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李茂贞率领凤翔大小官员向李嗣源开城投降,李嗣源见此,言道:“明公何故姗姗来迟?”李茂贞闻言,羞愧不已,一言不发。周当见旧主,受此凌辱,言道:“我大王身系凤翔军民生计,此刻出城投降,已是极快,将军又何必咄咄逼人呢?”李嗣源麾下大将石敬瑭大怒道:“你一败军之将,还敢言勇,简直不知死活”。周当闻言,大笑几声,言道:“自古忠臣不事二主,我周当昔日不能力谏大王防患于未然,致使今日杀身之祸,是我无能,今日又让大王受尽凌辱,是我无用。身为人臣,我无能无用,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人世?“说罢,周当便径直跑向城墙,撞墙而死。
周当之死,吓得李茂贞瑟瑟发抖,害怕李嗣源迁怒自己,故急忙言道:“都是臣管教不严,督导无方。才让属下冲撞大人,求大人责罚”。李嗣源赶紧宽慰道:“明公不必自责,大王有命,明公继续为岐王,世袭罔替,让您安度晚年,决”。李茂贞闻言,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言道:“谢晋王大恩,臣感激不尽”。
李嗣源尽收凤翔各镇兵马,声势浩大,并出榜安民。尔后李嗣源引兵与昌翼汇合后,分兵据守函谷关后,转而率领大军收复长安,章丘程闻知李嗣源大军直逼长安,直接吓得弃城而逃了。至此关中之地,尽归李存勖。
李存勖见李嗣源和袁昌翼凯旋归来,自是喜不自胜。在晋阳大摆宴席,犒劳三军。
李存勖在席间,言道:“此次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一举扫平凤翔,孤心甚喜,都是军师运筹帷幄之功,孤敬你一杯”。昌翼连忙起身,答道:“臣不敢居功,此次能大获全胜,都是大王隆恩所致,副元帅领兵统筹,众位将军奋勇杀敌,三军将士通力合作之功”。李存勖言道:“军师过谦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乃上策。此战军师当居首功,孤敬你”。昌翼答道:“臣愧领了”。李嗣源也站起来说道:“我也敬军师一杯,军师智谋无双,我佩服”。昌翼答道:“昌翼不敢居功,让我们同饮此杯,祝大王龙体康健,我军战无不胜,无往而不利”。三军将士亦连连附和。此战过后,昌翼在晋军大营声名鹊起,威望亦日隆。
两月后,李存勖封李嗣源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兼幽燕征讨使,袁昌翼为军师兼天雄军节度使,李存勖自领天下兵马大元帅,分三路大军进攻幽燕。
三路大军进逼幽燕,刘仁恭见晋军来势汹汹,只恐自己力薄,不能阻之。故刘仁恭急忙修书向梁国朱友贞求救,期望能与梁军前后夹击晋军,晋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必不能敌。
朱友贞接到刘仁恭求救信后,心想那刘仁恭昔日反复无常,不足为信,但又恐李存勖一家坐大,进而威胁梁国。朱友贞决绝不下救与不救,故向朝中大臣问计,大臣也分为两派,两派官员争得不可开交,又毫无进展。朱友贞无计可施,只好召来三朝元老太尉杨师厚问询。朱友贞对杨师厚言道:“朕前日收到刘仁恭求救信后,犹豫不决,不知当救不当救?杨太尉你有何高见?”杨师厚答道:“臣听闻李存勖已收降李茂贞,尽收关中之地。如今又挥师燕国,其意志在统一天下,不可小觑。如若放任燕国不救,臣恐燕国灭掉后,李存勖会挥军直逼我梁境,晋军与我梁军乃世仇,不可不防。况且刘仁恭与先皇关系密切,燕国乃是我梁国的藩属国,唇亡齿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焉能不救?”此时杨师厚手握重兵,权倾朝野,朱友贞虽心中不悦,但又无可奈何,只好令杨师厚带领30万大军前去救燕国。杨师厚与刘仁恭修书约定前后夹击李存勖大军。
