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想到自己一生精忠报国,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现在无辜被害,老天有眼,终有昭雪的一天。便镇定自若地提起笔来,在供状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一代忠臣,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就这样惨死了。年仅39岁。
岳飞死后,宋金议和,两国东以淮河为界,西至大散关,其北之地全归金国所有。宋向金称臣,每年奉银绢五十万。从此,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堂堂大宋五朝只能偏安一隅,难以再谈恢复了。此后,虽然不断有人揭露秦桧误国,要求为岳飞平反,但高宗在位,坚持妥协投降路线,平反昭雪的事受到重重阻碍。
二十年后,金主完颜亮再度撕毁和议,发动大规模南侵,南宋军民请求给岳飞雪冤。“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高宗才不得不下令,让岳飞的子孙家属从流放的地方内移生还,但仍荒谬地把岳飞同蔡京、童贯等奸贼相提并论,不肯为岳飞彻底平反。
直到高宗下台,孝宗即位,为了进行北伐o鼓舞士气,才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其子孙,加以录用。这场毫无道理的冤案总算得到了平反。
岳飞的冤案,留给后人的感慨和思考是深刻的,没有穷尽的」I元朝诗人赵孟顺在拜谒《岳王墓》中说:“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明朝名士文征明在《题杭州岳飞庙》中说“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
1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垠恨亦堪怜,风波狱。”
岳飞官场固然不会忍,但在民族危亡时刻,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岳飞不会忍,只有痛骂以高宗、秦桧为首一伙人的卖国行径。:q00&q?应__《也@。q2g応令?gHP0a心应丿,
袁崇焕为国不谋身
自古忠君和爱国是两层含义,忠君未必爱国,而爱国则是先为国后为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忠臣。不是这些忠正之臣不谙此道,而是他们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忍住了个人生死荣辱,因此他们的生命乐章更富有激情。
崇祯是一位极有抱负的皇帝,他精力充沛,聪明而果断,
即位不久,便铲除了阉党魏忠贤,令群臣扬眉吐气,但遗憾的是崇祯缺少帝王应该有的博大胸襟。生于帝王之家,宫闱的斗争使他内心又深藏猜忌,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与聪明果断相结合,促成了他行为的刚愎自用,从而中了一条并不高明的反间计,错杀袁崇焕,导致了一场千古悲剧。
驻守宁远战功卓著
万历初年,满清在东北崛起。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征服了整个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然后向明朝发起进攻,攻占了辽东重镇抚顺。正在这时候,明神宗死去,他的儿子光宗也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误服药物而一命呜呼,皇位由光宗的儿子朱由校继承,年号天启。
朱由校当时还只是个15岁的孩子,他性格懦弱,最喜欢木工制
作,自己动手盖的房子和制作的机巧器物。于是他就把政事交给了在他做太子时就服侍他的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专权以后大肆杀害正直朝臣,广结私党,祸乱国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阉党”。在这样一个朝廷的统治下,边境防务是可想而知的。辽东形势日益严峻,更换了几任统帅。这时,袁崇焕登上了抗击满清进犯战争的历史舞台。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了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述职,他在和朋友们谈论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很中肯的意见,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于是升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办理防务事宜。
明代就像宋代一样,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权力大了要造反,因此派文官指挥战役,再加上多方的牵制,所以往往失败。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正赶上王化贞大败而归。一时间,朝廷惊慌失措,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焕悄悄地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山海关考察军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了山海关外的形势,并说:“只要有兵马粮饷,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这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朝廷还是升任袁崇焕为兵备佥事。
