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阴谋论的通俗理解 > 02(第2页)

02(第2页)

对于伊拉克战争,它无疑是受到很多人认可的另一版本的阴谋,不管官方调查赦免了多少罪犯。

有关伊拉克的诡计

对伊拉克的战争很可能就是通过欺诈的手段实现的,即使人们知道了也不要感到吃惊,这以前已经发生过一次了。早在1990年,就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那次臭名昭著的战争之后不久,前线士兵之间就开始流传一些关于暴行的消息。有个消息讲的是一个叫作娜伊拉的十几岁女孩的亲身经历,遭遇很悲惨,这也成为联合驱赶伊拉克军队的主要原因。1990年10月,在美国国会人权小组会议上做证时,娜伊拉含泪描述了伊拉克士兵如何进入科威特的一家医院,将早产儿怎样从育儿箱中拖出来,扔在地上任其死去——语气令人信服。娜伊拉的描述产生了广泛的恐惧,西方媒体一致要求采取行动。几位参议员,当然还有总统乔治·布什,在要求采取军事行动时都振振有词地引用了这段描述,这是成为获得公众支持的主要因素。

然而,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至今也没有找到,1991年科威特最终解放,但随后的调查却只发现了逃离科威特的医生抛弃婴儿的证据,而不是伊拉克士兵所为,“育儿箱”的描述开始不太像个真实的故事,倒更像是经典的“暴行”宣传,总是在面对入侵者不道德的行为时广为传播。不过,它的目的达到了。

对“育儿箱”故事的各种疑惑最终还是被证实,据有关报道,现场唯一真正的目击者——那个叫娜伊拉的女孩,被爆料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沙特·纳西尔·萨巴赫的女儿,她绝对不可能见到此事。关于这一点,有人谴责她一直受人指使捏造具有煽动性的谎言。尽管其家人否认娜伊拉撒谎,但事态很快变得明朗,其所说的大部分故事已经至少被一家叫作希尔伟达的公关公司提前处理过,据说这家公司代表自由科威特公民的意志——如果这个组织真实存在的话(有人认为这是家奉美国情报机构之命成立,专门用来应对暴行之说的机构),那它就不可能做出不带有偏见的报告。

这起可能的骗局最终由克罗尔公司所做的联合调查做了总结,这家公司受科威特政府委托,寻求传言根源。克罗尔进行了约250次的面谈,包括对娜伊拉所做的那次详细的盘问,在盘问中,她最初的那种描述显得前言不搭后语,很明显,即使她曾经出现在那家医院,她也许见证了一个婴儿被拿出了育儿箱,但是时间极短,极有可能和士兵没有任何关系。与她最初的说法完全不同的是,她不是医院的志愿者,而只是“到访几分钟”,到访原因不明。一直以来都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育儿箱”故事,但是一家公关公司的发言人仍然将克罗尔不受重视的结论称之为“希尔+伟达的无罪辩护”。

关于利比亚的宣传

科威特“育儿箱”故事经过好多年之后才得以曝光(《纽约时报》掩藏了很多真相),那时,这事件似乎已是个历史了,虽然引起公众的某些不满,但已还远不能激起公众的愤怒——这似乎才是当局寻求的结果。因此后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策略与早期关于伊拉克明目张胆的宣传模式如出一辙,今天西方对愈来愈多的其他“流氓国家”要采取行动几乎无疑都会使用这一策略。

然而,人们对于美国和英国政府的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命已经不抱什么幻想,尽管如此,美英政府指责或攻击别国政策的做法依旧,而民众,要么因为已经感到无聊,要么是出于绝望,反过来又会纵容他们为所欲为。这个世界并没有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或许我们该深深自责。还有媒体,大多数真相探索者都认为其有意无意地与政府串通一气作恶或掩藏阴谋,因此也难辞其咎。

2011年8月24日,随着西方资助的利比亚“内战”进入关键时刻,反对派士兵将卡扎菲上校的残余军队逼入死角,BBC一频道的《早餐秀》播出“实时”画面,表明人群在的黎波里的绿色广场庆祝其前领导人政权即将垮台;但是,稍稍靠近一点看看,你会发现,画面里人们挥舞着的旗帜不是利比亚的……而是印度的,这群人显然也是印度人。