晋军已围逼幽燕一月有余,无奈燕军坚壁清野,闭守不出。李存勖见状,甚是忧虑,担心长此以往下去,晋军粮草不济,又影响军心。李存勖觉得应该速战速决,故命李存审带领士兵在城门前,谩骂刘仁恭,激怒燕军出城决战,可燕军无动于衷。李存勖只好下令大军强攻,令崔德璋率领士兵乘夜夺城,崔德璋率领500士兵乘夜晚天黑,搭云梯强登城墙,被燕军发现后,用弓箭流矢击之,晋军500士兵伤亡殆尽,崔德璋差点也命丧于此。李存勖又令李存璋代替崔德璋继续攻城,亦是无功而返。李存勖大为恼火,又闻知杨师厚大军已快到乐源,李存勖如坐针毡,焦躁不安。
李存勖见久攻不下,有心退兵,又恐众将笑话,骑虎难下,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动不动就打骂士兵。李嗣源等人听说李存勖有打骂士兵迹象,急忙到中军大营劝谏。
李存勖对众将言道:“我军粮草快要不济,且杨师厚大军快要赶到燕国了,形势迫在眉睫,众将有何退敌良策?”崔德璋答道:“我军孤军深入,补给不足,现已疲惫不堪。大王应早日退兵,保留有生力量,以图他日再战”。李存勖言道:“副元帅意下如何?”李嗣源答道:“我与崔将军所见略同,我军现已人困马乏,士气低落,理应早日退兵。如等杨师厚大军到来和燕军行成夹击之势后,我军将会腹背受敌,到时再想全身而退,将会难上加难”。李存璋李存审等人随声附和,表示赞同。李存勖见众将意见几乎一致,唯有昌翼一言不发。李存勖忙问道:“袁军师有何看法?”昌翼答道:“我们应一鼓作气灭掉幽燕,绝不能给刘仁恭喘息之机,让其死灰复燃。臣听闻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历来不和,互相倾轧,早已水火不容了。此次大王天兵压境,他们才勉强作罢,放弃成见,共同抵御我军,是形势逼人之故。我断定等大王退兵后,他们父子二人必会分崩离析,继续互相残杀,故大王可退兵三舍,留一万兵马牵制燕军主力,防止燕军偷袭我军,再花重金买通他们身边之人,分别离间,让他们自相残杀,大王可看他们鹬蚌相争,然大王坐收渔翁之利”。李存勖闻言,大喜道:“袁军师果然是孤的智多星,此计甚妙,就以军师之计行事”。崔德璋劝谏道:“大王万万不可,如留一万兵马,燕军倾巢而出来攻,该如何是好?袁军师之言妖言惑众,必不能信,望大王三思”。昌翼答道:“经此几番交锋后,臣发现刘仁恭父子胸无大志,只求偏安一隅,沉迷享乐。若大王退避三舍后,他们必安于现状,继续纸醉金迷,不会进取。且我军已围困燕军一月有余,燕军犹如惊弓之鸟,兵心困乏,早已力有不逮,必不敢出城与我军战”。李存勖道:“军师可将全部计划和盘托出”。昌翼答道:“臣愿领一万兵马,扼守要道,牵制燕军主力,大王可领其余大军在半路伏击杨师厚,待大王灭掉杨师厚后,再派兵北拒契丹,断刘仁恭父子投降之路,到时燕国将孤掌难鸣,大王派人可劝降刘仁恭父子,若他们负隅顽抗,大王挥军灭掉燕国,便指日可待”。
崔德璋等人继续劝李存勖应从长计议,不可听信袁昌翼一派胡言。谁知李存勖力排众议道:“众将不必多言,孤意已决,命袁昌翼领一万大军,扼守要道,牵制城中燕军。李嗣源领三万大军绕过乐源,伏于柳阳,其余大军随孤迎击杨师厚大军。众将皆需依令行事,不得有误”。众将皆领命而去。
