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与民甘国小亦能不败
与民苦大邦未敢轻凌
[原文]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②。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③。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④,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⑤,则是可为也。”
[注解]
①滕文公:滕是西周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国,地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其始封君主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是周代一个弱小的封国。②间(jiàn):动词,处于……之间。③及:本意到达,引申为“办到、解决”。④池:即护城河。⑤效死:献出生命,报效国家。
[明读]
滕文公问道:“滕,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服侍齐国好呢,还是服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这种超出了我的能力。实在要说,则有一个办法:深挖壕沟,高筑城墙,与百姓一起来保卫它,宁愿牺牲生命百姓也不逃跑,能这样就有办法了。”
[品评]
滕国作为一个小国,如何在纷乱的战国时代存活下去,既不沦为大国侵略的对象,也不被大国所兼并。对于滕文公来说,这实在是一个苦恼的问题。他向孟子求教,期望孟子能够开出一剂灵丹妙药。孟子既不是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人物,也不是吴起孙武这样的兵家人物,更不是商鞅李悝这样的法家人物,他无法给滕文公开出做大做强的药方。他按照自己的儒家理想,提出了“爱民”。
儒家的爱民思想的前提是施仁政,与民同乐,与民同利,与民同欲,将心比心,体恤人民,忧乐人民;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全心全意拥戴君主,使其统治地位更加巩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再修筑坚固的城墙,开挖宽阔深广的护城河,加强军事防御。可以说,这是孟子思想里罕有的军事思想,这一思想的主体是备战,备战的主体是人。在他看来雄兵猛将是其次的,坚固的城墙和宽深的护城河也是其次的,如果没有人的力量这些都是徒劳,只有受到人民的真诚拥戴,再加上良好的防御工事,那么即便是大国也不敢轻易凌辱。所谓,与民同甘,小国亦能立于不败之地;与民同苦,大邦亦不敢轻意凌辱。
14,能行善子孙可承王统
弗行善临敌无可奈何
[原文]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②,为可继也。若夫成功③,则天也。君如彼何哉④?强为善而已矣⑤。”
[注解]
①薛: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后被齐国灭掉了,齐威王将所得薛地作为小儿子田婴(即著名的孟尝君)的封地。②创业垂统:是说开创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世代相传后世不绝叫统。③若夫:至于。④如彼何:意为拿他怎么办。⑤强(qiǎng):勉力、努力。
[明读]
滕文公问道:“齐国人准备加强薛地的城池,我很害怕,您说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的祖先大王居住在邠地,狄人去侵犯他,他便迁离了邠地到岐山下定居。他并不是选择好那块地方才拿来作为自己定居之所,实在是不得已这样做的啊。如果一个国君肯行善,可他后世的子孙一定会有创立王业的。品德高尚、眼光远大的君子创立事业,并传给后代,正是为了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至于成功与否,那就要看天意如何了。现在您又能拿强大的齐国怎么样呢?那也只好勉强施行善政罢了。”
[品评]
滕文公面对齐、楚两国的威胁,能够听从孟子的意见,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加强防御,但这之后该做什么他便无所适从了。他求教于孟子,孟子给他讲了西周远祖的历史故事。周族先人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因古公亶父十分贤明,跟随的人不计其数。
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亶父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后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继续强大周族,商王文丁嗅到了来自周族的威胁,将季历诛杀。季历之子昌继位,即周人追称的周文王。这都是几代人为善,所以能成就王者的缘故。
《易大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良的家庭能熏陶出善良的人,从而形成“风气”!现代所说的“风气”,即来于此。领导人倡导好的风气,后代继承这种风气,老百姓也会受到这种风气的濡染,并对这种风气拥戴。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来弱小的部族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拥护。所谓能行善,子孙后代就能够一直继承王统,甚至使王统扩大,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如果弗行善,则小国在面临敌人的时候无可奈何。
15,仁遭侵虽去而民争往
勇遭侵挺身而效死众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①,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②:‘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③,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④。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解]
①皮币:毛皮和丝绸。②属其耆老:属(zhǔ),集合。耆(qí),古称六十岁为耆。③梁山:在今陕西乾县西北五里。④归市:形容像赶集一般踊跃。
[明读]
滕文公问孟子道:“滕国是个小国,即使尽自己的力量去事奉周围的大国,也还是逃脱不了受侵略的灾难,请问要怎么办才可以呢?”
孟子答道:“从前古公亶父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扰它。古公拿皮袄丝绢去事奉他们,他们不肯放过他;拿猎犬好马去事奉他们,还是不肯放过他;又拿珠玉珍宝去事奉他们,他们仍然不肯放过他。于是古公只得召集国里的父老们告诉他们说:‘狄人所索求的,无非是我的土地。我听前辈人说过:一个有道德的人决不愿拿他用来养活老百姓的东西去害老百姓。诸位又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打算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了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面筑城定居下来。邠地的老百姓说:‘古公亶父真是个以仁爱为怀的人呀,我们万万不可以失去这样的好君主啊。’那些自愿随他的人多得就像赶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