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略一沉吟,缓缓开口:“监察使大人一向主张以正制邪,若有确凿证据,他必定全力支持。但此事绝非小事,必须慎之又慎。张党在京城根深蒂固,我们需要周密布置,步步为营。”
三人低声讨论起具体的行动计划。苏文提议,由他秘密将部分证据转交给监察使,试探监察司内部的反应,同时继续搜集更多证据,将王三川的问题放大化,逼迫张党内部自乱阵脚。
赵青云提出:“我们还需在民间制造舆论,让更多人知道修缮工程的问题。如此一来,即便张党想掩盖,也难以平息百姓的愤怒。”
许文端赞同道:“民心不可忽视,但此事需要隐晦进行,若被张党察觉我们推动舆论,他们定会趁机将罪名推到我们头上。”
苏文闻言,点头补充:“我会安排可靠的人手,在各大工地和相关衙门探听消息,确保张党没有机会销毁更多证据。”
三人一拍即合,分头行动。赵青云与许文端负责联系可靠的文士,撰写弹劾奏折备用;苏文则开始联络监察司的亲信,为接下来的行动铺平道路。
茶楼内的灯光渐暗,三人举杯以茶代酒。苏文目光灼灼,看向赵青云:“赵大人,你我虽交情不深,但从交谈中,已知你是一位胸怀天下之人。这一战,不仅关乎朝廷的清明,也关乎千千万万百姓的福祉。”
赵青云端起茶杯,沉声说道:“苏大人,若能为天下尽一份力,哪怕粉身碎骨,也绝无怨言。”
许文端也举起茶杯,神色坚定:“但愿此事能有所成,让张党恶行昭然于天下。”
第二天清晨,赵青云与许文端按照前一晚商定的计划,开始在民间探查与布局,同时等待苏文那边的进一步消息。
赵青云先联系了几个曾在乡试与他相识的文士,这些人文笔精湛,善于以讽喻文章抨击时弊。他向这些人委婉提出建议,谈及修缮城墙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并举出了一些民生受苦的实际事例,暗示他们在文章中适当提及。
一位文士皱眉道:“赵兄,揭露朝廷弊病固然重要,但若得罪了权贵,这些文章一旦流传开,恐怕会招来灭顶之灾。”
赵青云拱手一礼,语气真诚:“诸位兄长,若无人发声,百姓之苦谁人知晓?何况,我们所写不过是事实,不曾捏造半句。朝廷若有明君,自会明辨是非。”
在他的劝说下,几位文士勉强答应试一试,以“夜谈杂记”的形式撰写文章,投递到京城的各类书铺与民间的读书会中。
与此同时,许文端则安排了可靠的线人,在城墙修缮的工地与王三川的府邸周围埋伏,搜集新的线索。几天后,线人回报,王三川府中最近频繁出入的几名账房先生,以及一个来自边疆的使者,似乎带来了某些重要文书。
“边疆使者?”赵青云听到消息,顿时皱眉。
许文端点头:“据探子所言,王三川亲自接待了此人。这说明此事绝非寻常。”
“会不会与传闻中的边患挑衅有关?”赵青云目光深沉,“若真是张党刻意挑起纷争,这使者极可能掌握关键证据。”
两人商议决定,趁夜潜入王三川府探查使者留下的痕迹。许文端安排了一名善于夜行的暗探与赵青云同行,以确保行动安全。
深夜,京城的喧嚣渐渐消退。赵青云与暗探乔装成运送货物的车夫,悄然靠近王三川府。府门外有两名守卫懒散地倚靠在墙边,偶尔东张西望。暗探用事先准备好的迷烟悄悄撒出,趁着守卫昏迷,带着赵青云潜入府内。
府中静谧无声,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清冷的光辉。两人沿着阴影匍匐前行,避开巡逻的家丁,直奔书房而去。
“那里!”暗探指向一扇微微亮着灯光的窗户。
赵青云点点头,心跳略微加速。他小心翼翼地靠近窗边,从半开的窗缝中望去。书房内,几个账房先生正聚在一起,低声交谈,桌上摊开着厚厚的账本与一封加盖印章的信件。
“看样子,他们正在清点款项。”暗探低语,“那封信可能是边疆使者带来的。”
赵青云点头示意,然后两人静静等待机会。不久后,账房先生似乎清点完毕,纷纷离开书房,只留下厚厚的账本与信件摆在桌上。
趁着四周寂静无人,两人如同鬼魅一般,悄无声息地翻过窗户,进入了房间之内。屋内一片漆黑,只有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户洒下,勉强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
赵青云轻手轻脚地走到书桌前,迅速打开账本,借着那一丝月光开始仔细翻阅起来。只见账本之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项收支明细,而其中有一大块区域专门标注着“修缮城墙”所用的款项。这些数字触目惊心,每一笔都数额巨大。然而,当赵青云顺着资金流向一路追查下去时,却惊讶地发现所有的款项最终竟然都指向了一家位于边疆地区的军资供应商。
他心中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接着,赵青云又随手拿起放在一旁的几封信件,拆开一看,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他震惊不已。信中详细罗列了一份关于边患所需物资的清单,而这份清单与修缮城墙的账本款项竟然高度重合!
“果然不出我所料啊……”赵青云压低声音喃喃自语道,“那张党竟然假借修缮城墙之名,暗中将如此巨额的款项私吞,转而用于边疆的纷争之中。真是胆大包天!”说着,他紧紧握住手中的信件,仿佛这就是能够揭露对方罪行的确凿证据。
站在一旁的暗探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赵青云的判断。然后,他轻声提醒道:“大人,我们得加快速度了。在离开这里之前,一定要把书房里的一切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千万不能引起他们的丝毫怀疑。否则一旦打草惊蛇,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沈正华府中,赵青云将账本与信件交给许文端。三人对这些证据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中涉及的不仅是王三川与张党的财务勾结,更牵扯到边疆的军备供需,可能是一场更大阴谋的冰山一角。
沈正华神情凝重:“这些证据虽然有力,但若直接呈交朝廷,张党定会百般辩驳。我们需要更明确的证据,直指张维平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