第二日,昌翼领一万兵马在离燕都三十里开外扎营。李嗣源领三万精兵绕过乐源,风雨兼程赶往柳阳。李存勖亲领30万大军与杨师厚大军对峙于乐源,杨师厚自认兵多将广,派人百般挑衅李存勖,李存勖以整顿士气为由,坚守不出。
这边刘仁恭父子见晋军退兵后,又开始往日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日子了,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更有甚者举家逃离燕境。昌翼让小赫带着金银进入燕国都城,在城中到处散布刘守光要杀刘仁恭,取而代之的消息。一时城中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又花重金买通了刘仁恭身边的谋士苏龙。刘守光听闻流言蜚语不断,整日如坐针毡,想平日刘仁恭就对自己百般刁难,如今流言直至自己谋位,整日提心吊胆,夜不敢寐。刘仁恭听闻流言,亦是不寒而栗。苏龙对刘仁恭言道:“臣听闻刘守光对大王百般不满,早想取而代之了。”刘仁恭言道:“那先生有何良策?能助孤解此危局?”苏龙言道:“昔日安庆绪对安禄山亦是诸多不满,最后安禄山死无葬身之地。大王未免重蹈覆辙,理应先发制人,早日除掉刘守光,免得夜长梦多”。刘仁恭叹息道:“孤好歹与刘守光父子一场,骨肉相连,孤不忍赶尽死绝”。苏龙回道:“大王千万不可有妇人之仁,自古诸侯皇家亲情寡薄。既然大王心存不忍,可将刘守光去爵削职,监禁起来,免得他危害大燕,如此大王就可高枕无忧”。刘仁恭道:“就依苏先生之言”。苏龙派人去抓刘守光,谁知刘守光早已人去楼空了。刘仁恭见刘守光做贼心虚,大发雷霆,遂下令在燕境通缉刘守光,让其无处逃匿。
这边杨师厚大军与李存勖大军对峙已三月有余。杨师厚急不可耐找李存勖决战,李存勖一直避其锋芒,坚守不出。
刘守光纠集了各镇兵马,浩浩荡荡杀向燕都,毫不费力,就攻进了燕都,活捉了刘仁恭,并将其囚于府邸,又赐死了苏龙,刘守光自领燕王,自此燕国朝政尽归刘守光。
杨师厚营中士兵大多背井离乡,叫苦不迭,致使军心涣散。杨师厚又怕自己长期不在朝中,朝中有变,就这样无功而返退兵,又怕皇帝怪罪,思忖再三,杨师厚决定夜袭李存勖大营。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杨师厚率领大军进入李存勖大营,发现晋军大营灯火通明,杨师厚令大军冲杀进去,谁知晋军大营未见一兵一卒,杨师厚顿觉中计了,连忙下令让大军撤退,忽听一声“杨师厚哪里逃?”李存勖率领晋军从四周掩杀过来,梁军胆怯无比,丢盔弃甲,四处逃散,李存勖令李存璋继续追击杨师厚,自己则率领大军去和昌翼汇合。
昌翼见刘仁恭父子彻底决断,遂率领一万大军立马赶往燕都,又将燕都围了起来,刘守光见状,只好修书向杨师厚求救。
杨师厚率领残兵败将一路北逃,后面李存璋大军紧追不舍,后刚逃到柳阳,谁知李嗣源大军早已在此地守株待了。经过一阵厮杀后,杨师厚兵士几乎伤亡殆尽,只带200亲兵逃走了。李嗣源令李存璋留守柳阳,防止梁军卷土重来,自己率领三万精兵,去北拒契丹。
李存勖和昌翼合兵一处,兵势甚隆,刘守光见晋军压境,又几日不见援军到来,顿时心灰意冷,决定弃城而逃,刘守光带着刘仁恭和一些亲信乘夜晚逃出了燕都。第二日,燕国大臣发现刘仁恭父子皆不见了,军心涣散,无心再战,只好开城投降。李存勖率领大军进入燕都,和士兵约法三章,受到了燕国百姓的夹道欢迎,李存勖令大军在城内休整几日,并出榜安民。
刘仁恭父子在逃亡契丹途中,被李嗣源所擒,押到了李存勖大营,至此幽燕已平,李存勖下令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