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能带来物质享受,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质幸福。最高的物质幸福是什么?我赞成一位先哲的见解: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和平;对个人来说,是健康。
——周国平(当代哲学家、作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健康高于一切
生命的幸福在身体,身体的强壮在健康。
——佚名
现代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竞争压力,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感叹活得太累,身心疲惫,未老先衰。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过去,我们常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身体,一切就失去了意义。的确,你想创造成功的人生,首先就要有一个好身体。
叔本华曾经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实甚过其他幸福,我们可以说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人除了拥有自己的身体、生命之外,金钱、地位、权力……都是身外之物,然而,当一个人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他实际上便拥有了人世间一切的财富。
克伦德斯曾经是美国最胖的好莱坞影星,在一次演出时因心肌衰竭被送进了当地的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临终前,这位影星绝望地说:“我的身躯很庞大,但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影星的话深深触动了该院的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泪了。为了表达对影星的敬意,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这些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后来一位叫默尔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了进来,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十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了进来。不同的是,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当他出院后,他并没有回美国的家,而是把自己的公司卖掉,回到了苏格兰乡下的别墅。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富裕和肥胖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获得了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现实生活中,为了事业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许多人更多地“驰骋”在交际场上,结交“酒肉朋友”。这种生活方式往往以健康为代价。不排除一些人乐此不疲,但恐怕多数人是身不由己。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仅疏远了妻子和家人,而且还伤害了自己。
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健商。那么,什么是健商呢?健商是一个以现代科学印证和健康知识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内容广泛的健康概念,它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身心健康。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拥有了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丰厚的经济收入,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绝对保证人们拥有健康。事实说明,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闻名的成果时,忽视健商,现代富贵病越来越多了。现代人追求生活品质和财富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人在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下失去心理平衡,有些人储蓄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透支着生命。所以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需要用“五快”来衡量,而心理健康需要用“三良”来衡量。
“五快”是指:快食、快眠、快便、快语、快行。其具体内容为:“快食”包括胃口好、不挑食、不偏食、不狼吞虎咽;“快眠”是指入睡快、睡眠质量高、精神饱满;“快便”是指大小便通畅、便时无痛苦、便后感舒适;“快语”是指思维敏捷、说话流利、口齿清楚、表达正确;“快行”是指行动自如、步伐轻捷。
“三良好”(心理的健康标准)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是指:乐观处事、为人谦和、正直无私、情绪稳定;“良好的处世能力”是指:观察事物客观现实,能较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与人为善、心情舒畅、团队关系好、人缘关系好。
不仅如此,“精、气、神”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物质。自太上辟道以来,历代仙家都很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并把它们看做是人体最宝贵的东西。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道教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的三大元素,丹经称为“三宝”,三宝健旺则身强,三宝枯竭则身病。从中医上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足,气足神就旺;精亏就虚,气虚神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神少说明气虚,气虚说明精亏。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或是疾病的逆顺,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由此看来,只有维护好“三宝”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当然,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并不想长寿,我的目的就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赚更多的钱来享受生活。所以,这样的人多半是在年轻的时候用健康去换金钱。然而,不知这样的人是否想过,一个人脑力的充足,全部依赖于健康,而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其才干与效能,要超过十个体弱者的才干与效能。可见,健康是成功的前提,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我们才能用最大的力量来应对工作,才能取得我们想要达到的成就。因此,保持健康迫在眉睫。
空虚是健康的大敌
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乔治·桑
卡耐基曾说,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只有能保持内心平静的人,才不会变成神经病。一颗平静的心是我们看清世界的关键。在诸多影响人类心绪的情绪中,空虚是危害健康的存在,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空虚的时候。
生活中,空虚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侵袭人的心头。有空虚感的人起床后觉得今天也不过如此,明天也不过如此,也许以后都会如此。空虚就像飘在夜空中的最后一层浓雾,不能驱散,四处弥漫。空虚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就像空气一样永远存在,一深呼吸就充溢整个胸腔,使人的内心会隐隐的痛,虽不锥心刺骨,却如同菟丝花慢慢地让你越来越心神不定,无论外界怎样刺激也无关痛痒。
小白的真情告白:“刚读高中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忧愁,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无论何时何地我总会感到一阵阵烦躁,烦躁的原因有来自生活上的,也有来自学习上的。”
“在学习上我一直是中上水平,可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大概是几次考试失利的缘故吧,我感到学习特没劲,成绩也落后了,班主任找我谈了几次,我也没什么变化,我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想来想去,觉得生活没意思,真的没意思。同学们都在那里学习,可学习好了又有什么用呢,究竟为了什么呢?成绩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学校有时也搞一些活动,但内容几乎和小学生一样,各种各样的评奖只不过是些幼稚的活动,我真的觉得很无聊。家里,爸爸每天出入花鸟市场,炒股票,打麻将,对我的学习一点也不关心;妈妈除了做家务,只会每天盯着我,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一会儿说我头发长了,一会儿又数落我东西没放整齐……事无巨细,她都要唠叨一番,我都替她累。有时夜深,独自坐在书桌前,望着一大堆功课,我会想很多:活着真没劲,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也不知有什么结果,真想离开这个灰暗的人生,有个新的开始……”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年轻人会不停地追问生命(生活)的意义,其实答案是很丰富的。但是如果碰巧接触生活的很多阴暗面,得到的是“生命本无意义”的答案,他们往往就会感到痛苦、无聊,甚至觉得生活没意思,相应地就会产生空虚感。我们常说,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即使当生活的硬币翻到消极的一面,也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用另一副“眼镜”看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的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沉醉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是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摆脱空虚感呢?从下面的寓言中我们或许能感悟到真谛:
神孜孜不倦地造人,一个一个地造出来又一个一个地被魔吃掉。有一天,魔终于忍不住了,暴怒地对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连你一起吃了!”神的眼里淌出了泪水,说:“可我总得有事做呀!否则我会很寂寞的。”魔沮丧地垂下了头,低声说:“我也是。”
我们每天重复地做着许多事,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