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拥有好人缘心理教案 > 第三章 诚恳谦虚被人喜欢(第1页)

第三章 诚恳谦虚被人喜欢(第1页)

第三章诚恳谦虚被人喜欢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想要被别人喜欢的心理。想要跟一个人交往,并且让别人喜欢跟我们交往,那就必须要学会让别人先喜欢上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喜欢某个人,那么这个人和我们交往的几率就会比较大,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被人喜欢呢?

学会双赢定律

没有人不喜欢花环、掌声。当你把荣耀的桂冠戴在他人头上时,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好处,这就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双赢定律。双赢定律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也接受别人的帮助,双方最终将获得独自奋战所不能拥有的东西。

双赢就是各有所得,皆大欢喜。很多时候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也是别人所羡慕的,而别人所拥有的,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懂得主动把自己的所得赠予他人,则能换回自己所需要的,而这样做双方都不会损失什么,相反还会拥有更多。

在16世纪时,很多科学家的处境都很艰难。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由于缺乏经费,伽利略的研究和生活都很困难,为了获得当权者的支持,伽利略决定把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当作礼物,送给当时的一些权贵们,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赞助,以便自己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周围的卫星。他把这个发现集中呈献给当时最有权势的美第奇家族。伽利略在科西莫二世登基的同时宣布,自己从望远镜中看见一颗明亮的星星(木星)出现在夜空上。伽利略表示,木星的卫星有四颗,代表了科西莫二世与其三个兄弟;而卫星环绕木星运行,就如同这四名儿子围绕着王朝的创建者科西莫一世一样。

在将这项发现呈献给美第奇家族的同时,伽利略委托他人制作了一枚徽章——天神朱庇特坐在云端之上,四颗星星围绕着他。伽利略把徽章献给了科西莫二世,象征他和天上所有星星的关系。

科西莫二世获得这巨大的荣耀后,很是高兴,他立即任命伽利略为其宫廷哲学家和数学家,并给予全薪。这对一名科学家而言,意味着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可以去从事研究工作了,就这样,伽利略贫穷困苦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伽利略很好地运用了双赢策略,贵族们获得了名声与荣誉,他自己获得了物质上的帮助,从而能够继续从事科研活动。遗憾的是,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还不懂得双赢策略的重要性,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只是一味抱怨别人不付出,不帮助自己,却没有想过要主动把自己所拥有的而且是别人希望得到的东西拿来与人分享,因此人际关系很糟糕,始终找不到改善的方法。

工作中你所取得的成绩,会给你带来一定的荣耀,在荣耀到来时,你

一定要把这份荣誉归功于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否则,独享荣耀的后果,会严重影响你在公司的人际关系。

小王很有才气,编辑的杂志很受欢迎,有一次还获得创新奖。一开始他还挺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失去了笑容,他告诉一位朋友说,他的上司和同事最近常给自己脸色看,甚至单位的一些集体活动都没有人通知他参加。

这位朋友问清楚他的情况后,知道他犯了“吃独食"的错误。原来,小王得了创新奖后,除了新闻部门颁发的奖状之外,杂志社另外给了他一个红包,并且当众表扬他的工作成绩。但是小王既没有现场感谢上司和同事们的帮助,也没有把奖金拿出一部分请客,大家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但心里却感到不舒服,所以就和他作对了!

其实就事论事,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小王的贡献最大,但是当有好处时,别人并不会这么想,起码也会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小王吃独食当然就引起别人的不舒服了。尤其是他的上司,更因为小王的得奖而产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小王自然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朋友建议小王尽快找机会弥补,以重新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但小王却觉得荣誉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没道理要与上司和同事分享。因此他依旧在杂志社以功臣自居,而半年后就被单位辞退了。

从这里不难看岀,小王之所以被辞退,不是因为他工作能力不强,而是因为他不会经营人际关系。假如他不吃独食,主动和上司、同事一起共享,就不会出现人际关系上的危机,更不会因此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前途。

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贡献

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往往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不仅因为他沾沾自喜惹人讨厌,还因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别人的否定。没有人愿意被否定,即使是相交多年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过分强调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尽量缩小自己对失败应负的责任,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归因偏差。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探究归纳事情原因时,都有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如果自己成功了,找主观原因,特别是特质方面的原凶,诸如能力高什么的;倘若自己失败了,找客观原因,特别是情境方面的原因,诸如运气不好,心情不好等。反过来,对别人则没有这么厚待了,别人成功了,说是客观的情境原因,如机会好云云;倘若别人失败了,则说是主观的特质原凶,诸如能力低下,不懂人事等。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是归因偏差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说白了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一位私塾先生自诩文章冠绝古今,但他与自己的弟子们一道连续几届参加科举考试,每次都是弟子们中举,他却名落孙山。一次,主考大人宴请社会绅士名流,会上谈及此事,主考大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愤愤然吟诗道:"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说罢,拂袖而去。

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归因行为并非总是纯粹理性思考的产物,也并不是逻辑严密的,这就会使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出现错误和偏差,偏差指的是认知者偏离了标准的归因过程,而错误则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原本正确的标准程序。这些错误和偏差有的源于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源于人们的动机。

由上面故事中的老私塾先生的话可以看出,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此时,人们往往忽视某种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如社会规范或社会角色的作用,而将行为看成是行动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其稳定的人格品质的一种系统反映。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有时候,尽管我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即随情境而变,这在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时更是如此。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行动者一观察者效应”,也是一种归因偏差现象。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看待他人和看待自己时,会存在上述差异呢?

心理学的解释是,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突出程度不同,因此知觉和认知的效果也不同。具体来说,当作为行动者时,人们不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是如何行动的,这时自己的行为就不那么突出,而影响自己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则显得很突出,所以很容易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反过来,作为他人行为的观察者时,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突出的认知对象,而环境则成了模糊的背景,所以人们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自身。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心理学解释,我们就应该克服它带给我们的危害。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偏差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甚至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这种偏差,“宽容”这种偏差。如何宽容别人的偏差呢?

1。把别人的归因偏差看成是很正常的事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假如有一份策划案急着要交,可你死活都做不出来,就去问你的主管,他却推诿说现在有点忙,并要你去问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呢?是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主管吗”,还是认为“主管的事确实比较多,要不然他不会不帮忙的”?事实证明,尽管当时情况是主管确实很忙,而在这百忙之中能给你一个建议要你去问问别人,已属不错。但大多数人却依旧倾向于选择第一种想法,从而给自己带来了不快。

这属于归因偏差的一种,即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而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所以,你要原谅别人对你的不正确看法,因为他们的确是有“苦衷”的。

2。想想对方的处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