袁崇焕到山海关后,起初做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下属,在关内办事。当时王在晋专意防守山海关。袁崇焕认为,为了保住山海关,应当将防线北移,在宁远筑城驻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难以防守。大学士孙承
宗没有轻易发表意见,他亲往关外视察,支持袁崇焕的意见。不久,朝廷派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做了辽东主帅,他令袁崇焕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
1622年,袁崇焕到达宁远,立即着手筑城。宁远城高墙厚,成为关外抗击满清的最主要的防御工事之一。袁崇焕由筑此城开始,经营辽东防务达20年。在袁崇焕未被杀死以前,满清军队虽然多次绕道进袭包括北京城在内的一些城镇,但始终未能真正跨过宁远城一步。
经过袁崇焕和孙承宗几年的苦心经营,明朝的边防力量大大增强,明军开始主动出击,陆续收复了一些失地,并把防线向北推进了几百里。面对已经取得的战果和宏伟计划的逐渐实现,袁崇焕内心充满了喜悦。袁崇焕也因功连连升官,先升为兵备副使,又升为右参政,主帅孙承宗也对他青睐有加。
陷入党争被迫辞职
前线虽逐渐稳固下来,但朝廷却日渐腐败下去,魏忠贤的专横跋扈引起了正直朝臣,尤其是东林党人的义愤,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就采取极端的手段,杀害了杨涟等6人,史称“前六君子”,并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并处死。在镇压了这些反对派以后,魏忠贤的气焰更为嚣张,自称“九千岁”,肆意勒索贿赂。孙承宗对魏忠贤不买账,魏忠贤就派了一个叫高第的亲信去代替孙承宗做辽东主帅。
高第只会吹牛拍马,绝无所长,他到任后,胆小如鼠,不敢驻守宁远城。胡说宁远战不可战,守又不可守,命令立即撤退。作为广东人,袁崇焕有一股“蛮劲”,他坚决不服从,认为军事上有进无退。宁远一撤,全线即刻崩溃。高第虽是袁崇焕的上级,但因他胆小,况巨也是文官出身,竟对袁崇焕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把锦州及其他几个防守据点的兵马撤到了山海关。这样一来,宁远城就好像旷野里的一株枯树,完全暴露在寒风之中了。努尔哈赤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13万进攻宁远城。那位魏忠贤派来的高经?
略坐在长城垛口上,以隔岸观火的悠闲心态,幸灾乐祸地看着宁远城的覆灭和袁崇焕的败亡。然而,只有孤城一座和守兵一万的袁崇焕,并无丝毫的怯惧之意,而是坚定地率兵抵抗,于是,著名的宁远大战开始了。
2月,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长驱直入,到达宁远城下,努尔哈赤派人劝降道:“我以30万人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30万,予亦岂少之哉?”
努尔哈赤先派兵绕过宁远城,切断了宁远城和山海关的联络,以防明军增援。其实努尔哈赤多此一举,他不派兵,高第也绝不会来援。但袁崇焕并不畏惧,他派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兵把守4门,把城外居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组织居民、商人送水送饭,并刺血作书,激励将士,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子儿女接入城中,以示与宁远城共存亡。在宁远城内军民总动员、严阵以待的情况下,满清军队开始发动进攻了。
满清军队极其骁勇善战,袁崇焕的军队也十分勇敢善战。他们在城上安装了红夷大炮,每一炮都给敌人以深重的打击,对近处的爬城军士,则从垛口上伸出许多长长的木柜子,柜子里装着士兵,士兵居高临下,用石头和箭矢打击敌人,再扔出浸有油脂和硫黄的被絮等物燃烧敌人的战具。就这样,满清军队的猛烈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了。满人劳师无功,只好撤围而去。
敌人撤围后,袁崇焕还表现出一派儒者的风度,派使者送信对努尔哈赤说:“老将纵横数十年,无有不胜,今败于小将之手,恐怕是天意啊!”努尔哈赤也很客气地致书袁崇焕,并赠以马匹,“约期再战”。
努尔哈赤在攻城时受了炮伤,只得躺在车中郁郁而回,数月后去世。自此以后,满清军队对袁崇焕又敬又畏。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喜岀望外,一片欢呼。高第因没有援救宁远而被免职,由兵部尚书王之臣取代。袁崇焕升为四品右佥都御史。随即袁崇焕主动出击,又陆续收复了高第所放弃的土地。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暂时放弃宁远,转而攻打朝鲜。就当时明清而言,双方都需要一段休战时间,以便实行各自的计划。明方需要筑城、练兵,清方则要进攻朝鲜,掠夺财富,巩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袁崇焕提出与皇太极和谈,皇太极表示赞同,但明皇帝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满清从来都是附庸国,皇太极不够谈判对手的资格。
袁崇焕和皇太极商谈时,皇太极利用这个机会打败了朝鲜,袁崇焕也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小凌河等地的防御工事,并派出援朝军队,只因朝鲜很快投降,明军也就退了回来,没有和清军发生冲突。
皇太极进攻朝鲜的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财物得到了补充,局势也稳定下来,但他看到袁崇焕修城池,练兵马,势力越来越强大,如不加紧攻击,愈加难图,况且求和又不成,于是,皇太极决定“以战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