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忍经原文 > 第一章 大材之忍(第3页)

第一章 大材之忍(第3页)

在对待鳌拜的问题上,康熙一忍再忍,直到时机成熟,才一举铲

除了鳌拜,如果不是忍得不露声色,不要说开创“康熙盛世”了,性命能否保得住尚在两可之间。康熙擒住鳌拜,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简直目瞪口呆。在这件事上康熙忍了八年,终于一举夺权,比“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忍术还要高深。

以静制动平定三藩

康熙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平定“三藩”。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

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势力十分强大。尤其是吴三桂,勾结朝臣,收买心腹,对朝廷的钱粮大加挥霍挪用,在云南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当时内忧外患,使十几岁的康熙还无暇顾及。于是,只好忍下这口怨气,使吴三桂的气焰更加嚣张。康熙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叛乱晚发生一天,就对自己有利一分,因为自己会一天天长大,而吴三桂则会一天天老下去,自己的准备也会越来越充分,能忍一天就忍一天。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年老多病,把藩事交于其子尚之信代理。尚之信掌权以后,残忍好杀而又多行不义,尚可喜受不了其子的挟持,便上书请求撤藩,要求告老还乡,并让其子袭爵。许多大臣都认为不宜撤藩,但康熙认为这是撤藩的大好时机,立即允许。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报告了云南的吴三桂,吴三桂又告知了福建的耿精忠,两人均感惊慌,因为他们害怕撤藩。在幕僚的劝说之下,吴三桂与耿精忠上书请求撤藩,说了一些“仰恳皇仁,撤回安藩”之类的话,其实际用意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这一点,清廷大臣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围绕着是否撤藩这一问题,清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大臣找出种种理由来推搪,认为不可撤藩,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吴三桂等人造反。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几个大臣主张撤藩。几次讨论,都未取得共识。这时,康熙十分决断地指岀:“三藩久握重兵,蓄谋已久,今撤也反,不撤也反,与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一边撤藩,一边准备应战罢了。”于是,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

接到允许撤藩的诏书以后,吴三桂等人知道弄巧成拙,只好佯为恭顺,敷衍清廷使者,暗地里加紧反叛的准备工作。清廷的使者见吴三桂一味迁延时日,不愿离开云南,就要回去报告。吴三桂见已无法可想,就杀掉了使者和云南巡抚朱国治,悍然举兵叛乱。

康熙面对“三藩”之乱并不惊慌,而是首先确定正确策略,认为“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其余多是胁从,若能击败吴三桂,其余叛军不难攻破或收服。这样,康熙就调兵遣将,重点向吴三桂进攻,对川、陕一带的胁从叛军,反复进行说服争取工作。康熙的这一招十分奏效,在不长的时间里,吴三桂就被分化瓦解,困在了湖南。他自知形势不好,赶快过一过皇帝瘾,撕下了“复明”的假面目,在衡山祭天,自称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

这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吴三桂死后,其孙即位,退据云南,后昆阳城破自杀。吴三桂被掘坟折骨。耿精忠、尚可信等人也早已被杀,川陕等地也已平定。两年后,历时八年之久,折腾了十多个省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在乎乱之中,康熙的英雄睿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决平叛,临乱不惊;二是方针正确,先攻吴三桂,分化收服其余叛军;三是调兵遣将,指挥得当。平叛过后,这位少年天子已经28岁了,到这时,他已成为一位较为成熟的政治家。

面对吴三桂的蠢蠢欲动,康熙仍然采取了忍的策略,只要吴三桂

暂时不公开扯旗造反,就采取守势。如果康熙不是采取守势而直接向吴三桂进攻,这样便会出师无名,会落个逼反吴王桂的名声,在舆论上吴三桂便占了上风。由此看来,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再高明不过,而以静制动的实质则是以忍为基础的,康熙可谓深谙此理。看来,说康熙是忍中奇才真是名副其实啊!

康熙是忍才又是英才。鳌拜、吴三桂是世之枭雄,是他们造

就了康熙。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又不知康熙这位少年天子会怎样。看来,真正的才能在危难之间才会显现出来。

汉高祖刘邦以“忍”得天下

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会忍:势不如人时,唯唯诺诺,忍住霸气,鸿门宴上,奴媚取欢,忍住怨气;求人用人时,口不应心,忍住怒气。刘邦就是凭着“忍”字精神战胜了“霸”气十足的项羽,开创了大汉三百年基业。

忍耐私欲远离财色

刘邦乃一个平民,生来不务农事,整日游手好闲,长到弱冠之年,仍是旧习难改。父亲就斥责他说:“你是个无赖,要向你哥哥学一学。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产,你什么时候才能买地置房?”刘邦仍不觉悟,还经常带着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吃饭。嫂子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意。一次,他又带朋友去吃,嫂子连忙跑进厨房,用铲子猛劲刮锅,弄出了震天的响声。刘邦一听,以为饭已吃完,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没想到自己到厨房一看,锅灶上正热气腾腾,刘邦这才知道嫂子使诈。他长叹一声,转身而去,从此不再回来。刘邦也知自己不对,忍住怨气,不去责怪嫂嫂。

这是一些生活琐事,只能看出其性格特点,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刘邦的忍功。

刘邦与项羽等同时起兵反秦,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由于刘邦一路未遇到秦军阻击,所以顺利攻入了关中。在攻克咸阳后,刘邦进入秦朝的宫殿,见到巍峨的宫殿、珍奇的摆设、成群的美女,像他这样的流氓,早已看花了眼,哪里还能想出什么?

