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瓦仁波切是西藏伟大的圣哲,被尊称为观世音菩萨的转世,在藏传佛教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注5:格西是藏传佛教中的学位性僧职,学位性僧职职称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位,它能够显示得到学位之僧人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和身份。这一宗教学位在藏传中总称之为“格西”(汉文意思叫“善知识”)。
注6: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1123);是藏传佛教中噶当派的高僧,其所造的《修心八颂》历来都受到高僧大德们的重视和推崇,是大乘菩萨行的缩影,更被很多佛学院列为必修课程之一。
注7:一行禅师,当今国际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僧人之一,更是越战期间“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的主席。以禅师、诗人、人道主义者闻名于世。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十六岁出家,为越南临济宗第四十二代传人。1969年访美,后来到欧洲,现定居法国。1967年,他被小马丁?路德?金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路德?金博士说:“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他用越南语、英语和法语写过八十多本书。他的著作由于关注人类的心灵苦难和疗救,加上他对佛法诗意的表达,被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两度进入前十名,长期畅销不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7)
一行禅师以教导“正念禅”而闻名欧美,受到当地人的青睐。日前居住在法国西南部的禅修中心“梅园”,同时也奔走世界各地领导“正念生活的艺术”的禅修活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1)
一、以戒为师
现时的快餐文化都在号召人们要去追寻自由,似乎可以随心所欲,没有限制的人生才是终极的追求。确实,谁都喜欢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尤其是小时候在父母的打骂呵斥之下,最向往、最渴望的就是快快长大,快快独立。再也无须理会被人管教的滋味。不过无拘无束惯了,更容易无法无天。而一旦开始无法无天,就基本上和人这一撇一捺再没什么关系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现实中,随时都有很多规矩在约束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似乎对这些规范有一种天生的抵抗力。就比如闯红灯这个案例,似乎男女老少、不管你的职业、学识、社会地位有什么区别,只要自己觉得没有危险可言,一个个都会很习惯成自然的,雄赳赳、气昂昂大步直闯禁区。就在最近几天,上海刚刚曝出一个女硕士生闯红灯后不服警察规劝,向执法人员大打出手被拘留十天的事件。这一不小心成了有史以来在上海滩闯红灯被拘留的第一人,在全国应该也算是罕见。
看来守规矩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长大成人融入社会之后,好的习惯很难掌握,而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习气就像电脑病毒一样极易被复制和传播。还是以闯红灯为例,有时你想遵守一下交通规则,在路口耐心地等待,但是看着理直气壮往前冲的其他人把你当作异类的目光,仿佛觉得自己做的是件错事而不是件好事。然而这也很正常,因为真理总是站在少数人这一边。
释迦牟尼佛在世间弘法的前期,并没有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制约他的信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如果没有一套合情合理的规范来降服人心,再神圣的真理也难永存。如此,在佛陀将要告别众生的时候,亲口拟定了一些教戒作为延续佛法的重要规条。戒法不仅是躬行实践的方便门,更是续佛法脉的动力。因此,释迦牟尼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请示释尊:“佛在世时,弟子们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佛陀回答:“以戒为师。”
“任何一种成熟形态的宗教都会有一套以至上之神的名义确定起来并通过赏罚喻示来保证实行的伦理体系。因而宗教律法和道德对人们的行为发挥着强大的规范功能。这一功能通过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戒律的神圣性来实现。”佛教戒律的社会控制功能正是通过其本身的神圣性来实现。由佛教戒律本身的神圣性造成对佛教信徒个体的双重约束:一是规范与引导,二是惩罚与威慑。
佛教戒律实质上是以内部立法的方式,要求信徒必须自觉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以此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用来标志信徒自身的德行。因此,遵守戒律对佛教徒来说不仅具有一种神圣的义务感,而且还具有一种神圣的权利感和神圣的欣慰感,所以能以一定的自觉程度来遵守戒律,对于虔诚的信徒尤其如此。许多虔诚的佛教徒成为道德自律很高的模范——不论历朝历代,高僧大德从来就为世人所景仰。
佛教戒律以信仰为基础,遵守戒律是修持佛法、获得解脱的重要保证。《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佛教信仰者首先得遵守戒律,“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仰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只有在持戒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得定生慧。周叔迦(注1)在《戒律的意义》一文中道:“没有严肃的戒律生活,也就得不到真实禅定,因而也更得不到真实的智慧。所以,戒律,是求解脱者所必然要践行的。”
经云众生“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人的欲望无所不在。为治众生无穷无尽的欲望,佛陀制定了条文繁琐的戒律(如比丘当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帮助弟子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印度伟大的译师鸠摩罗什(注2)所译《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将欲望比作心猿意马,将戒律比作辔勒,“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止。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佛口说教诫,善者能信受,是人马调顺,能破烦恼军”。在持戒实践中,佛教徒“费力地逐次把握每一种细微的感觉,这样,由这些相续不断的细微的感觉激发起来的许多欲望也许受到了一种自发的控制。在达到这一步后,那些由记忆、想像和沉思所激发的欲望也同样被征服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2)
一提到戒律这个词,许多崇敬自由的新新人类肯定觉得有种被捆绑束缚的难过,会认为没有必要限制那么多,根本就像拿绳索绑缚自己的手脚,让自己活动不方便,自找麻烦。
印度的梵文中,“戒”这个字音译为“波罗提木叉”,它原来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别别解脱”,也可以翻成“保解脱”。“别别”是个别个别的意思,所以“别别解脱”就是一样一样的解脱。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守一条戒,就能解脱某一类的心病、痛苦,得到意想不到的自由自在。如果我们每一条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脱心病痛苦,过着快乐清净的生活,和我们原本的佛性完全相应,就可以将佛性中本来的福报、本来的智慧,圆满发挥出来,使我们内心安乐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应该是保护众生,让众生能得解脱自在的原则。这也是它另一个翻译叫做“保解脱”的缘由。意义在于如果我们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证能解脱,未来不会再受痛苦的束缚。因而戒律是用来保护众生,让众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