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诸侯听从齐国的调遣,有两个人是必须拉拢过来的。一个是赵国的奉阳君,这个老家伙主导着诸侯中除齐、秦外最强大的国家。没有赵国的参与,此次攻秦就发动不起来,齐国也就休想借机攻打宋国。
以齐、赵两国现在的关系,跟奉阳君打交道并不难。跟另一个人的往来才真让齐湣王满心的不情愿,这个人就是薛公。
此时的薛公已经被魏昭王任用为相国。可以想象,凭薛公的声望和能力,魏国今后的方向将主要由他说了算。如果他执意不肯让魏国参加攻秦行动,多年听从魏国的韩国也将不会加盟齐国的阵营,这两个国家虽然脆弱,但却处在*秦国的主要通道上,缺了它们,攻秦计划也只能告吹。
虽然苏秦担保说只要燕国不反对齐国,魏国等国就不敢乱来,但大概是为了使事情万无一失,齐湣王还是咬着牙重新向政敌示好,跟薛公和解。
不管是奉阳君,还是薛公,作为老资格的政客,最能打动他们的当然是个人的利益。这一点齐湣王也很清楚,他对这两个人的笼络办法只有一个,土地。他许诺灭亡宋国后,把宋的一块叫陶的地方送给奉阳君作封地,另一处名叫平陵的地区则划归薛公的名下。
早就想从宋国弄地产的奉阳君自然高兴。薛公尽管心里恨透了齐湣王,但知道此刻公然对抗还不是时候,再说那未来的封地也确实诱人,就暂且与这昏君站在一起吧。
在三方都表示满意的情况下,合作的框架就这样敲定了。
大约不久之后,一支打着攻秦旗号的齐国军队就向魏国方向开去,这实际不过是齐湣王演给诸侯看的一次作秀。
这样一支装装样子的军队开到了齐、魏边境,在那个原属于魏国的观驻扎下来,只等魏国那边开放边境,欢迎他们通过。
可是魏国那边却迟迟不见任何的表示。
怎么回事?
这其中的缘故应该还是在薛公的身上。虽然与齐王达成了交易,但薛公显然并不相信这个喜怒无常的君主,他可能觉得有必要搞一份更详细更具体的合同,这些不谈清楚,在观的齐军就休想继续表演下去。
为了尽量确保齐王不会违约,薛公往临淄派去了一批自己的谈判代表,当苏秦走在回齐国的路上时,这些人正替薛公跟齐湣王讨价还价呢。
谈判的进展很不顺利。虽然齐湣王为了自己的计划,愿意收买薛公,就像他对苏秦说的那样“甘薛公以就事”,但薛公就是信不过他。不仅是薛公自己心存戒备,连他派到齐国的代表中有两个叫爽和强得的人,在给主子的报告里也“皆言王之不信薛公”。
收到这样的信息反馈,薛公就更是横下心来不见兔子不撒鹰。他的另外一个叫夏后的代表坚决“欲为先薛公得平陵”,攻宋还没开始,平陵怎能先得,夏后的意思应该是要求齐湣王预先写下将平陵封予薛公的文书字据'2'。这肯定是薛公的授意,以防那齐王事后赖帐。
大概正因为这样,齐湣王才匆匆把他最信任的苏秦召回来,商讨薛公的问题。
还没等苏秦回到临淄,齐湣王又有了新主意,干脆让苏秦直接赶奔魏国,专门去做薛公的工作,他相信苏秦能完成使命。
接受任务的苏秦只得改道,很快就来到魏国,见到了薛公。
按说对齐王派来的人,薛公理应处处设防,决不能让对方看清自己的底牌,可是在苏秦面前,薛公的防线竟轻易就被突破了。从苏秦不久后给齐湣王的报告中看,他已经把薛公和爽、强得,还有夏后的往来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搞到这么机密的情报,苏秦究竟用了何种法术?
唯一说得通的解释是,他向薛公表明自己也反对齐湣王的统治,由此取得了薛公的完全信任。
或许从齐国动身时苏秦就已有盘算,单凭自己一人颠覆齐国实在太难,如果能得到一位有实力的盟友相助,那将再好不过,而此刻的薛公无疑是最佳人选。
但薛公为何能如此快地相信苏秦,此人的公开身份可是齐湣王的代表。这里面除了苏秦凭借说客的口才给自己加分外,也许还靠了一个人的帮助,这人就是他的大哥苏代。
想跟薛公结盟这样重要的活动,苏秦必然得向燕昭王汇报,可能同时也请求他动用大哥来帮助自己。
回归燕国的苏代当然不可以闲着,必须设法报答燕昭王宽容的恩德。现在二弟的需要也是燕国的需要,事情也不复杂,只要他写信给薛公,证明苏秦是可以信赖的人,他哪有不帮忙的道理。
苏代、苏秦大概都没告诉薛公他们的幕后老板是燕昭王,而是给薛公制造了一个错觉,即苏代遭齐湣王排挤打压,心怀怨恨,一心想报复,苏秦表面忠顺齐湣王,内心却是站在兄长一边,兄弟俩要与他联合实施对齐湣王的反击计划。
薛公没有理由不信老朋友苏代,自然也就相信了苏秦。
成了三重间谍的苏秦正在按部就班地展开工作,齐湣王却把一桩外交争端送到了他的手上。
这争端本是一个刑事案件,在张魁、齐王后之后,又一个有影响的人在齐国给杀死了,但此次的凶手不是齐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