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拐个皇子来种田全文免费 > 第65部分(第3页)

第65部分(第3页)

如此齐雨洛才没有将齐家几块水田先种下秧苗,而是用来储水,等到干旱的时候还有救急的可能。

收菜籽一般在太阳出来,露水已干,菜籽的壳比较脆的时候开始,几乎都是吃一个早的午饭就开始做活。

收菜籽需要很多的劳动力,还需要流很多的汗水,所以准备工作需要充分。

不必说加盐的茶水,就是含有高蛋白的松花蛋也要准备一些,等到中途饿了就用它垫一下肚子。

虽然用科学的解释这样对身体不是很好,松花蛋是碱性的,胃里是酸性的,在空腹的时候吃碱性的东西确实对身体有碍。

不过农民在那个时期也是逼不得已,在那样炎热的天气里,其它的东西拿倒山上估计一会儿就馊了。

再加上如今的农人字都不识,你还能指望他们理解酸碱性,正确的利用酸碱性来生活?

吩咐春芽在中途给大家送一次盐水,还要送些馒头和白鸡蛋,然后就在家里收拾。

齐家离不开人,不像其它人家,把门大打开也没人进去偷,所以春芽还有留在家里看家的意思。

齐雨洛就是个闲人,只指挥不动手。

人多,不可能只要一个场子,所以都是几个人同时出手的。

幸好早就准备了四个连盖,连盖是用斑竹制成的,估计很多人都没见过。

它用粗大的竹篾一片一片的挨着用结实的绳子编成,有一个可以活动的柄,然后链接在一根长长的斑竹上。

人拿着斑竹一甩,连盖就转一个圈使劲的落到了铺在晒垫里的菜籽上。

脆脆的菜籽壳一受力就自动的打开,里面圆球状的菜籽就掉落出来。

等到将整个晒垫都打一遍,就需要翻动油菜杆,同时还要把加在油菜枝上的菜籽壳抖落,有利用翻面后再打。

两面都被连盖打过才算是打完,然后就需要将油菜的杆子清理出来了。

早就准备好竹子花成的竹篾铺成距离适宜的形状,把去掉菜籽的油菜杆铺在上面,等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捆成一捆背回家了。

油菜杆一般都是拿回家烧火的,现代的农民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去要那些不值钱又没有多少用的菜籽杆了,都是一把火将它们烧在田里。

这样做不仅污染空气,还是浪费,只是现代已经不需要那一点儿柴火了,天然气都进了农村,谁还会花大力气去管那点不经烧又一点燃就灰尘乱飞的菜杆子?

大人一边抖落菜杆子里夹杂的菜壳,而一些半大的孩子就会将田里晒着的油菜拿到晒垫里挨着铺下。

只是因为油菜被晒得很脆,稍微一用力就会爆开,然后菜籽就会掉落到地里,再也捡不起来。

所以需要轻拿,却不需要轻放,在晒垫里随便你怎么按都没关系,本来就需要它们掉落的。

小孩子,给她讲过就会慢慢的适应,何况还是古代生存环境这样艰难的孩子,他们小小年纪都可以帮大人很多忙了。

大人在甩连盖的时候,他们就会休息一下,等到下一轮的时候才会继续跑路。

齐家的人多,同时三个晒垫一起收油菜自然是不需要花多少时间的,只是这个合作的问题有时候需要时间磨合。

就如同现在,蒋中行这个武林高手在一轮的时间里学会甩连盖,不像刚刚开始连盖甩出去变了道不是平平的打到菜籽杆上,而是斜斜的冲向晒垫,勾起几根菜籽杆,把铺平的菜籽弄得乱翻翻的。

所以千万不要瞧不起农民,干一行专一行,许多农民能干的活很多人未必会,而且有时学都学不会。

在多次失败之下,武林高手不仅使剑厉害,就是甩连盖也成了高手。

而蓝家的兄弟对于挥连盖是想都不要想了,这不仅仅是经验的问题,还需要很多的体力。

一个连盖至少五斤,书生拿一天都觉得累,何况还要高高的拿起来不说,而且熟练的控制,不然就是家具被毁然后时间也耽搁了。

沈魏两家的男人和蒋中行甩连盖,其余的人在一旁帮忙,不是帮着铺菜籽就是帮着翻面。

几次的磨合,大家都渐渐的配合默契,甩连盖的人在别人翻面和重新铺菜籽的时候,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这时候一般都是喝水的时候,吸上一口凉凉的茶水觉得太阳晒出来的火气也都下去了不少。

看到大家铺得差不多了,又自觉的拿起自己的工具,开始新一轮的干活。

齐家的屋子虽然多,但是也没有地方给这么多的菜籽杆住,所以齐雨洛早就让沈魏两家在齐家外盖了个长长的棚。

说是棚可能不确切,就是一个竹子绑成的长廊,因地制宜的绑在几棵树之间,横着几根竹子,可以用来靠油菜的柴堆。

当然长廊还是有盖的,用竹子绑好,在盖上一些稻草,这在农村几乎人人都会的活。

古代大多农民住得都是茅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到卷我屋上三重茅,估计就是这种茅草。

茅屋上的草一般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