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乡村节能减排 > 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第1页)

n[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2009.

[2]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新农村住宅建设图集(4),2006

[3]赵华。关于严寒地区乡村住宅节能设计的思考.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6。第34卷第3期P96-100

[4]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5]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6]白吕纳著,任美锷、李旭旦译。人地学原理[M]。钟山书局,1935

[7]约翰。冯。杜能,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商务印书馆,1986

[8]雷木。巴哈德。曼德尔,土地利用模式[J].地理译报,1986(1)

[9]哈迪斯蒂著,郭凡等译.生态人类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0]孙天胜,徐登祥.风水-中国古代的聚落区位理论[J].人文地理,1996(增刊)

[11]赵鸿,赵为民,孙生根.住宅建筑节能与检测技术.住宅科技,2004,3:31-33

[12]郭焕成,冯万里.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1991,6(1):44-50

[13]董明辉主编.人文地理学[M].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14]张小林,盛明.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J].人文地理,2002,17(1):81-84

[15]金其铭.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其近今进展[J].地理学报,1988(4)

[16]李仕国,王烨.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措施概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2):6-9.

[17]肖振林,张彤.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初探[J].建筑科技,2010(1):53-54.

[18]张玉玲.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N].光明日报,2007-06-28(4).

[19]王智刚,王学通,欧阳继平.农村地区推广节能建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工程管理学报,2011,25(3):292-295.

[20]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3,58(5):651-658.

[21]曹润敏,曹峰.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中的生态安全意识[J].规划师,2004,20(10)

[22]王丽霞,任志远.黄土高原乡村生态建设模式及效应分析——以延川县刘马家圪塔村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4,21(4)

[23]陈宗兴,陈晓健.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994(1)

[24]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J].经济地理,1995,15(2):44-47

[25]孙世钧等.建筑地面保温与节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5:574-575

[26]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5):1-4

[27]樊绯,吴得文,陈铁柱.农村聚落选址影响因素分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8]陈怡.传统聚落对宁波新农村住区建设的启示.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9]陈超,马正麟.传统客家村落聚落和领域形态的形成.山西建筑,2006年第16期

[30]谭良斌,周伟,刘加平.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再生和规划研究.规划师,2005年第10期

[31]陶莉,吴闽,陈志新.传统农村聚落研究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32]杨善勤,郎四维,涂逢样.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3]甄兰平,邰惠鑫.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建筑学报,2003,3:56-57

[34]王治宪.国内外住宅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建筑经济,2008(1):94-96

[35]贾志强,葛剑强.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山西建筑,2008年第27期

[36]许五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传统聚落关系研究.科技广场,2007年第4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