它似乎明显是在滥用以前存储的镜头来填补空缺,从而给人造成假象。

几个眼尖的观众向BBC投诉,说这是厚颜无耻的宣传——这已不是第一次——这段视频然后悄悄被撤掉。BBC制作人的声明称,这只是现场直播时的一个失误,不小心将“国际部”的新闻视频播放了,这是印度集会的视频。但还是有很多人怀疑,感觉这是企图在向全世界显示,卡扎菲政权快要垮台了,只不过提前播放了而已。不管是不是失误,它的确对舆论宣传有利,或许为利比亚的反对派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印度的集会(为了支持反腐败活动家安纳·哈扎雷而举行)发生四天之后,他们误认为是来自的黎波里的新闻而将其播放,但怎么就会选了这段视频上BBC“现场直播”的画面了呢?当时有很多严格的程序可以阻止那些可能是暴力的或是不合适的画面进入直播的,所以这段直播画面在播放前为什么没有经过审核?很显然,如果控制室的人稍微看一眼国旗和面孔的话,就应该知道这根本不是来自利比亚的场景。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段录像很可能就是特意从不起眼的新闻档案中制作出来的。但是,哈扎雷的新闻并非那一天的重要新闻,也不应该是,为什么就用到它呢?尽管有人几次尝试要求解释,但BBC对镜头细节问题的关注并没有做全面的回应。⑥

阴谋论观点认为,有人肯定很清楚为了推进利比亚战争进程(这普遍认为是另一个“世界新秩序”动作,类似于叙利亚和伊朗的情况),哪些视频材料是急需的。并且有了最合适的备选材料,他们认为大多数观众不会注意到差异——实际情况的确如此。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在九一一事件发生的当天,在美国CNN广播网上疯传着一个视频,主题是巴勒斯坦穆斯林庆祝双子塔的倒塌,似乎在点燃人们对伊斯兰教的仇恨。然而这个场景据说是几年前的纪录片,和九一一事件没有丝毫关联。

印度和利比亚的广播电台不可能是制造骗局的始作俑者。1988年,泛美航空103号航班成为恐怖袭击目标,飞机在苏格兰边境小镇洛克比(Lockerbie)上空爆炸,270人罹难。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当时卡扎菲指使所为,2001年,一个利比亚人最终被判有罪。然而即使主流出版物如英国讽刺杂志《私家侦探》也已经对此提出强烈质疑,官方调查得到了很多相反的证据。如果103航班不是利比亚人炸的话,那该是谁干的?自然,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摩萨德特工、伊朗,或者是南非,都有可能。但有其他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这只是又一个战略安排,一个通往“世界新秩序”之路的精心安排。

维基解密的披露

再回到伊拉克和宣传问题,正是对西方军事行为的解密才使公众第一次关注到“维基解密”网站。最近,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该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个人所遇到的危机以及他抗议被引渡到瑞典的事件上——他声称给他加以性行为不当的罪名简直是污蔑报复。这真不幸,维基解密无疑是首个公正地唤起人们注意军方在伊拉克滥用武力情况的网站,在这之前,它还曾广泛揭露其他暴行。

维基解密提供一个放数据库,可以自由访问,匿名告密者和内部消息资源在此都可以就公众关注的各种话题“泄露”机密文件。自2006年网站开始访问以来仅一年时间,据说已经收到了一百多万份文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兴趣的增长,这个数字还在扩大。

有些报纸如《卫报》以及其他的全球性媒体,2010年与维基解密达成协议之后——可以宣传一些不那么敏感、但仍然让人难堪的信息,尤其是关于美国国务院外交通信的信息——网站的文件和相关的数据就扶摇直上,并引起轩然大波。当局大为震惊,而舆论对这种做法的正义性大为震怒。甚至有些人关注这对国家安全的广泛影响,因此许多敏感的参考信息被删去,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被这样处理了。

