元庆就是那个在灞上打抱不平的年轻公,所以她格外关注。
裴幽看了她一眼,便又继续道:“杨元庆回来后,自然要为未婚妻报仇结果把贺若锦打成重伤,不料那家伙是短命鬼,前些日一蹬tu死了,贺若弼当然要为儿报仇,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决斗。”
“那他可以报官呀!也可以找皇帝申诉呀!”
另一个少nv不解地问道:“听说贺若弼还是宋国公,这么高的爵位还和年轻人决斗,是不是有点太不自重了?”
“哎!那杨元庆是杨太仆的孙,贺若弼能去哪里告状?”
众少nv都一声惊呼原来杨元庆是杨素的孙,难怪呢!裴敏秋却眉头一皱道:“连杨太仆孙的未婚妻都敢抢,这个贺若家也未免太张狂了一点。”
“可不是贺若三虎在京城横行霸道,不过杨元庆听说只是庶孙,那他的未婚妻估计也是小户人家nv,所以被抢也正常。”
几个少nv正说着,校场上传来一阵blàng般的呼啸声,裴幽急道:“别说了,好像来了,我们快看!”
几名少nv一齐涌到窗前,伸长脖向远处的校场望去,裴敏秋双手握放在xn前瞪大了眼睛,眼睛里充满了担忧,那个杨元庆会不会被杀死?
杨元庆和贺若弼几乎是同时到来,贺若弼在三百名家将以及数十名关陇贵族弟的簇拥下从东面进入校场,他也没有料到会有数万人来围观他的决斗,一场本想在s底下解决的恩怨变成了京城盛况。
居间证人独孤整也没有料到会来这么多人望着一双双热烈而充满期盼的眼睛,独孤整眉头一皱道:“贺若兄,不如改个日吧!或者换个地方,这么多人,有点不妥。”
“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