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宁夏京剧院史建国简介 > 第二章 历史回溯(第1页)

第二章 历史回溯(第1页)

第一节 早期民间演出团体

20世纪20年代左右,宁夏开始出现京剧艺术。当时京剧形成已有130余年。那几年,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一些河北梆子艺人,为谋生计结伴外出闯荡,经内蒙古陆续来到宁夏,受到客居宁夏的老乡们的欢迎。

这些艺人多系梆子、京剧“两门抱”,两个剧种都会唱。

他们在演出中也采取“两下锅”的形式,即京剧、河北梆子或山西梆子同台演出,剧目交叉,可在一个晚会上演半场梆子戏、半场京剧,也可以一出本戏,京剧和梆子各演半出。

1923年,宁夏出现第一位京朝派的京剧演员,叫盖连仲。

他是北京人,满族,“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的堂叔父,工文武老生。盖连仲少年即投身梨园,学艺于北京天桥,青年时代专工关羽戏。

宁夏出现的第一个固定的京剧班社,算是王子君主办的“新华舞台”。

王子君(1885—1950),天津人。她原是一名木板大鼓艺人,因与丈夫不和,离异后出走,于20世纪20年代来到银川。当时,她看到大鼓书在银川吃不开,就抛弃鼓业,充当起邀送往来艺人的戏园老板。与此同时,她陆续在本地买了几个女孩子学戏,并收为养女,女孩子均从王姓,以“月”

字排名。她把有天分的女孩带到北平深造,并聘请北平“富连成”的艺人为她们说戏、操琴调嗓。

当时这些有限的京戏艺人主要是为当地官僚服务。平日,王子君把家中当作游艺场所,常招来马鸿逵部下打牌、玩乐,有时还领着养女去为马鸿逵唱堂会。有了靠山,王子君开始组班、盖舞台,起名“新华舞台”。

不久,王子君养女王月楼被马鸿逵的四姨太认为干女儿。1937年初,王子君在马鸿逵的资助下,亲自去北平为戏班添置行头。在返回银川途经包头时,得知一批艺人正在包头演戏,王子君便把他们(张丽君一行)邀到宁夏。后来,盖连仲等人也加入新华舞台,致使京剧在银川艺坛一度兴盛。

但是,银川毕竟地方小、人口少,演出不到一年,上座率便每况愈下。

艺人们不得不从新华舞台出来,组成以盖连仲、杜宝恒、齐俊生、盖宝义、康少清为首的戏班,到宁夏吴忠等地演出。当时号称“五大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又有一批艺人为避难,于当年年底辗转来到宁夏,与“五大股”并在一处。合并后的“五大股”以演京剧为主,兼演河北梆子和评剧。

就在“五大股”合作期间,1938年初,王子君为了1万块现大洋的聘礼,将养女王月楼嫁给一名河北商人。养女中最能演戏的王月楼离开银川去了河北,新华舞台便很快变得冷清起来。

此后,在吴忠一带演出的“五大股”的艺人们,因为经济问题发生纠纷,大多想离去。王子君闻知后便托人前去相邀,这些艺人才返回银川,使新华舞台又热闹了一阵。

1938年底,因闹派别,一批京剧艺人从新华舞台分离出来,张丽君等人便加入秦腔艺人办的“觉民学社”。从此,宁夏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京剧和秦腔合作的“两下锅”。戏码由京剧、秦腔演员互相搭配,人们在一个会上不仅能看到秦腔,还能欣赏到京剧。

可是好景不长。1939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银川,戏剧舞台自然失去生机和养分,迅速没落。

1940年底,当时宁夏京戏舞台的主要青衣演员张丽君,为了躲避官府一些人的凌辱和纠缠,偷偷逃离宁夏。

1942年,盖宝义又从甘肃平凉为新华舞台请来一位有些名气的京剧女演员葛云霞。可是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葛云霞也因不堪忍受政客和地痞流氓的欺侮,演出不到3个月便罢歌息舞不再登台。一些艺人也纷纷离开了宁夏,剩余的艺人行当不齐,即便演出也上座不佳。

王子君还有一养女,即年轻貌美的京戏演员王月樵,在马鸿逵之孙马家骅结婚时去唱堂会,被马家的一个亲戚看中。此人凭借马家的权势,以三十两沙金,威逼强娶把她买走。时隔不久,王子君的另一养女王月凤又不幸患白喉病死去。

王子君力图挽回日益颓败的局面。1943年,她又在本地收了8个女孩,请盖宝义等教她们练功、唱戏。同时,还请来秦腔老师王庚寅为她们教授秦腔。但这些孩子均未能达到登台演出的水平,只能在新华舞台搞些清唱。

新华舞台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一支当时算得上些有实力的京剧票友队伍。

这些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利用工余时间请艺人教戏、教乐器,开支大家分摊。戏学好之后再登台演出。原来是借用戏箱,后来因行头不全,全所160余人每人扣发半月工资,在北平专门置了半份戏箱,这便是宁夏第一个票友集中且能独立演出的业余京剧团体。