这一切是否值得?将大量草草归类的信息洪水般倾泻出来,是否如一些真相探索者曾希望的那样,真的会揭露出一些重大的阴谋?对“流氓国家”的政府要员实施暗杀计划当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关塔那摩湾的美军监狱和诸如此类事件的细节也当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2007年美国阿帕奇直升机空袭巴格达叛乱分子的那段视频,人们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愤怒。对于武装人员和手无寸铁的平民不加区分地一通扫射,附近还有孩子,这让观众震惊,而录制的音频却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将他们都点燃了”)。一些其他的让人质疑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在阿富汗,也让观察家们大失所望,那些观察家在之前一直认为:他们的士兵所做的工作虽然艰难却有必要,而真相却是,某些杀戮背后透露着罪恶的动机。他们似乎从越战中没学到什么教训,在越战中人被变成没有感情的机器,给整整一代美国大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然而,除了有意掩盖这类让人恶心的事件之外,对寻求问题真相的人来说,这并未成为阴谋论的证据。那么,维基解密材料里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吗?

2010年,“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大量美国绝密的外交电报,邮件内容涉及很多绝密的谈话或会议内容,在很多方面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同样证明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政治家和他们的助手对其同僚或者他国的同行不会有真诚的感情,他们同大多数人一样,都喜欢恶意诽谤、说长道短。对于一些备受瞩目的人来说,这很让人难受,但事实就是这样。其他维基解密信息,内容涉及从气候变化的宣传、银行违规操作,到有毒废物倾倒、极右翼组织资格等,都引起规模不等的骚乱,但它所解密的内容似乎绝对是主流社会所关注的主题。

计算机黑客盛行,以及看似无止境的文件泄露这些情况,这些是否就是维基解密所透露的全部内容?有些寻求事实真相的人会问:一些事件比如说九一一、其他的伪装阴谋、不明飞行物和秘密军事技术,等等,它们的细节是怎样的?一些阴谋理论家们不久就觉得“维基解密”

也只是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不再关注那些真正的热点话题,而去讨论一些次要的话题。难道维基解密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是个完整的计划?还是它还没有触及真正隐藏信息的重要层面,而只能发布一些官方没有禁令的消息?如果看看其提到的有些文件中存在哪些漏洞,这些猜测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也许忽略了一点:维基解密彻底揭示出文明自身的本质,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任何认为军事或政治运动中充满着诚实和善意的幻觉都会被所披露出的信息击得粉碎。此类信息还在不断增加。

如果有观点认为“维基解密”违背了其本意图而被操纵了的观点有道理的话,那么2011年以前,它还在为其目标而努力,而且遭到了当局的猛烈攻击。2010年,美国陆军士兵布拉德利·曼宁被逮捕,受到的指控是泄露了与伊拉克和阿富汗有关的最重要的一些资料,这似乎成为该网站的一个分水岭。虽然迄今为止,“维基解密”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和远见成功地规避了国际法律的制裁,但随着一些处在美国重压之下的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拒绝合作,维基解密的畅通运作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与此同时,对阿桑奇的指控以及人身攻击,还有对其反犹太主义立场的指责,都削弱了维基解密的威信,其巅峰时刻似乎已经过去。阿桑奇后来与网站合伙创始人之间发生了纠纷,选择了单飞。他发出威胁,一旦他在厄瓜多尔大使馆获得避难,他就会解密出更多更可怕的政治阴谋。与此同时,曼宁要面临美国军事法庭叛国罪的指控,并处以单独拘禁,不过,支持他的人仍在为他奔波。然而维基解密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久远的负面影响。

议员报销丑闻

议员报销丑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阴谋,但毋庸置疑它是一场腐败。2009年,媒体获悉大量的英国议员存在奢侈的费用报销情况,从而爆发了那次事件,给人们对当局的信任造成了毁灭性影响。随之而来的愤怒席卷全国各地,抗议持续一周之久,这也反映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们可以原谅议会让成千上万的士兵因骗局而去战场送死,却不能宽恕其通过欺诈手段挪用公共财产。

