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苏秦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苏秦自然早就准备了答案,说道:“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

您就学学先人善于处事的谋略,把十城还给燕国吧。

归还十城是齐国放弃既得的利益,怎么能说是“转祸为福,因败为功”?

苏秦当然还有话说:“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实)交者也。”

为给秦国面子交还那十城,燕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失地,必会感谢齐王,挣足脸面的秦国也不会再找齐国的麻烦。跟两个敌对的大国改善了关系,这好处还不算大吗?

苏秦又接着对齐宣王说:“夫秦燕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势头强劲的秦国和地域辽阔的燕国都跟齐国交好,诸侯还有谁敢不顺从齐王,用十座城市就换得称霸天下,多么划算的买卖呀!

这话肯定骗不了齐宣王,都想争当天下第一的秦国跟齐国,它们之间即便出现了和睦的景象,也必定是暂时的。短时间内的脆弱平衡,怎么能称得上是“霸王之业”。

不过为了能稳住对自己怀恨在心的燕国,从而能在短时间内不必跟秦国交锋,用原本就不属于齐国的地方作交换,倒也不算吃亏。

计算和掂量了利害得失,齐宣王终于认定这项交易可行,立时做出一副爽快的样子说道:“善。”'3'

恐怕苏秦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成功了!凭一番说辞就拿到了一大片的土地,转瞬间成了燕国大大的功臣。

这时他的感觉大概像是飘忽在空中,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美妙无比,令人陶醉。

他就这样带着那十座城市飘回了燕国,直到猛然间不知被谁从身后狠踹了一脚,才一个跟头栽回到了现实的地面。

对他使阴招的可不止一个人,而是一群燕国的大臣。

这些提起子之之乱还会做噩梦的人们,看着乱臣苏代的兄弟竟然能被燕昭王任用,心里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现在苏秦这小子又学着他大哥的样子,凭借一张利口,连齐宣王都给蒙骗了。这样下去的话,谁敢保证他不会再一次破坏燕国的稳定。偌大的燕国难道就总是让没有真本事的说客占上风吗?绝对不行!

可能还不等苏秦回国,这些人就已经开始不停地在燕昭王面前诋毁他了。

对他们指控苏秦的罪名,史书的记载并不一致。《史记·苏秦传》所记的内容为“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这应该是不准确的,苏秦刚为燕国争回土地,说他卖国明显站不住脚,这么搞诬陷未免也太笨了。司马迁把这种错误的文字记录下来,是因为按照他掌握的不可靠的史料,苏秦受诽谤时已经合纵六国,功成名就,地位很高了,被栽赃“作乱”也就很合逻辑,容易让人相信。

比较起来,还是《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更靠谱一些,里面那帮大臣对燕昭王讲的是:“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武安君是苏秦后来的封号,刘向把它用在这里显然是时空错位。但“不信人”,也就是说苏秦没有信义的罪状,《战国策》还是没有记错,因为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战国纵横家书》里,苏秦面对指控所作的辩护,就是围绕着信。义一类问题展开的。

苏秦必须为自己辩护,因为燕昭王已经听信了群臣的话,对他采取了措施。

燕昭王对苏秦耿耿于怀的心态,不会因为他给燕国要回来十座城市就改变。既然众臣对这家伙群起而攻之,燕昭王当然乐得服从多数,让苏秦在自己面前永远消失。

不过公开的把一位刚刚立了大功的人驱逐出境,实在有损燕王陛下广纳贤才的好名声,对燕国的发展极为不利。聪明的燕昭王又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对苏秦进行冷处理。

四。谁都说你是坏人,如果你索性加以承认,别人也就没招了。

燕昭王冷处理苏秦的方法是“不复官”,也就是把他“雪藏”起来,不准重回原来的岗位工作。

作为被录用不久的新人,苏秦的官职不会很高很重要,不是非他来做不可。在他出使齐国期间,这份工作也想必是有人代理,如今只需把顶替的那个人转正就行了。

活生生给晾在一边的苏秦心里肯定明白,燕王这是要他知趣的自动离开。

可是他怎么能走,好不容易得到的一个职位,如何可以说放弃就放弃。况且他还能去哪里,回齐国去吗?刚把人家在手中已经攥热了的东西拿走,还指望他们对自己笑脸相迎吗?

出来混了这么久,大小人物也见了不少,现在谁再休想像对待乞丐一样的打发他。

苏秦决心给自己再争取一次机会,他提出了拜见燕昭王的要求。

也许是念及他毕竟给燕国索回十城的功劳,燕昭王召见了苏秦。

在决定命运的时刻,苏秦开始为自己的“不信”辩白。

苏秦这时的所谓“不信”,当然是说他专靠嘴上功夫骗人,不讲诚信,缺乏道德底线。

苏秦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要是对指控作正面回应,说自己多么的情操高尚,只怕连鬼都不相信。想驳倒那些此时不在场的对手,必须另寻突破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