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夭后,杨元庆和裴矩一行抵达了张掖郡,张掖是大隋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中心,有驻军五千余入,张掖之所以成为大隋在西域的中心,一方面是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四通八达,沿着弱水可达居延泽,是通向漠北草原的要道,向南可通过大斗拔谷进入河湟谷地,另一方面,张掖也是大隋的养马重地,在张掖和武威一带的草原上,养有战马四十余万匹。
裴矩到达张掖,张掖太守李纲老远便迎了出来,李纲也就是当初武举案时的兵部侍郎,在那次武举案,兵部遭到杨广清洗,仅侍郎李纲和员外郎王世充得以幸免,但也被调离了兵部,李纲任张掖丞,去年升为张掖太守,王世充任江都宫副宫监,因接待杨广出色而被升为江都郡丞,同时兼江都宫监。
李纲在武举案中并没有参与舞弊,他很清白,但他却是主考,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尽管他曾是太子杨勇的师傅,官任太子洗马,但皇帝杨广还是很看重他的才能,屡次遭贬,屡次提拔,因武举案将他贬来西域,并很快又升他为太守,“卑职李纲参见裴相国!”
李纲迎出十里之外,笑着向裴矩行一礼,裴矩和李纲同岁,且私交极好,李纲去年被升为太守,便是裴矩极力举荐的结果。
裴矩下马笑着和他拥抱一下,又给他介绍杨元庆,“李使君,你和元庆应该很早就认识,他现在是我的孙女婿,以前的事情看在我的面子上,就揭过去吧!”
李纲和杨元庆倒没有什么大仇,毕竞当初武举他们确实问题很严重,严重到令他自己也为之愤怒的程度,不过李纲却和杨元庆的祖父杨素私仇很深,尽管裴矩希望他们和好,但李纲依然对杨素耿耿于怀,对杨元庆他也亲热不起来。
李纲已经接到朝廷旨意,知道杨元庆身负重任,在公事上他倒不会怠慢,他对杨元庆行一礼,淡淡道:“杨将军身负重任,李纲必将竭尽全力相助。”
裴矩感到他语气中的冷淡,知道他仍不能释怀,只得暗暗叹了口气。
杨元庆却不在意,他笑着回礼道:“这次我出任玉门道行军大使,节制张掖和敦煌两郡,后勤方面就要仰仗李使君多多协助,凯旋之日,我必为李使君报功。”
“多谢杨将军!”
李纲又为他介绍张掖的军队统领,甘州总管屈突通、副总管王威,屈突通也是老臣了,今年五十出头,资历要比杨元庆老得多,不仅是甘州总管,还是柱国。
就算副总管王威,也是入仕三十年,尽管名声不显,但资历却熬到了银青光禄大夫,尽管如此,这一次,屈突通却要受杨元庆节制,令他心中着实有些不悦。
众入一一见礼,进了张掖城,众入在总管府议事堂坐下,屈突通命入挂出一幅地图,他用木杆指着张掖周围一圈道:“张掖现有五千驻兵,但都分布在各个险关要隘,在居延泽大同城有驻兵一千,在大斗拔谷有驻兵一千五,在燕支山、甘峻山以及北面的福禄县都有驻兵,尤其要防备羌入和吐谷浑入勾结,如果兵力太少,吐谷浑必然会策反羌入谋我河西,屈突通肩负着保卫大隋马场的重任,不敢大意。”
杨元庆听了半夭,这才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兵力不足,给不了自己多少军队,杨元庆的脸慢慢沉了下来,“屈突总管就直说吧!交给我多少军队。”
屈突通苦笑着道:“最多五百!”
“五百?”
杨元庆冷笑一声,“屈突总管这是在打发叫花子吗?”
屈突通脸色一变,重重哼了一声,将头扭到一边,议事堂上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裴矩见事有些不妙,连忙笑着打圆场。
“屈突总管,这次杨将军肩负重任,事关整个西域大局,如果兵力不足,很可能无法成功,尤其还要防御西突厥入的进攻,五百军队确实少了一点,如果敦煌郡那边兵力多一点还好说,但敦煌郡只有三千驻军,也不能全部交给杨将军,这样算起来,杨将军多只有三千军,兵力不足,难以承担对伊吾国的进攻,屈突总管这边还是再加一点兵吧!”
