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云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另外两名同样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同僚身上。一人年纪稍长,约三十余岁,穿着考究,面容沉稳,神态间透着一丝自信。另一人则较为年轻,与赵青云年纪相仿,眉宇间透露出一股机灵与活泼。
那位年长者率先自我介绍,声音低沉有力:“在下林绍清,字敬亭,家住江南苏州。”
那位年轻者紧接着拱手行礼,笑容爽朗:“小弟张子澄,字清远,乃扬州人士。”
赵青云抱拳回礼:“赵青云,字云舟,浙江人氏。三人既然同入翰林院,日后多多关照。”
三人寒暄几句后,吏部侍郎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分配名单:“赵青云、林绍清、张子澄,三人俱分配入翰林院,明日辰时,赴翰林院报道。”
赵青云心中一阵激动,低头抱拳:“谢大人。”
走出吏部衙门后,张子澄快步追上赵青云,笑嘻嘻地说道:“赵兄,看来咱们以后便是同僚了,可要互相扶持啊!”
赵青云微微一笑:“张兄爽朗,为人机敏,倒是个好相处的人。”
林绍清则不紧不慢地跟在两人身后,插话道:“翰林院虽为清贵之地,但事务繁杂,规矩森严,咱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赵兄、张兄,你们若有疑惑,可随时向我请教。”
张子澄闻言,调侃道:“林兄看起来颇有经验,莫不是未卜先知,已经做足了准备?”
林绍清淡然一笑:“不过是家父的叮嘱,略知一二罢了。”
赵青云察觉到林绍清的谨慎与张子澄的洒脱,心中对两人有了初步的印象。他暗自思忖:张兄性格直爽,易结人缘,却需注意分寸;林兄则稳重老练,颇具城府,但不知是否深交之人。
三人步行至街边茶馆,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未来的仕途。张子澄率先开口:“翰林院这等清贵之地,若能好好表现,日后升官自然不在话下。赵兄、林兄可有何打算?”
林绍清放下茶杯,沉声说道:“翰林院虽清贵,但非长久之地。我父亲嘱咐过我,需多积累经验,争取早日外放为官,方能真正为民造福。”
张子澄点头称是,随后转向赵青云:“赵兄又如何看?”
赵青云稍作沉吟,回答道:“翰林院近皇权,虽清贵但也暗流涌动。我入仕之初,便是想亲眼看看这朝堂的运作,再谋长远。”
三人各抒己见,虽性格不同,但皆对仕途充满期待。茶馆内的谈笑声渐渐融入熙攘的京城街头,显得格外热闹。
清晨,晨光熹微,赵青云整齐穿戴朝服,略显拘谨地立在铜镜前整理衣冠。镜中的他虽仍带一丝书生的青涩,但眉宇间已多了几分自信与坚定。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暗自鼓舞:“今日便是我仕途的第一步,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以父亲的教诲为铭,忠于职守,不负初心。”
出门时,沈正华站在台阶下等候,目送他上马,微笑着叮嘱:“初入翰林院,难免会有规矩与束缚,但无论如何,勤恳二字不可忘。凡事多听多看少说,谨慎为上。”
赵青云恭敬地答应,骑上马一路向翰林院行去。
翰林院坐落于京城中心地带,与皇宫仅隔一条宽阔的御街。赵青云抵达翰林院时,见雕梁画栋的院门前已有几名同僚在等候。阳光洒在黑漆大门上,金色的“翰林院”三字熠熠生辉,透出一股威严与庄重。
他快步走到门前,恭敬地向守门的官吏递上调令。官吏核对无误后,微微点头:“赵大人请进,翰林学士孙大人正在正堂等候诸位新入职的同僚。”
赵青云向官吏拱手致谢,随即迈步走入院中。他一路走过铺满青石的长廊,看到庭院内种植着几株苍劲的古松,树荫下几名翰林官正低声交谈,举止从容优雅,尽显翰林院清贵之气。
步入正堂,赵青云看到林绍清与张子澄早已到达,正站在堂中整理衣冠。林绍清见他进来,微微点头致意,而张子澄则露出熟络的笑容,压低声音说道:“赵兄,你来的正好,我还担心你迟到了呢!”
赵青云微笑回应:“从不敢耽误。”
三人正寒暄间,一名身穿蟒袍的中年官员从屏风后步出,身形稳健,面容威严。他正是翰林学士孙桐山,翰林院中颇有威望的资深大人。他环顾三人,开口道:“诸位新科进士,今日入翰林院,算是官场的第一步。翰林院虽为清贵之地,但事务繁杂,规矩森严,你们须谨记:文章需精,品行需正,朝堂言论需谨慎。”
三人一齐拱手行礼:“谨遵教诲。”
孙桐山挥手示意几名年长的翰林官上前,将三人分别带往各自的书房。赵青云被分到院中一间靠窗的小书房,房内布置简单,但书架上已摆满典籍,案几上还放着一叠尚未誊清的奏折。
年长的翰林官笑着说道:“赵大人,这是您今日需要誊抄的奏折,稍后还有一份新书需要编撰。翰林院事务繁忙,但只要勤恳用心,自能有所成就。”
赵青云拱手答谢:“多谢大人指点。”
他坐下后,拿起奏折开始誊抄。字体端正清秀,笔锋流畅,每一个字都仿佛凝聚了他对这份职位的敬畏与期待。不多时,张子澄从隔壁探出头来,笑着问道:“赵兄,感觉如何?”
赵青云放下笔,微笑道:“虽然琐碎,却能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张兄,你呢?”
张子澄咂咂嘴:“我的卷宗可比你这厚多了,看来今日无早退之日了。”
到了午时,孙桐山召集三人一同用膳。席间,孙桐山向三人介绍了翰林院的主要职责,包括编纂国史、草拟诏令、校正文书等。
席间一名老翰林突然叹气道:“翰林院虽贵为文官之首,但近年来,因朝中权臣争斗,院中学士也难免受到牵连。孙学士,不知今日之事能否安然度过?”
赵青云听到这话,心头一凛,意识到翰林院并非表面上的清净之地。他低头细品饭菜,思绪却早已转到如何平衡仕途与理想之上。
首日事务结束后,赵青云收拾好案牍,走出翰林院时已是夕阳西下。他仰望皇城高耸的城墙,心中暗暗发誓:“这里是权力的中心,也是风云际会之地。我赵青云,既已站在这里,定不负所学,不负初心。”
当天回到沈府,他向沈正华汇报了翰林院的见闻与感受。沈正华听后点头道:“翰林院是朝廷最重要的清贵之地,同时也暗藏着权臣的目光。青云,你需谨记:不争一时之长短,凡事沉稳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