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一群老年农妇,围坐在树荫下,纳鞋底、绣袜底、织毛衣,一边干活,一边聊闲篇。
施溪烫着一头的大波浪卷儿,戴着一副平光金丝眼镜,穿着一身高档合体的西装,踩着一双高跟鞋,拖着一只精致小巧的旅行箱,婀娜多姿、轻盈柔美、仪态万方地走来,瞬间,吸引了所有农妇的目光。她们直愣愣地看着施溪,一言不发。
及至走到农妇的跟前,施溪十分客气、彬彬有礼,特地哈了一下腰、点了一下头,问道:“各位大娘、大婶,请问一下,崔莺莺的家,是在这个村里吗?”
农妇们七嘴八舌,回答的,都是相同的一个字:“在,在,在……”
施溪又问:”请问,怎么走?”
农妇们顿时沉默不语、缄口不言,面露难色。只有个年轻一点的农妇,轻蔑地一笑,说:“好找!全村最破的房子,就是她的家。”
这话,似乎答非所问,施溪又问了一遍:“请问,怎么走?”
年轻的农妇伸手指了指,说:“你往里走,最后一排,砖瓦房夹着一栋土砖屋。土砖屋,就是她的家!”
施溪转身,正要离开,忽地,瞥见农妇们身后的墙壁上,张贴着一个用红纸书写的榜单,烈日暴晒,纸,几乎变成了白色,风吹雨打,纸,多处破损。可是,施溪依然能够看到,崔莺莺名列榜单的首位,她的名字后面,有“一万元”三个字,加黑加粗,十分醒目。
施溪问农妇:“请问,这儿公布的,是什么内容啊?”
一位打扮周正、衣着整洁的少妇,站起身来,介绍:“这儿啊,是村委会公布的,收到捐款的账目。喏,崔莺莺捐了一万块钱呢!”
施溪又问:“为什么捐款?”
少妇回答:“村办小学,校舍年久失修,成了危房。集资修建新教室。大家都出力,崔莺莺出的力最多,排在第一呢!”
“啊,啊!”施溪应了一声,心中一阵感动:“这事,从没有听莺莺姐说起过。没想到,节俭得有些抠门的莺莺姐,给家乡捐款,倒挺大方的!”
施溪道谢后,朝村子深处走。没走多远,农妇们又像鸦雀打破了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这个妹子,好靓!是莺莺的同事吧?”
“马靠鞍装,人靠衣装。城里人打扮,就是不一样。”
“我听说,莺莺在城里失踪了。她来找谁?”
“是来找莺莺他娘吧?”
“莺莺他娘,被莺莺她爹,撵走了。上哪儿找去?”
显然,刚才农妇们面露难色,是在犹豫:该不该把这个消息,告诉这位城里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