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妙法莲华经读诵完整版 > 第78章 第78集(第1页)

第78章 第78集(第1页)

癸二、喻说结缘分二:子一、立喻;子二、合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八面,我们看癸二的“喻说结缘”。这一段是佛陀讲到过去的一段因缘。

当然,你生命当中能够让佛陀值得一提的,那就不是日常生活的吃喝玩乐的因缘,那个因缘跟成佛一点关系都没有。什么因缘让佛陀值得一提呢?就是见佛闻法,特别是听闻的是《法华经》的法,哪怕是距离多远都没关系。就是说,你这一次听《法华经》,距离你上次听《法华经》的时间,即使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都没关系。只要你听过,重点是你听过,经历多久都不是问题,因为《法华经》的种子是金刚不坏种子。

诸位!权法是你追求来的,你打工是追求,是心外求法。但是你的家,是你本来就具足的。所以实法为什么不容易退?就是说,你打妄想也好,你造业也好,它永远没有离开你。这是实法妙的地方。所以,阿罗汉弟子们,即便他听《法华经》是经过了无量无边阿僧只的尘沙的时间,都值得佛陀把它拿出来提一提。

如果这件事情只是他什么时候做出一个布施,哪一生布施特别庄严,持戒特别好,佛陀是不会提这种事情的。因为这是生灭的因缘法,让你成就人天果报,然后呢?然后就没了,顶多栽培一个未来得度的人天的善根。但是你在过去生,除了这次以外,你有一次听过《法华经》,那就值得一提了,你那一次的生命就很重要,就是会让佛陀把它提出来的。

今天佛陀提出来的是,声闻弟子你不要以为会归到一念心性这么困难,你过去生就曾经有学过《法华经》,可是后来退转了。所以佛陀讲出这么一段因缘,来建立声闻人的信心。

前面是法说,这以下譬喻,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这弟子们结下《法华经》的法缘。譬喻说当中分两段,先讲立喻。

子一、立喻分二:丑一、导师喻;丑二、将导喻

立喻当中,先讲导师喻,先把这个导师的智慧作一个说明。这个导师是什么样的智慧?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作为一个导师,他是怎么个情况呢?说“譬如五百由旬”。就是成佛之道,五百由旬。三界的分段生死是三百由旬。我们这个成佛是五百由旬这么长一段路。这条路不但是长,重点是“险难恶道,旷绝无人”。

“险难恶道”,就是它充满了危险。这个危险指的是他内在的烦恼,它随时会活动。烦恼一活动的时候,这个人就要起颠倒了。就像你一个人内心当中随时住了一个毒蛇一样,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开始起瞋心。所以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内心是随时会有危险。而且对外来说,也可能有灾难,就是业力。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在成佛之道当中,是内有烦恼,外有业力。这第一个。

更可怕是怎么样呢?“旷绝无人。”就是说,三界的长夜当中,偏偏佛陀出世的时间又很少。佛陀不是隔三岔五地出世,经常是没有佛陀出世,几百劫甚至于无量劫。这个“无人”,就是长时间没有佛陀智慧光明的教化。

这个人处在内有烦恼、外有灾难,又是没有佛陀光明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有很多很多的众生“欲过此道”,去追求五百由旬外的珍宝。这些人在贫穷当中要追求珍宝,他们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有两个特点:第一个,“聪慧明达”。这个指的是佛陀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一心三观的智慧。第二个,“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这是佛陀善巧方便的智慧。那么佛陀具有实智跟权智,所以他有能力、有资格来“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这个地方说明,作为一个导师,他有两个特点。

第一,你要先懂实法。你教化他,你要知道最终的目标在哪里。知道目标,你才有资格讲过程。

第二个,善巧方便。你看很多人,他就说,欸,我也可以施设方便。对不起!你要施设方便,你要布这个局,说你怎么怎么修行,可以!但是你要有把握,别人照你说的方法去修,修到最后,你要有本事让他跟真实法对接。你看很多人,他也施设一个方便,但是,方便法成就以后没办法接了,因为他偏离了真实法。