除了这个业余团体,票友较多的单位还有西北盐务管理局宁夏分局、宁夏省银行、大同银行、交通银行、地方中等法院、高等法院等。此外,还有国民党中央直属单位,如海关、统税局等,也有不少戏剧票友。

1944年1月30日,马鸿逵发布禁赌第一号布告,国民党宁夏省党部向机关发动“公务员公余联谊活动”,“藉以提倡正常娱乐,期达禁赌任务”。

(见1944年2月9日《宁夏民国日报》)2月2日在省党部大礼堂举行“业余联谊总社”的首次京剧活动,多名政府要员出席活动仪式。联谊社京剧组(当时称为平剧)首次活动,即推定国民党驻宁夏某师政治队队长吴国宾为京剧组干事,马鸿逵的庶务处处长赵旭东任剧场管理委员会委员,具体工作由警局户籍主任惠至诚操办,戏箱向王子君租借。

联谊社京剧组集中了银川各机关、单位的票友80余人,还有少数专业艺人,他们除参加演出外,还负责排戏,艺人们的收入由剧组公演卖票所得支付。京剧组成立后规定每周排练四天,演出两天,剧目也比较丰富。

从1944年2月成立到年底,联谊社京剧组共演出60余场。

1947年,以国民党国防部整编陆军第十八师政治部政治队为主,联合盐务局、省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财政厅、地方法院、高等法院等单位的票友,又成立“联合俱乐部”,时间一直延续到宁夏解放前夕,但人员、剧目及影响远不如联谊社京剧组时期。

宁夏解放前夕,宁夏的京剧艺人已寥若晨星。但有些艺人并不甘心就此抛弃自己从事多年的戏曲行业。1949年9月宁夏解放,为了欢迎解放宁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一些京剧、秦腔艺人主动联合一些业余演员,在旧省政府礼堂举办了一场晚会。演出结束后,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等接见了演员,对演出表示满意。部队领导谈到,十九兵团有很多河北、山东、河南人,喜欢京剧,建议银川的京剧艺人组织起来演出。

十九兵团组织部黄部长及总务科长解放同志负责筹办此事。由于京剧艺人太少,最后决定以专业京剧演员和业余演员为主,吸收原庚辰俱乐部的秦腔演员参加,成立“人民剧院”。剧团的团长是吴国宾(京剧票友,花脸)、副团长是黄国璋(秦腔琴师兼美术工作),领导成员有周勤、张贵荣、钱森、钟新民、王兴邦等。参加的京剧艺人有张久安、张菊仙(张久安之女)、李桂林、王玉本、陈灵芝、宋占元、王金木及票友李生华(宁夏人,花脸)、刘寿昌、扈先行、阎山、关志成(二胡)、冉鹤林、韩云峰等,秦腔演员有惠正俗等,后又正式聘请葛云霞参加。

人民剧院成立以后,主要演传统戏,周一至周五,每天演出京剧、秦腔节目各半,周六、周日专给部队演出京剧。两个剧种演出时人手不足,演员们就互相补充。后来剧团排出了一批新戏,如延安平剧院石天创作的《红娘子》,那时也传到宁夏。这些新编剧目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对部队战士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抗美援朝开始,部队要开赴咸阳待命,决定人民剧院从事京剧的专业人员和业余人员分两批随军出发,并发给军装。第一批演员出发后,因种种原因,在途中不欢而散,艺人们各奔东西(部分返回银川)。第二批准备走的人得知第一批已各自散去,索性打消随军念头。这时,宁夏军区后勤部机械修理厂成立了俱乐部,吸收京剧艺人、票友共30余人,葛云霞任指导。1952年,俱乐部改名为“群众剧团”,星期六、星期日演出。

1952年底,宁夏出现过另一专业京剧团体,即“新生京剧团”,有130余人。剧团是从陕西调到宁夏来的,由宁夏省公安局、劳改局管理。

宁夏省建制撤销后,新生京剧团调往兰州,改名为“新兴剧团”。

1953年初,宁夏军区后勤部考虑到京剧演员太少,便派人陆续从西安邀来一批专业京剧演员,如张振声(麒派老生)、张畹华(张振声之女,唱小生)、张玉琴(女,青衣、花旦)、关少武(武生)、葛根福(花脸)、任从才(武净)、郑庭贵(丑)、新玉秋(女,刀马旦)、杨韵忠(女,老生)等。

1954年1月,宁夏军区后勤部将群众京剧团移交给宁夏农建一师政治部领导,改名为“前进京剧团”。1954年8月,农建一师撤销,除张玉琴、新玉秋、杨韵忠等人去兰州外,大部分人就地解散,王玉本、葛云霞等调入秦腔剧团当教员。

自前进京剧团解散,新生京剧团调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前,宁夏没有专业京剧团体。虽然有些业余京剧活动,也是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始终没有一个健全的京剧团体。京剧艺术这芬芳的国粹之花始终没有条件在宁夏生根、开花、结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