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博弈的智慧是什么 > 第七章 强弱博弈 柔中有刚的对决(第1页)

第七章 强弱博弈 柔中有刚的对决(第1页)

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恐龙高大,但它却在地球上绝迹了,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蜥蜴很弱小,比它大的动物几乎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万年。

选择做鹰还是做鸽

一般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是大自然的法则,而鹰鸽博弈反映的是一种生存博弈中的进化或者演进中的均衡问题。鹰鸽博弈行为是动物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典博弈现象。

鹰鸽博弈研究的是同一物种、种群内部竞争与冲突的策略和均衡问题。鹰鸽博弈描述了两种动物为争夺某一食物而争斗的情形,每只动物都能选择两种博弈策略之一,即鹰策略或者鸽策略。鹰策略和鸽策略分别代表攻击型策略与和平型策略。鹰搏斗起来总是凶悍霸道,全力以赴,孤注一掷,除非身负重伤,否则绝不退却;而鸽只是以风度高雅的惯常方式进行威胁恫吓,从不伤害其他动物,往往委曲求全。如果鹰同鸽搏斗,鸽迅即逃跑,因此鸽不会受伤;如果是鹰同鹰进行搏斗,就会一直打到其中一只受重伤或者死亡才罢休;如果是鸽同鸽相遇,那就谁也不会受伤,直到其中一只鸽做出让步为止。假设各自事先都不知道对手是鹰还是鸽,只有在进行搏斗时才能弄清楚,而且也记不起过去同谁搏斗过,以前的经验没有借鉴意义。

对每只动物来说,最好的结局就是对方选择鸽而自己选择鹰策略,最坏的结局就是双方都选择鹰策略。假设博弈参与者得分标准为赢一场得5个单位的收益,输一场得-5个单位的收益,重伤者得-10个单位的收益,使竞赛拖长浪费时间者得-1个单位的收益。这个规则使得鹰鸽博弈在重复进行中,平均收益较高的个体就会有较高的概率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

按照常理讲,在鹰和鸽之间的每次战斗中,鹰当然永远会取胜,但是我们最想要知道的是究竟是鹰策略还是鸽策略,属于物种进化或者演进意义上的稳定的策略类型。鹰鸽演进博弈的稳定演进策略共有三种:一种是鹰的世界,另一种是鸽的天堂;还有一种是鹰鸽共生演进的策略,这要求混合采取强硬或者合作的策略。

在现实社会的生存博弈中,人们往往是排他性占有某种利益,围绕人们利害关系的对立,由此形成鹰鸽博弈的模式。不同的人、不同的团体、不同的派别,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利益、文化观念、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立场与策略,从而可以区分为鹰派与鸽派,分别代表强硬与温和的策略选择。

对于国际政治博弈而言,鹰派一般在国运昌盛、实力膨胀之际,容易骄横自负、仗势欺人、不可一世,而在危机四伏、局势变化时,可能性情急躁、心生极端、铤而走险。鹰派比较迷信实力,尤其迷信武力,认为只要有了强大的力量,就可以纵横天下,畅行无阻,倘若有谁不服就以武力震慑而使其畏惧,再不行就干脆出兵攻打,干掉对手。强硬政策可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手法粗糙、步骤急切,往往会留下很多麻烦。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或者事件,鹰派与鸽派的态度截然不同。

例如,对美国“9·1l事件”,鸽派立足美国自身做出反思,主张从美国自身来寻找消除恐怖主义的途径,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多边合作;但是,鹰派却与此大相径庭,变得更加强硬,更加咄咄逼人,坚持主张以先发制人战略消灭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力量。伊拉克战争正是鹰派先发制人战略的产物,但鹰派的策略使得美国变得更安全了吗?使世界变得更安全了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2005年7月份,美国的盟友英国连续遭到两次恐怖袭击,伤亡惨重。随后,埃及的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也遭受了连环爆炸袭击,损失惨重。

相比较来说,鹰派注重实力,鸽派注重道义;鹰派注重利益,鸽派注重信义;鹰派注重眼前,鸽派注重长远;鹰派注重战术,鸽派注重战略;鹰派倾向于求快,鸽派倾向于求稳。但是,鹰派与鸽派到底何者更好一些,恐怕难以一概而论。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处、彼一处,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标等不同的因素使得鹰派、鸽派各有其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空间,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当然,鹰鸽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得失,鹰策略强硬有力但失之激进,鸽策略温和稳健却有些消极。因此,调和两者而取“中庸之道”往往会成为较好的策略选择。需要指出的是,中庸之道并不是左右之间的一条绝对中间线,并不是折中路线,而是伸屈自如、刚柔相济、不走极端的生存博弈策略。其实,所谓黄金分割点(约等于0。618)是处在中左或者中右的位置。

保持中立还是加入战斗

在两营对垒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时,多方竞局中更为弱小的一方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保持中立或加入某一阵营。