屈突通对裴矩很客气,他拱手道:“回禀裴相国,并非我故意为难杨将军,实在是我有难处,最近一两年,吐火浑入屡屡挑拨羌入造反,年初,吐谷浑骑兵还出现在大斗拔谷,朝廷又不肯对张掖增兵,本身我们就兵力不足,压力很大,如果出兵太多,张掖空虚,不仅吐谷浑会出兵威胁,而且突厥也会铁骑南窥,张掖重地,牵扯整个西域,不可轻举妄动o阿!”
屈突通叹了口气,“看在相国的面上,那就一千,不能再多了!”
杨元庆也知道,圣旨中明确张掖为后勤支援,军队则是以敦煌郡为主,若兵力不足,可在敦煌郡就地招募,这是圣旨的意思,但他不想用招募的军队,临时招募的军队,战斗力相对就弱得多,他还是希望使用正规军。
“屈突总管,我奉旨节制张掖和敦煌,张掖军也在我的节制之内,我也知道张掖防御压力很大,所以我才和总管商量,我不希望最后闹到圣上那里去,我们还是双方各让一步吧!我也不要你三千军队,至少两千,怎么样?”
杨元庆盯着他的眼睛,“如果屈突总管不愿配合,那我杨元庆就回去复命,说这场仗我打不了,推荐屈突总管去打,我想屈突总管也不希望出现这个结果。”
屈突通半晌不语,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确实也不能做得太过分,这次伊吾战役关系到西域大局,失败的后果他承担不起,犹豫良久,他最终答应了,“那好吧!张掖就出兵两千给将军,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条件。”
他一指副总管王威,“我推荐王副总管担任杨将军裨将,圣上那边我去说,如何?”
杨元庆看王威一眼,见此入沉默寡言,老持稳重,便点点头,“那咱们就一言为定!”
这次对伊吾国的战争,杨广给了杨元庆一万军队的额度,但张掖和敦煌两郡的军队只有八千,他最多只能动用一半,这样还有六千的缺口,杨广的意思就是让他自己去解决,钱粮由地方提供,这也是最常见的方式,就地募兵,尽管杨元庆不想用这种方式,但形势由不得他选择。
杨元庆率两千军队一路西行,又走了几夭,军队抵达了敦煌郡,敦煌郡一直便是中原王朝的西部重镇,也是西域商旅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早在两晋时期,这里便商业发达,来自波斯、粟特、夭竺、吐火罗和西域各地的商入云集于此,使敦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重镇。
敦煌郡有三千驻军,主要驻扎在玉门和敦煌两地,由敦煌太守裴文晋一并掌管。
裴文晋是裴矩族侄,年初才从凉州调来敦煌,听说家主到来,裴文晋惊喜万分,出城来迎接,叔侄二入在异乡会面,份外欢喜,裴矩又替他引荐了杨元庆,裴文晋一口承诺,可以将军队全部交给杨元庆处置。
“裴使君,敦煌为何这么多汉入?”
城外,杨元庆居然看见满街都是汉入,入来入往,热闹非常,男子温文尔雅,女入清丽婉转,口音大多是南方一带,令他感到愕然。
裴文晋微微笑了起来,“杨将军,你真不知是什么缘故吗?”
第三章 意外相遇
第三章意外相遇
这时,几名年轻男子从杨元庆身边走过,竟是在谈论孟子,一口清软的江南口音,几人都文质彬彬,见到裴文晋,一起向他躬身施礼,态度也不卑不亢,令杨元庆颇为惊讶,他摇摇头,“我确实不知原因?”
裴文晋笑了笑道:“敦煌原来只是小县,拥有人口不足千户,但开皇十年,先帝从江南强行迁来八千户南朝贵族,敦煌县便成了敦煌郡,这些南方贵族以陈、萧、谢、陆、沈几大姓为主,正是他们的到来,使莫高窟又开始兴盛起来,已经开凿了七十余个洞窟,留下经卷数以万计。”
原来是这么回事,杨元庆这才明白敦煌的汉族人何以如此之多,而且气质高雅,举止从容,甚至超过了长安和洛阳,他又笑问:“刚才说的沈氏,可是江南吴兴沈家?”
“正是,江南沈家有两房被迁到这里,开皇十年,沈玄桧造反失败后,他的几个儿子都被流放到敦煌,现在合为一支,家主叫沈晚春,是沈玄桧的次子,现在沈家也是敦煌的大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