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妙法莲华经读诵完整版 > 第9章 第9集(第1页)

第9章 第9集(第1页)

五、随文释义分三。

我们看第五大科,随文释义

前面的四科讲到教起因缘、解释经题、经文纲要跟修学宗旨,这四科其实进入本经之前的一种基本认识。这以下我们就正式地随顺经文来解释,就是进入《法华经》的本文。

《法华经》的本文,蕅益大师分成三大科:通叙迹本二门、别说迹本二门跟通迹本二门。这个我们上次说过了。

甲一、通叙迹二门分二:乙一、闻法时处;乙二、闻持之伴

我们直接看甲一的“通叙迹本二门”。

这个通叙指的是本科在整个经文当中的定位。也就是说,本科是整个序分面的通序。通序就是通于一切经典的,我们一般说的六种成就,交代一下听法的时处乃至于与会大众等等来取信于后世,这个叫通叙。迹本二门是本经的主要内涵。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迹本二门。

本经的特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慈悲,等于是为凡夫开启了一个成佛的捷径理论上,凡夫是没有成佛之道;按照大乘的规矩,是要初地以上才有办法启动成佛之道。慈悲的佛陀看到我们凡夫没有成佛之道,整个时间就是在有相跟空性的对立当中分别,所以开出了一个让我们凡夫成佛的捷径。就是说,我们除了追求安乐道、解脱道以外,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同时启动菩提道?可以的。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开出两个门道:一个叫做迹门,一个是本门。迹门就是学习佛陀的智慧,本门就是赞叹佛陀的功德。

刚开始前面十四品讲的是迹门。你要开启佛陀的功德,首先你要学习佛陀的智慧。佛陀智慧在本经当中是分成两块:一个是权法,第二个是实法。一个是方便门,一个是真实相。

其实成佛之道是一个真实法门,它是内观的,内观真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启动自性功德。如果是圣人,他不需要方便门,他直接契入真实道,契入一心三观。但是我们凡夫,你要他内观,他有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打滚这么久,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我们有障碍。我们不是不想回家,我们是回不了家,所以佛陀必须要处理这个问题。佛陀必须要为众生破障,否则他没办法回家的。

无量劫来,我们从本来清净堕入轮回以后,我们的内心有两种障碍:第一个叫做攀缘心,第二个叫做爱取心。什么叫攀缘心呢?就是我们每一次在生命中得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会一厢情愿地认为,生命是可以得到一点东西的。我们很努力地去经营我们的生命。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生命有个结果,不管是财富,不管是名声,不管是感情。我努力了一辈子,好歹有个结果。这是我们第一个概念:有所得。

因为这种想要追求结果的心,我们就把心放出去了,就开始追求了,后来就产生贪爱。因为你想追求结果,势必会启动你的贪爱,你会对某一种人事特别爱着。当然,这是多生的累积,会产生爱取。所以,为了追求结果而产生攀缘;为了攀缘,最后的后果就是产生爱取;最后就是——再也回不去了,就离家越来越远了。所以,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如,的确是有困难。

当然,佛陀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佛陀在讲迹门的时候说开显佛慧,并不是理想化地要我们直接内观真如,不是,佛陀先施设方便。佛陀开了两帖药:

第一个当然是先治病了。修行跟治病是一个道理,重者先治。他先对治爱取。对治爱取,佛陀开了一帖药,叫无常观,就是你要观察你所贪爱的财色名。这些所有的你贪爱的境界,是无常变化的,它可不是稳定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这表示什么?这表示我们会受到伤害,因为这严重地违背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期待是要稳定的。所以无常故苦。

从痛苦当中我们知道,哦,原来我们不能主宰人生。如果你可以主宰人生,你怎么会给自己创造痛苦呢?可见人生我们说了不算,是业力说了算。所以,从无常而推论到人生是痛苦,从痛苦当中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没有主宰权。那么,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最后无我故空,就证得我空。所以,无常观主要是对治我们第一个障碍,叫做爱取。

这样,我们对三界的贪爱就慢慢地淡薄了,反正三界的快乐就这么回事,譬如刀上的蜂蜜,你想吃蜂蜜,你就要付出代价,因为那个蜂蜜后面是一把刀。所以,三界所有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你要享受快乐,你就准备付出代价,就这么回事。既然我们不想受到更多的痛苦,我们只好放弃快乐,这个就是生命的抉择。我们开始追求寂静。

这是第一个观照。

第二个就更深了,就是你生命是无所得。我们从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说生命无所得。佛陀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要了解生命,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首先要看它的源头,它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看这句话:“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原来生命是从因缘而来!这个答案就出来了。