佛陀的方便都是趋向于真如的,后面会说,佛陀有本事给你施设方便,他一定为你负责到底。佛陀说,持名念佛,那你好好念佛就好。佛陀敢施设这个方便。你念佛一开始是事相,有所得嘛,一句佛号念诵听,你捕捉的是一个声音。但是没关系,你一开始注意所念的佛号,念久以后,你慢慢就说,欸,念佛是谁?你自己会回光返照,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所以佛陀能够施设方便,他每一个方便他是有考虑到布局的。就是说,这个方便最后是趋向于真实的。

所以,作为一个导师,他要有实法、权法,他能够通达权实二法,叫导师。先把这个导师的特点讲出来。

丑二、将导喻分二:寅一、中路懈退喻;寅二、引至宝所喻

再看第二段,将导喻。

那么具足权实二法的导师,他怎么样来教导他的众生呢?他的方法是什么?看方法。方法有两段。

寅一、中路懈退喻分二:卯一、退大;卯二、接小

先看寅一的“中路懈退喻”。这个地方又分两段。

卯一、退大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导师引导了很多很多的苦恼众生要去追求广大的珍宝,但是,他们“中路懈退”。到了中途的时候,大家实在是精疲力尽,没办法再走下去了,就跟导师说,“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为什么走不下去呢?有两个理由:这个路实在太长了。你要说五十由旬,勉强忍一下就算了。五百由旬,我们实在是精疲力尽了。这第一个,身心疲惫。第二个,对未来充满了怖畏。生死轮回,你不知道你以后发生什么事,弄不好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对未来的路也是充满了怖畏,没有信心。既疲累,又怖畏。

所以,这两个条件之下,众人真的走不下去了,“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前面实在太遥远了,所以就准备完全放弃了。就这个人准备要修外道了,不学佛了。

所以古人说,大乘佛法,行山愿海,时空无尽。你叫一个凡夫众生,说你有本事从现在开始,三大阿僧只劫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很多人可能不敢走。为什么不敢走呢?有两个理由:三大阿僧只劫不是三劫,诸位!时间真的拉太长了。第二个,这个生死轮回充满了危险,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哪一生的时候,稍微放逸一下,你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堕落到三恶道,受了痛苦也就算了,你这个善根还要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所以,又危险又疲累,就没法走了。没法走怎么办呢?就跟导师讲真话,就白告:“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卯二、接小

那看看导师怎么办呢?看第二段,接小。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先讲施设化城。

这个导师,他可不是一成不变。虽然他的目标很明确,要能够成佛,趋向宝所,但是我们说过他有方便力。他就想啊,此等凡夫众生实在可怜,你放弃了珍宝,那你就永远做凡夫,永远没有希望了。那怎么办呢?方便。就是咱们先不谈目标,先谈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三百由旬的地方就变化一个化城,就在这个广大的灾难的地方变现一个城池。

变现以后呢,就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也不要退返。现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广大的城池。它可以怎么样?可以中止,你可以得到休息。而且不但休息,你还能够“随意所作”,你在里面吃喝休息,没有任何的障碍。你进去以后,“快得安隐”,会让你身心得到安稳。你不要害怕说堕三恶道,你有安稳的情况。你在这块休息久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往前走,所以这个化城叫进可攻、退可守。就是佛陀先施设一个化城。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这以下看看弟子们怎么反应。弟子们是欢喜入城。这时候弟子们因为是非常疲累了,听到说有地方休息,不是说一定要一次到位,原来成佛是可以阶段性完成的,就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说“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我们进入这里休息以后,不用害怕生死轮回恶道的痛苦,而且当下得到身心的快乐。所以大家就进入了这个化城,进入化城以后,就“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对未来的生命生究竟涅盘之想,就是无余依涅盘;对当下的生命生安稳想,就是有余依涅盘。

这个化城的施设是满足弟子们的需求。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权法是佛陀恒顺众生的。前面弟子的需求是“我等疲极,而复怖畏”,我体力不够,你要我走三大阿僧只劫我真的没法走,并且我对未来三恶道心存怖畏。所以佛陀就说明,“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你能够得到休息,又能够免离恶道。所以佛陀设立这个化城。

也就是说,既然是方便,你一定要让他心甘情愿。你现在变现一个化城,他不想进去,那你变现这个化城就没有满足他的需要了。就是,佛陀施设化城的目的是恒顺众生,满足疲惫跟怖畏的两种需求。所以你一旦满足他的希望,他就会主动地进去休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