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名气不等于经验,也不等于胆量。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原班学生外,慕名来听课的人也很多。面对台下渴盼知识的学子,
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真是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后来,他开始讲课了,由于紧张,原先准备要讲一节课的内容,在1。分钟内就讲完了。
课讲完了,可是离下课的时间还早,沈从文没有死撑面子天南海北地侃下去,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地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老实可爱的真诚话语,引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善意的欢笑。原本心怀不满、认为他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学生,也毫无怨气了。
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如果没有更多的条件可以依靠,但只要有真诚就不用害怕,照样能把事情做成。真诚是人际关系的法宝。然而,要做到真诚,不能只在外表上用功夫。说话表情虽好,而你的内心不诚,至多成为“巧言令色”罢了。对方如不是糊涂之辈,定会看出你的虚伪。只有内心真诚,才能让对方体会到你的诚意,才能真正地打动对方,赢得对方的喜欢与信任。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切忌平时欺骗他人。欺骗也许能得一时之利,却不能维持长久。如果你的欺骗被人看出,即使以后你真的有诚意,仍会被认为是另一种姿态的虚伪。
婉转地为他人掩饰过失
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好面子,正因为此,所以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当众指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为他人掩饰过失,不仅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技巧,更是你获得好人缘的法宝。
《菜根谭》上有这么一句话:“人之短处,要曲为弥逢;如暴是以短攻
短。”此话的意思就是:别人有缺点或过失,要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假如去揭发传扬,就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结果可能会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好处。
陈嚣与纪伯是一对邻居。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将隔开两家庭院的竹篱笆,向陈家那边移了一点,以便让自己的院子宽敞一些,这一举动恰好被陈嚣看到了。纪伯走后,陈嚣将篱笆又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使纪伯的院子更宽敞了。纪伯发现后,心里很是愧疚,不但还了侵占陈家的地方,而且还将篱笆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
陈嚣面对自己邻居的自私行为,采取了“曲为弥缝”的做法,让纪伯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并感到非常内疚,使他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这就欠下了陈嚣一个人情,即使他还了这个人情,但是每当他想起时,他还是会内疚,还是会想办法报答纪伯。
陈嚣“邻之短处,曲为弥缝”的行为,不仅避免了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还加强了邻里和睦。这种做法可谓变通得巧妙。俗语道:远亲不如近邻。为自己建立起邻居这张方便、强大的人脉网,可以在急难时迅速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陈嚣不用此法变通,再将竹篱笆移回至原处,即便不多移一寸,纪伯发现后,可能会无视自己的自私,而视这种行为为理所当然,结果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卡耐基曾经说:“用你的表情、声调和动作来表示他犯了错误,你就好比当面告诉人家他错了。但是你能够当面说出他的错误吗?绝对不行!因为这样做会伤害了他的自尊、判断力和理智。如此,对方只会反击,而不会改变他的主张,即使用柏拉图或康德的理论去说服对方,也不会使他改变意见。因为你已伤害他了。”毫无疑问,婉转为对方掩饰错误,比当面指出对方的错误更能令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为邻国,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栽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每天都为瓜地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西瓜秧长势自然不好,于是趁夜里风高月黑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国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建议:“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起来,而且,你们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知道的。”
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田里的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瓜地都会被人浇过,而且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不由得非常敬佩梁国的亭卒,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表示自责,亦表达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所谓“唇亡齿寒”,梁国“曲为弥缝”的变通之举,无疑为自己在七雄割据的乱世建立起强而有力的人脉。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发现了朋友的缺点或过失,你既不用一味地迁就,也不用与之反目成仇,你可以效用“曲为弥缝”的变通方法,婉转地为其掩饰。这样做,不仅保全了对方的面子,赢得对方的依赖与尊敬,而且还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人脉,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要刻意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立足,要想在社会中赢得好人缘,就必须学会适当地表现自我,学会恰当地抬高自己。这是一种生存哲学,更是一种交往技巧。与人交往中,不会抬高自己就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社交效果。善于交际者总是尽量把自己的长处呈现于朋友同事面前。比如,得体的打扮、温文尔雅的举止、渊博的学识、能言善辩的口才,这些都会给人带来一个良好的交际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恰当地抬高自己就是努力地表现自我,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他人。
但是,适当地抬高自己并非清高自负,抬高自己也不是让你去贬低他人。其中是有一定的分寸与尺度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分寸,常常为了抬高自己而去贬低甚至诋毁他人。有的人为了表现自己就自命清高,经常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甚至做出矫情夸张的表情;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对别人不屑一顾;有的人趾高扬,以批评别人、贬损别人为乐;有的人为了晋升职务,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些都是让人不齿的行为。
真正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我表现绝对无可厚非,但是那些刻意地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行为则是最愚蠢的。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形成羡慕和嫉妒的心态。
许多人在谈话中不论是否以自己为主题,总有显现自己、主张自我的表现,这种人虽说可能被人高估为“具有辩才”,但是也能被认为是“口无遮拦、轻浮自傲”或经常想“引人注目”等,他的自我显示,常使别人产生排斥感和消极情绪。
姜先生是合肥市某县人事局调配科的干部,按说搞人事调配工作很难有不得罪人的,可他却是个例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姜先生几乎在同事中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际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每天都吹嘘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炫耀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得意事,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都极不高兴。后来,还是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从此,他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们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自己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人兴奋。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得意事炫耀出来,并与其分享,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他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
那些无视他人存在而只顾自己高谈阔论者不仅得不到他人的注视与认可,反而会遭到他人的反感与厌恶。正如卡耐基所说:“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就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以这种方法来交往的。”
要想得到好人缘,赢得更多的朋友,就不要让自己有太多的优越感。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却令人感到狂妄,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从而希望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生活中,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与尊严。只有发现对方的优点,才能在交往中多多地肯定对方,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与依赖。有一些人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失误津津乐道,对别人的优点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人是非者,自是是非人”,恣意诽谤无异于是自掘坟墓。别人其实就是另外一个自己,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还给你同样的待遇。老是背后挑剔别人的毛病,批评别人的缺点,久而久之就会众叛亲离,让人不得不对其人品和心机表示怀疑。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抬高自己与贬低别人只有一步之遥,把握好二者的分寸尤为重要。那些善于交际者正是因为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分寸,才得以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这些人在与别人交谈时,往往多用“我们”少用“我”,因为前者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后者给人一种距离感,让人觉得傲气十足。同时,他们也很少用“啊”、“哦”等一类的语气词,因为这类词语让人有敷衍的感觉。
假如你与某人真的话不投机,你应该认识到,对方有权保持他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你根本用不着计较,更不必反唇相讥,挑起舌战,可以一笑了之。那些总想借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想靠揭人之短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最后无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