将领樊哙突然闯进去吼道:“你是想成个富家翁呢?还是想据有天下!”刘邦仍是呆呆地坐着,没有反应。樊哙又厉声斥责说:“您一入秦宫,难道就被迷倒了不成?秦宫如此奢丽,正是败亡的根本,还是请您还军霸上,不要滞留宫中!”

这位从不知富贵为何物的大王也许真的被迷倒了,显出了一副无赖的本色,央求樊哙说:“我觉得困倦,你就让我在这里歇一宿吧!”

樊哙找到张良,把刘邦入迷的情形告诉了他。张良十分明白。他来到秦宫,找到刘邦,慢慢地对他说:“秦朝荒淫无道,您今天才能坐在这里,您为天下铲除残暴,应当革除秦朝的弊政,重新开始。现在才刚刚进入秦都咸阳,便想留在宫里享乐,恐怕秦朝昨天灭亡,您明天就要灭亡了!您何苦为了一时的安逸而功败垂成呢?古人有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您还是听我的话吧!”

刘邦听到张良软硬兼施的话,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秦宫。在财色面前刘邦善于隐忍,他想到了,自己忍得一时,成了大事,做了皇帝,会有比这更多的珠宝,会有比这更漂亮的美女。不然,以刘邦这样的好色之徒,在财色面前又怎能忍住呢?由此可见其忍的决心。

能屈能伸突破困局

刘邦抢先入了关中,可是项羽气势汹汹地兴师问罪。虽然刘邦的队伍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十余万人的精锐之师,但与项羽比起来还是处于劣势。项羽驻兵鸿门,使刘邦又一次面临危难的境地。项伯出于和张良的个人情义,告诉张良项羽打算出兵对付刘邦。刘邦闻讯后,让张良邀请项伯入帐,以长者的礼节来招待项伯。项伯入内后,刘邦举酒为他祝寿,并与他约为儿女亲家。他对项伯说:“入关后,我秋毫无犯,登记官民,封存府库,等待将军的到来。至于派人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强盗和意外情况。我日夜盼望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谋反?愿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并让他第二天一早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到了项羽的兵营,处处表现得挚诚恭敬,刚愎自用的项羽很快便落入了圈套,信口告诉刘邦:“这是你的部下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能这样做呢?”当下,项羽留刘邦宴饮。席上的人各怀心事,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了刘邦,以绝后患,可此时的项羽被刘邦的假象所迷惑,对范增的暗示毫无反应。范增只好安排项庄为刘邦敬酒祝寿,伺机在舞剑时击杀他。项伯看出了他的企图,也拔剑起舞,用身体保护

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樊哙在张良的安排下闯入军帐,严正地申斥项羽:“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做关中之王。如今沛公先入咸阳,对财物秋毫无犯,封闭宫室,退军驻扎霸上,等待大王您到来。之所以派人守关,是为了阻止其他盗贼出入防备异常变故。沛公劳苦功高如此,您未有封侯之赏,却听信谗言,欲诛有功之人,这就是重蹈亡秦的覆辙,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脾气暴躁的项羽竟然“未有以应”。

刘邦看到项羽已经动摇,便借口上厕所,离席外出。他丢下车辆骑兵,只身骑马,由部下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持剑盾步行保护,抄小路偷偷回到霸上军中,留下张良替刘邦献上礼物并告辞谢罪。试想,如果刘邦此时不忍,而与项羽争锋,不用说一统天下,或许早就身首异处了。

项羽巨鹿之战一举荡平秦军,成为天下无敌的英雄,他分封诸王,只给了刘邦一个小小的汉王,所受封地也贫瘠荒凉。不仅如此,项羽还派了三个秦朝降将带兵牵制刘邦。如按楚王之约,刘邦本为汉中王,现在封地变了,于是大怒要与项羽拼命,在众谋士的劝说下他又忍住了,并且休养生息,后终于成就了大业。如果当时刘邦不忍,而冲动地带兵与项羽交战,胜负可想而知。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只凭自己的力量肯定打不过项羽,于是他派人给韩信、彭越下令,要他们率领所部人马齐聚垓下,一道包围项羽。这时,韩信派使向刘邦请示,要做齐地的“假王”。刘邦不由发怒,骂之不绝。这时,身边张良赶忙拉了他一下,向他陈述眼下正值用人之际,不可因此而伤了和气,于是他又马上换了口气:“大丈夫领兵打仗,立了大功,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他马上派张良带着齐王印绶去加封韩信。韩信做了齐王后,带兵直击垓下,最终导致项羽失败自刎。刘邦原本大怒,但经人提醒,他又忍了,想

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眼下胜负未分,以忍为贵,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刘邦一统天下,做了大汉皇帝,匈奴犯边,他为扬国威,亲率大军北上以拒匈奴。哪知匈奴不仅善战而且计多,设计将刘邦困于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由于实在想不岀更好的办法来抑制匈奴,于是刘敬提出了和亲之策。刘邦以为不可行,天朝大邦向番夷部落和亲求和,有失朝威,咽不下这口气,可又打不过,只好用了刘敬之策,从后宫挑了宗室之女,送与匈奴和亲,这样最终稳住了边疆。以和亲治天下太平,这也不失为高明之策,如果刘邦不忍,再怒而兴师,很有可能还会重演白登被围的悲剧。

7“^史-世二-0専-90~PB‘口3@§口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