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就不要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自身修养,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通常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而傲慢则是其中危害人最深的。
弥衡是三国时候很有文才的人,他的名气在当时社会上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但是,他恃才傲物,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经常说除了孔融和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在他心里容不下任何人,当然,别人自然也就容不得他了。所以,他“以傲杀身”。
献帝初年,大将军曹操之所以会召见祢衡,完全是由孔融的上书荐举。曹操在祢衡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根本看不起曹操,所以,才曹操召见他时,他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
曹操对祢衡恨之入骨,但如果自己杀了他肯定有损自己的名声。曹操心想,就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早晚会有人杀他,我还是先绕了他吧!与是,曹操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这次他觉得自己是被重要了,因此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别人。
刘表也很聪明,他把祢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书记,起初他干得很好,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罗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当时,祢衡才26岁,就因为自己的傲慢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弥衡短短的一生,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我们看他的一生,没有经过什么大事,我们很难断定他究竟才高几何。然而狂傲至此,即便有孔明之才,也很难自保啊!可见,自视清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如果谁都不在你的眼里,那样的结局可行而知,落下残局也只有自己来收拾了。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一个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以平和的心态融入他人之中,你就会觉得其乐无穷。有句话说的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假如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盛气凌人,进而去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做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疑是在欺骗自己。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正如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不生气的智慧:
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生活中如果你要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那就会有很多人对你看不惯,群起而攻之,就要想办法把你搞得和他们一样。因此,做人就是要糊涂一些,得让人处且让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在生活中才能够不结仇,不结怨,不吃亏。
4.糊涂中入,糊涂中出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短短四字却言简意赅,但它却道出了糊涂生活的大智慧。我们说糊涂与清醒本是在一念之间,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别人所认为的糊涂,我们自己可能觉得清醒;我们自己以为的糊涂,人家又说我们清醒。其实,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糊涂,以便我们在生活中来去自如,逍遥自在。
关于“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首,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人生在世,赢得功名利禄是我们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我们一生的精力几乎都在为这些拼搏奋斗。虽然精打细算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做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这也是做人的最难。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我们就要学会糊涂。但是,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这些说起来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如果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我们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人生需要的目的地,因为路途的艰难使人心情烦躁,心情越是烦躁,我们越是觉得路途艰难。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不把终点作为唯一的目的地,就不会感到疲惫,就会抽出闲暇的时间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去欣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当作好日子去过,充分体验伴随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这就是生活的“糊涂学”。
凡事有大抱负的人,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平时我们所说的聪明人,是指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然而,按照我们的想法,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所成就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恰恰相反,在我们看来他们可能还曾有些笨。据统计数字显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成功的人物更重视智慧。
事实上,聪明与智慧根本不是一回事,聪明是一种先天的东西,总令人感到聪明人的光辉,但往往这种表面的光芒,不能令聪明人成功,所以往往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被认为聪明的人却一事无成。
相反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聪明,如寓言塞翁失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们眼里看见的不是即时的利益,而是日后的好处,因为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肯定不是聪明人,但他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可谓是耳熟能详了:
他小时候比较木讷,所以镇上很多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或者戏弄他。一天,他的一个同学一手拿着一美元,一手拿着五美分,问小威尔逊会选择拿哪一个。
威尔逊回答:“我要五美分。”
“哈哈,他放着一美元不要,却要五美分。”同伴们哈哈大笑,四处传说着这个笑话。
许多人不信小威尔逊竟有这么傻,纷纷拿着钱来试。然而屡试不爽,每次小威尔逊都回答“我要五美分。”整个学校都传遍了这个笑话,每天都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愚弄他,然后笑呵呵地走开。
终于,他的老师有一天忍不住了,当面询问小威尔逊:“难道你连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吗?”
“我当然知道。可是,我如果要了一美元的话,就没人愿意再来试了,我以后就连五美分也赚不到了。”
我们看看,威尔逊着眼于智慧,不愿把心思放在贪图小利的小聪明上。生活中,智慧和聪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主人没有仆人的协助不行,会显得非常笨拙狼狈,缺乏效率。但再聪明的仆人都还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没有主人的仆人,等于失去了用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从而能够事半功倍。
不生气的智慧:
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使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呢?谁不愿意自己活得潇洒、愉快、轻松呢?谁不愿意自己的事业蓬勃、财运亨通呢?谁不愿意成为别人羡慕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
5.宠辱不惊,难得糊涂
名利,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名还常常与利相连,有了名,就又可能行驶无限大的权利;有了名,通常万事亨通,现会还流行着“名人效应”。总之,名以及与之相连的利这东西的确十分诱人,多少人立足于社会、搏击于人生的动力正来自于此。功名利禄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也许受着中国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他们把这些视为自己的人生目的。看看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达官显贵、光宗耀祖、福荫万世,走上仕途之路;而又有多少文人骚客因为仕途上的不得意而觉得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由此留下了许多小桥流水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情幽、淡雅和愤世嫉俗、讥讽时弊的无奈和悲愤。
我们知道,现实中与多少人为名利困扰、所击败的悲剧。无论是官场,还是生意场,或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名利双收者毕竟是少。既然现实生活是如此之严酷,那为什么我们不把名利看淡一些呢,为什么不能视名利如过眼烟云呢?懂得糊涂誓学的人知道,人生的价值并不全是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会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
在辅佐刘邦获得天下之后,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军师张良,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王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主俗,漫游仙界。”刘邦答应了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