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静心最高境界的句子 > 第九章 是一杯酒(第2页)

第九章 是一杯酒(第2页)

可谓大大有名,比如据说有“百瓠之量”的孔子,标榜“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没少借酒浇愁的屈原,“对酒当歌”的曹操,“纳酒收学徒”的扬雄,唯愿“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酒熟吾自斟”的陶渊明,“斗酒诗百篇”“举杯邀明月”的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杜甫,“酒饮三杯气尚粗”的白居易,“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今宵酒醒何处”的柳永,“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一壶浊酒尽余欢”的李叔同……个个都是酒徒与文学家气质兼备的大家。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也与酒密不可分,吴道子、黄公望、王羲之、怀素、张旭、徐渭、郑板桥,个个都是好饮者。

饮酒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激发人的豪情。用老百姓话说,那叫“酒壮怂人胆”;用张飞同志的话说,则是“厮杀汉怎能不饮酒?”荆柯刺秦王,有酒;关公斩华雄,有酒;梁山一百零八将,顿顿少不了酒……大军出征,要以酒壮军威;大军凯旋,要摆酒庆功勋;至于打醉拳,那更是离不了酒。

在上古时代,酒只是贵族阶级的专利。相应的,酒也就成了普通百姓的追求。在今天,还有一句话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上:“吃香的,

喝辣的。”香的大家都知道,但辣的是什么呢?自然是酒,难不成还是辣椒水?正是因为酒尤其是好酒难得,因此以酒待客,知的礼仪。有句话说得好:酒越喝越厚,钱越耍越薄国,凡是能坐到酒桌上喝酒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朋友,肉朋友“往往说过了就算,但至少比陌生人强;然而,旦坐到赌桌上,一旦赢走朋友哪怕一分钱,这朋友估计是难做了。

酒就是这么一种神奇的液体,它能让文人更文人,让艺术家更艺术家,让男人更男人,让陌生人变朋友,让酒肉朋友更进一步。当然

也有人用酒浇愁,结果起了反作用,愁上加愁。但这不是酒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现代还时不时有些人渣以酒为名,帮犯罪犯子逃脱法律制裁,这更是对酒的亵渎。

话说到这个份上,自己都觉得像在给酒企做广告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广告词永远都是一一美酒虽好,不要贪杯!酒纵有千般妙处,终究还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酒,固然会让某些人提不起兴致;有了酒,也难免被某些人败了兴致。酒能激发文人的豪情,但不代表没有酒文人就写不出好东西。酒能激发将士们的血性,但有了酒不等于就能打胜仗。即便酒真的是艺术的催化剂,那也有其前提:你是不是个艺术家?

3。一杯酒,一杯人生

就从那首被无数人翻唱过的名曲《酒醉的探戈》说起吧:为什么是跳探戈?而不是跳交谊舞、霹雳舞、狐步舞、街舞?因为探戈最符合我们的生活之道。必须两个人一进一退,才能跳出感觉来。不然,你进他也进,撞头;你退他也退,没得跳了。为什么要跳酒醉的探戈呢?因为人生无非进退,但作为一个正常人,谁愿意一退再退呢?没有一种醉酒的情怀,微醺的状态,还是跳不下去,勉强跳也跳不了多久。

一杯酒,一个舞台。跳得好,皆大欢喜,兼济天下;跳不好,独善其身都难。中国历史上的大名人寇准,史书上说他生性豪放,热情好客,经常在家中设宴,与同僚夜宴。由于寇准的酒量不是一般的好,而且劝酒时往往先干为敬,因此经常喝得客人一塌糊涂。有一次,寇准向枢密副使曹利用敬酒,曹利用却不肯喝。寇准说:“我劝太尉饮酒,太尉怎么不喝呢?”曹利用却铁了心,就是不喝。寇准面子上挂不往了,他生气地说:“你这小子,竟敢如此无礼!”曹利用一听也火了,

他站起来厉声回答:“皇上拔擢我曹某人在枢密院担任副使,相公却称我为小子,明天上朝时,我倒要当面问问皇上,这是何道理?”众人赶紧把二人劝开,但劝开的只是尴尬场面,从此以后曹利用把寇准当成了死对头,后来寇准被贬海南岛,就是曹利用罗织的罪名。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本来关系不错,但喝着酒、聊天天,却翻了脸,好事变成坏事,甚至酿成悲剧。其实,美酒当前,朋友环伺,拼得一醉又如何?当然,作为主人,也应明白,“热情好客”不等于让人一饮再饮,更不等于让人“敬酒不吃吃罚酒。朋友不饮,也还是朋友。朋友不饮,或许是朋友身体或心情不适。是朋友,就该为朋友着想,而不是光想着自己的面子。

一杯酒,一杯社会。”诗佛“王维有诗云:“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讲的是友情,讲的是真友情,讲的是别离在即的真友情。没有应酬,没有伤感,有的只是作者倾注在酒中的昂扬乐观。这首诗名唤《送元二使安西》,谁是元二?哪里是安西?不重要。元二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是古代人,也可以是现代人,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也可以是即将成为朋友的人;安西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一个朋友即将去的地方,一

个即将有朋友的地方。这样的酒,这样的友情,岂不快哉!

