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的书本内容 > 第三章 台风地球在生气(第3页)

第三章 台风地球在生气(第3页)

(5)在家中躲避台风时,应迅速撤退到地下室或地窖中,或到最接近地面的房间内,并面向墙壁抱头蹲下;迅速到东北方向的房间进行躲避,远离门窗和房屋外围墙壁等可能坍塌的物体;尽可能用厚外衣或毛毯等将自己裹起,用以防御可能四散飞来的碎片;跨度小的房间要比跨度大的房间安全;贵重物品要向楼下转移,也可放在洗衣机、洗碗机等电器里。

(6)如果是大风中行车,汽车上高速公路时,特别要注意从车侧面刮来的风,车速过快,容易翻车;穿越积水较深的路面,不要猛加油;尽量不要驾车外出,不得在外驾车要减速慢行,保持与前方车辆的距离;行驶中遇到强风侵袭,应将车辆停在路边,不要强行驾驶;车辆停在空旷的地方,不要停在广告牌、临时建筑、枯树等下面。

(7)避免风暴中遭遇雷电。避免站在最高的物体附近或使自己成为最高的物体;如果在室外,应尽快转移到房子或汽车里,关好门窗;不要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不要站在高大孤单的树下;和其他人一起避难时,彼此间要保持一定距离;在空旷的地方可就地蹲下,两脚并拢,两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提下头以降低身体高度。

(8)台风、大风过后,若有玻璃破损,请及时更换。台风、大风可能造成停水停电等现象,要及时做好日常生活的准备工作。

(9)警惕掉落的电线带来的危险。狂风过后,在户外行动时,应当留心周围掉落的电线。如果正在开车;电线掉到车前,应继续行驶直到离开那根电线为止。如果发动机此时熄火,千万别打火,因为这可能导致触电,要待在车里等待专业救援人员。除了受过训练的救援人员,不要让其他人接近你的车,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救你的时候触电而死。

台风背景资料

“台风”一词的由来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台字。

当然了,“台风”也是音译词,就像sofa沙发coffee咖啡一样。

台风,英文叫typhoon,希腊语、阿拉伯语叫tufan,发音都和中文特别相似,在阿拉伯语和英语中都是风神的意思。

台风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Typhon,它是一头长著一百个龙头的魔物,传说这头魔物的孩子们就是可怕的大风。後来,这个字词传入中国,与广东话ToiFung融合在一起,就成为Typhoon一词了。

我们所说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风,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台风是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据专家介绍,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裏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後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後两位元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导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为了避免名称混乱,有关国家和地区举行专门会议决定,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热带风暴),从去年起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地区)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称,以便於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除了香港、澳门各有10个外,祖国大陆提出的10个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专家们介绍说,第5号台风威马逊,是泰国命名的,含义是“雷神”;第6号台风查特安是美国人给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登陆台湾的第8号热带风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种花的名字。据悉,热带风暴加强後就会成为台风。

专家们说,早在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突发奇想,开始用女性名给台风起名,作为一种荣誉或纪念,赠予自己的女友、爱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这一做法在欧美各国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飓风被命名为“哈裏”,因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时,美国总统哈裏斯·杜鲁门正在那裏视察;不久,又一更疯狂的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人们便把她尊称为总统夫人“贝斯”。某年台风季节,墨西哥湾同时跳出两个台风,分别取名为“艾丽丝”和“巴巴拉”。这对小姊妹引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结果,反对用女性名给台风取名的运动风起云涌,信件和呼声几乎淹没了报界和天气局。尽管如此,但是固执的气象学家们仍坚持这一做法,许多国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赛西尔飓风,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台风。

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有关专家认为,台风不仅仅会带来狂风骤雨,有时也会造福人类。高温酷暑季节,台风的光临可解除乾旱和酷热,因此起个文雅的名字也无妨。不过,台风委员会另有规定,如果某个台风确实犯下滔天大罪,有关成员可以提出换名申请,从而把这个恶魔永远钉在灾难史的耻辱架上。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台风的分级

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台风的源地

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我们这里将其它地区的热带气旋也称为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1)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l一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度以南的海面上。

(2)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均有台风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

(3)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

(4)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这里以6-9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I一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