有些花费报销实在可笑——如报销嫖妓费用;但也有些稍正经些的报销,如冒领第二套住房和抵押贷款,这都是将国家的钱放进自己的腰包。议会腐败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先前就有通过说客和其他权威人士给议员金钱以换取机密信息的丑闻,但这次暴露出的报销犯罪丑闻规模之大,还是让许多公民震惊。现在恐怕没有哪个英国公民会说他们信任英国议员了。

这次报销丑闻的结果就是,有些怀疑论者发现他们的注意力又被引导到了其他的方面,要知道,哪里有腐败,哪里通常就可能有阴谋。

2009年英国发生了“气候门”事件——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数据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人们的焦点开始转向全球气候变暖的可信度上。有人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对连晚餐费用都撒谎或肆意为那些虚伪的科学家做掩饰的议员很有可能会设计更大的骗局。

果然,很快在关键时刻就有了关于开支丑闻是阴谋论的讨论,一些人就认为,理由远不止人们所看到的这些。尤其是媒体对所谓的抵押贷款等事情的无休止纠缠,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因为在这关键时刻还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欧洲议会选举,从而可以使人们避免去争论一些焦点问题,比如说,暗地里签署《里斯本条约》,该条约旨在建立一个更加严格的欧洲联邦,成员国不再能一票否决。同时,它破坏了人们对英国宪法本身的信任,却需要与欧盟保持更多的一致(没有注意到腐败似乎在欧盟内部和在其他地方一样普遍)。很多寻求真相的人认为,欧洲一体化方案是通往奥威尔式超级国家的途径之一,这也是“世界新秩序”所渴求的目标,但欧元货币的困境在于,其并未取得一体化的地位,只是设计出的一种替代品,在既定时间可能会为了一个更严格的协调和联邦系统自行崩溃。

在某种程度上,报销丑闻所引起的失望无疑帮助人们意识到,如果他们对如何改善世界多做一些思考,那世界就会健康良性地发展。但糟糕的是,对事件做一些愤世嫉俗的批评,会引发人们的更普遍的冷漠,人们不愿再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人认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去改变那迷雾重重的状态?何况腐败早已根深蒂固!

默多克:规则的代理人

2011年,当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新闻集团,全球公司)主管——下属的一家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被爆出对大量名流、政客和其他知名人士的电话进行了非法窃听的丑闻时,就有人预测公众将会非常愤慨。后来的情况是,连寻常百姓都成为这家报纸窃听的目标,包括谋杀受害者及其家庭,人们由愤怒变成了恐惧。可实际情况是,许多愤怒的读者其实也是多年来一直在津津有味地品读着窃听来的不义成果,尽管如此,人们觉得这还是越过了底线。当人们得知已经有比所提到的多得多的人都受到这种阴险的方法侵扰而成为新闻线索的来源时,意在推迟对新闻集团作进一步调查的保护(如他们说只有极少数的记者做过窃听的事情,而且也已经在几年前受到了起诉)也被打破。《世界新闻报》的前任主编安迪·库尔森,还有《世界新闻报》总编丽贝卡·布鲁克斯和其他高管人员均被逮捕,然后是警方的调查、询问。慢慢地,一个隐藏于英国公众生活背后、危险而又卑鄙的阴暗面逐渐浮出水面。该事件相当复杂,因为连警方都因过去曾经向这家报纸卖过新闻而受到指控。

鲁伯特·默多克和他的儿子詹姆斯,同时也是他的生意伙伴,据说很快就出现在议会委员会面前。虽然有抗议者抗议,两位也表示非常遗憾,但至于责任归属却迟迟没有下文。默多克关闭了《世界新闻报》,希望此事能很快被公众遗忘。但公众的愤怒依旧不减,新闻集团其他的一些报纸也相继被拖入泥潭。

随后,大法官莱韦森主持了一次政府委托的民众质询,主题为“新闻出版的文化、实践和道德”,民众进一步要求调查整个新闻媒体的风气。出席质询的不仅有默多克、库尔森和布鲁克斯,还有其他的编辑、记者和受害者,其中有些是娱乐圈的明星。这个团的成员构成,不可否认很吸引人,但也容易喧宾夺主,使一些重要议题黯然失色,因为公众的注意力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偏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