要想保持中立是需要有一些条件的,第一,保持中立必须满足于较少的收益。因为在竞局中只有通过攻击对手从对手的损失中获取收益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保持中立不与人争,则只能得到竞局的平均收益,在零和竞局时,这个平均收益是0。如果不能满足于这个收益,则不能保持中立了。

第二,即便你不与别人争别人也可能会与你争,特别是在竞局较为激烈的时候,保持中立就更难。所以,保持中立的第二个条件是所争的资源较丰富,争夺不太激烈,对抗性不强,这种竞局态势下中立派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比如印度,气候温暖,四季如春,物产丰富,优越的环境使得其国土上难以发生旷日持久的激烈竞争,养成了其人民温和柔软的性格,形成了宗教得以发达的良好土壤。这种温和的竞争环境给中立路线留下了广大的空间,竞局中的各方容易通过中立策略求得生存,使得大的对抗阵营难以形成,造成其境内邦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分散的局面至今仍然是印度政治的一个特征。

第三,在两大阵营形成后想继续保持中立必须以一定的实力做后盾,使对阵的双方都不敢主动对他发动攻击,打破对阵态势。所以,保持中立的一方其实力必须大到一旦加盟某一阵营就会打破两大阵营力量对比的平衡,这样才能在双方对阵的局势中作为第三方存在。

第四,中立地位是以双方对阵处于基本平衡的态势为条件的,一旦对阵双方决出胜负,对阵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原来中立的一方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所以中立位置不是一个稳定状态,只能作为过渡,随着局势的改变最终必然要调整。

更为弱小的没有实力保持中立的竞局者,或不满意于保持中立所得收益的竞局者,或曾经保持中立但已不能继续保持下去的竞局者,都要面临一次选择,加入某一个阵营。在选择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阵营中的合作者尤其是阵营的主要组织者必须能够容人,如果有虎狼之心,意在最终消灭所有其他竞局方则不能与之合作;第二,要选择有希望的阵营。怎样挑选有希望的阵营呢?有两条基本思路,选择强者和选择主义。

选择强者容易理解,因为强者更有希望在竞局中取胜。

选择主义也就是选择有正确的策略的一方。行动纲领是抽象的,但从长远看,现在的一切力量不管多么强大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退,而真理不变,所以真理最终将是最强大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就是竞局中正确的策略,在政治斗争中就是正确的政治纲领,有了符合民心的政治纲领自然会团结起各方的力量,因而选择具有正确策略的一方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两种选择阵营的思路对博弈策略是有指导意义的,生活中的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就是一个要参加某个阵营的问题,两种基本的选择思路对应了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

示弱不等于真弱

俗话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自然界中最强有力的动物在面对生存竞争时的博弈之道。这种强者装弱的方法,既避免了因锋芒太露而引来攻击,又麻痹了对手,所以它们一旦出动捕食,几乎从不落空,而古今成大事者,也往往效法它们而取得成功。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交际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来对他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的人。

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博弈时松一口气,不与你为敌。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明帝曹睿在弥留之际,命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幼子曹芳,并让齐王曹芳前去抱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司马懿感激涕零,连表忠心。当日即立曹芳为皇太子,曹睿便放心地死了。丧事办完后,遵照遗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掌朝政辅佐幼主。当时,曹芳刚刚八岁,大权自然落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

但曹爽与司马懿二人资望能力却有很大的差距。司马懿老谋深算,德高望重,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能征善战,故对曹氏政权构成很大威胁;曹爽是宗室后代,也有一定资历,当时曹芳年幼自然没什么主意,他总怕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当然要倾向于曹爽而疏远司马懿。几年后,曹爽渐渐地培植自己的势力,排挤司马懿的人,等到时机成熟时,又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撤销了太尉的实职,而安排一个太傅的空衔。司马懿见曹爽的势力控制了朝廷,于是装病在家,不问朝政了。

曹爽揽权贪位,见司马懿告病在家,也不问是真是假,便得意忘形起来。他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控制了宫廷京师的武装大权。因此曹爽日益胆大妄为,天天与亲近的人吃喝玩乐,出行的时候车辆仪仗舆服皆仿皇帝规模,甚至把宫中的妃嫔、乐师也带回家中寻欢作乐。曹爽的所作所为渐渐失去人心,一些正直的官吏有些看不惯,非议渐起。

司马懿装病在家,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和时局反而更加关注了。曹爽的行为渐失人心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心中暗暗高兴,于是静待时机。

公元248年,曹爽的党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为荆州刺史。临行前到太傅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熟谙官场之事,听说李胜来访,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句后传令进见。

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病床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进屋,忙挣扎着要坐起,两个侍女立刻扶起他,一个侍女递给他外衣,司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颤,衣服竟落在地上。两个侍女忙弯腰帮他拣起,好不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以手指着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伸了伸脖子就喝,结果里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饭粒,前大襟上还洒了一大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