遗憾的是,生活中,那些“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人,往往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可能是有心把你灌醉看你出丑的人,也可能是出于生意上的考虑对你大献殷勤的人,还可能是对你怀有某种肮脏的目的的人。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对此,即使心知肚明,也不必过于激动。别人做得“醉翁”,你也做得。置身“酒友”之中,观酒场众生,看酒桌百态,看人们在酒精刺激下的真性情与酒局遮掩下的假嘴脸,这样的人生体验,岂是在别处可以体会的?

一杯酒,一杯哲学。什么是哲学?简单来说就是理性的思考。人

生不过一杯酒,有时候苦,有时候甜,有时候寡淡,有时候醇香;有

杯酒,有些人小醉,有些人烂醉,有些人醉得不知今夕是何夕,有些

时醉。该醒时醒,看似糊里糊涂,实则醉身不醉心。

一杯酒,一杯人生。在“无酒不成礼仪”的中国,中国人几乎从一出生就掉入了一张绵密的酒网。刚刚满月,就得摆“满月酒”;此后,逢年过节要喝酒,朋友小聚要喝酒,婚丧嫁娶要喝酒,金榜题名要喝酒,升官发财要喝酒……你可以不喝,但你难逃酒网,因为中国人凡事讲究个关系,社会就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而酒桌、酒局,就是这张网的关键节点。这样的酒局,恰如棋局,每个人都是棋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杯碰杯干杯,敬酒罚酒喝酒,都是落子的艺术,都是布局的艺术。一不小心,一着不慎,都有可能满盘皆输。

一杯酒,一座江湖°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经在文中写到,有一次,他去探访病重的武侠小说大师古龙,见其书桌上摆着一幅字:“陌上发花,可以缓缓醉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字的下方盖着一个古龙自刻的印章,上刻“一笑”二字。这个自刻的印章,古龙曾经把它送给了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师一倪匡,如今,又向倪匡要了回来。为什么呢?古龙解释道:“这幅字最能体现我这些年来的心境转变。过去开怀痛饮,是要掩饰内心的空虚,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是‘忍’,其实是‘不忍’,不情愿;后来身体不好,不能喝酒了,但看到陌上的花开,也可以醉了,境界高了一层。现在呢,只有‘一笑’,对任何事都能‘一笑置之’了……”

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江湖,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座江湖。有江湖,就有风波恶,风雨疾。不过没关系,人生不过一杯酒,能醉时,只需醉;世上难免烦心事,能笑时,一笑最好。

4。莫作人间第二杯

“莫作人间第二杯”一句,源自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古今笑史》。冯氏在书中记载:明成化年间,汝宁有个姓杨的太守很清廉,但他的下属刘知县却很贪婪。有年冬天,杨太守微服私访,走到一百姓家中,这家的老太太招呼她的女儿给客人倒酒,说:“天气寒冷,喝杯酒暖暖吧。”酒瓶里的酒不多了,女儿先倒出了一杯清酒,说:“这一杯是杨太爷!”接着再倒出一杯,有些浑浊,说:“这个是刘太爷!”此事传开后,有人赋诗道:“凭谁寄语临民者,莫作人间第二杯。”

既然说到了诗,不妨来个古代戒贪诗大集锦: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我国戒贪史上最著名的戒贪诗人陈璐也出生在唐代。史载陈璃出身“卒徒”,说白了原先就是个小卒,后来陈小卒靠着溜须拍马、曲意逢迎,逐步混到了太守的高位。由于大肆贪腐,陈太守最终被判处以极刑,临刑前,本不以文墨见长的他竟向狱卒索要纸笔,写了一首绝命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此诗言简意赅,而且称得上“功夫在诗外”,然而没有丝毫的觉醒,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祸”正是因为“积玉堆金”所致。

第二位出场的是北宋奸相蔡京,关于他的贪,单是《水浒传》中就令人发指:每年都过生日,旁人不说,其女婿梁中书都送了十万贯钱的“生辰纲”。但由于宋徽宗与他是艺术领域的知己,他又擅长奉承拍马,因此在徽宗没倒台之前,蔡京是想贪多少就贪多少,除了梁山好汉能打劫他,旁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历史是最严明的审判官,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公元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徽宗在金兵兵临城下时,慌慌张张把帝位传给儿子钦宗,带着蔡京等一帮宠臣南逃。他们前脚刚走,开封的太学生陈东等人便联名上书钦宗,要求严惩以蔡京为首的“六贼”。钦宗迫于情势,下令把蔡京流放到海南岛。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今长沙)。在潭州,蔡京留下了自己生命中的绝笔--《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且不论这首词写得如何,至少蔡京找到了自己人生悲剧的原因,那就是“贪恋荣华”,尽管这种反省失之肤浅--他岂止是贪恋荣华,他是如假包换的祸国殃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