诸位!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什么生呢?那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一念心性的角度,生与灭跟我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自己是弄假成真了,我们一昧地追求因缘,就把人生当做真实的生、真实的灭。其实佛陀说,生是因缘在生,灭也是因缘在灭,理论上跟我们一念心性是没关系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哦,这个小孩出生了,福报很大,这怎么回事呢?他跟因缘借来的。你一开始就是跟因缘借的,你的整个生命的色身、你的环境、你的事业、你的眷属,所有的一切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刚开始就是跟因缘借来的,你所有的一切根、尘、识都是借来的,等到死亡以后再还回去。所以,我们每一期的生命就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把因缘借过来,然后开始受用;受用完以后,再还给因缘,“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这一借一还本来是很正常,这人生本来就是个业力的释放,本来是很单纯的业力释放。但是我们攀缘以后就变成很复杂了,很复杂。所以,佛陀必须让我们看清真相。就是,为什么无所得呢?因为你一开始就是借来的!所以人生只是一种假相,因缘和合,啪!出现一个假相。这个业力释放完以后,这个假相就自然消失掉了。比如说,经过二三十年后你得到另外一个果报:你现在是某甲,你来生变成某乙,那你说我前生我的某甲的色受想行识、我的六根六尘六识跑哪去了?没了,完全消失了,觅之了不可得了!因为你一开始就是借来的。所以,为什么佛陀说它是虚妄?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存在。但是我们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所以佛陀必须要讲无常观跟因缘观,来调伏我们三界的爱取跟攀缘。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如果理论都通不过去,那你这种修行也不会持久,因为你根本没办法说服你自己,你只是一种勉强的事修。

佛陀要把这个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缘的乞丐带回家,他会告诉你,你在外面流浪,后果是你什么也没有得到,然后你自己弄得伤痕累累。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他说有一个商人,做生意的过程当中有人跟他借了半个铜钱。一段时间以后,这做生意的想:我应该把这个钱要回来,借了一段时间了!他就准备去找这个某甲,要把这个某甲的钱要回来。可是这个某甲住的地方前面有一条河,所以这个生意人只好找了一个船夫把他载过去,就花了两个钱。结果去找这个某甲的时候,他刚好不在,就落空了。那只好怎么办呢?只好又找船夫把他载回来,又浪费两个铜钱。所以,他去找这个人花了四个铜钱。这个人本来借他多少?借他半个铜钱。结果他半个铜钱不但没有找到,一来一回却花了四个铜钱。

这个做生意的人是谁呢?就是我们凡夫,我们就是这样弄的。每一次临终的时候,我们心中有遗憾,总是觉得人生亏欠我。哪一个人死的时候是心甘情愿地说“欸,刚好,我应该走了”?没有!那么你心中有所遗憾。糟了!你会在来生里面寻求弥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人生本来就不公平,因为你这个业力本来就不只是算今生的,它多生多劫算。但是我们从今生来看,总是觉得人生有所亏欠。我这么努力,我怎么活这么短?好,你觉得人生亏欠了你,所以怎么办呢?那你就再来一次呗。再来一次的后果,你损失更多:你本来是要要回半铜钱,结果损失了四钱。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生命的真相了。在三界里面轮回,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外,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应该怎么办呢?该回家了!其实我们家有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开始内观真如,启动我们的真实智慧;一心三观,来启动我们的自性功德力。

所以《法华经》的前十四品,从<方便品>一直到<安乐行品>,佛陀讲的就是这个观念,权法妙、实法妙,怎么利用方便法门调伏我们对三界的爱取,怎么用真实法门启动我们真实的功德,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的莲花式的修学。外有莲花,就是权法,我们修习各式各样的方便门来庄严其生命;第二个,我们启动内心的功德,就是莲子。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迹门,本迹当中的第一个,迹门。

我们看这个迹本二门,先解释这个权实二法。

我们看通叙的第一科,闻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讲经之前都要先介绍说法的时处,时间、处所。这个地方有五种的成就:

第一个,“如是”,这叫信成就。“如是”是经文的法体,它指的是整部经文。因为它恒常不变,所以叫做“如”;因为它真实不虚,所以叫“是”。证明这以下的经文是真实的,是不会改变的。说是权法妙、实法妙,过去如此,现在如此。这个法,就算你修法以后,经过无量劫,你再来学习《法华经》,它的道理也是这个概念。权法妙、实法妙,它不会改变的,就是“如是”。

那么这样的一个真理是怎么来的呢?“我闻”,这个是能持之人,就是阿难尊者了。阿难尊者说,这以下的经文的道理不是我有办法去觉悟的,是我听闻而来。所以,这个表示一种传承,是我阿难尊者亲自听佛宣说而得来的。这个叫闻成就。

“一时”,这个是时间的时成就。为什么叫“一时”呢?因为六道众生的时间各有各的相状。你看,四天王一昼夜,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的人过两天,我们一般人就往生了。所以这个时间怎么算呢?因为与会大众有天人,有龙王,有鬼道,有阿修罗,这个时间没有一个标准时间,所以佛陀说“一时”,就是机感相应的时间。

“佛”,这个是说法主。这个是谁说的呢?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

我们看处所。“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古印度王舍城西边的一座山,我们一般说灵鹫山。《无量寿经》《法华经》都在此开讲。

这段经文,当然跟经文的内涵没有直接关系,这是结集经典的人先略述佛陀当时说法的一些情况。

我们一般研究五种成就,当然最关键的就是前面那四个字了:“如是我闻”。这可不只是释迦牟尼佛的经典,诸位!三世一切诸佛的经典,经首都是安“如是我闻”。因为,经典的流通,都是佛陀灭度以后才开始启动经典的结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