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明王朝的一百张脸孔是谁 > 8 姚广孝上 一心只想造反的大和尚(第1页)

8 姚广孝上 一心只想造反的大和尚(第1页)

姚广孝,字斯道,法号道衍,大明王朝“靖难之役”时期的主要策划者,在朱棣为燕王时期,乃是燕军的军师,朱棣称帝之后,官至僧录司左善世、太子太师,追封“荣国公”。

素有妖僧之称的姚广孝是个非常传奇的人,为啥称他为妖僧呢,因为他平生不修善缘,是个一心只想造反的大和尚。只要提起靖难之役,那么姚广孝就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有人说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棣、朱允炆这对叔侄戏份虽,重但也不过是“领衔主演”,而姚广孝才是靖难之役这处历史大戏的幕后总导演。姚广孝是因为靖难之役才被世人所熟知,所以很多人就会认为他和朱棣是一代人,但其实姚广孝和朱元璋才是一代人,他们之间相差仅仅只有六七岁而已。

姚广孝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医学世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算是一个吃喝不愁的小富之家,在姚广孝十四岁那年剃度出家做了和尚的,之后又拜了当时一位名声很大的道士席应真为师,跟随他学习阴阳术数。姚广孝从小就十分崇拜也曾当过和尚的元朝开国元勋刘秉忠,期望自己将来能像刘秉忠一样,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据传,姚广孝刚刚学有所成时游历天下,在嵩山寺遇到了善于相面之术的道士袁珙。

当时袁珙看到姚广孝便惊呼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听到袁珙的话,姚广孝不仅不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并将袁珙视为知己,二人后来结成了至交好友。

按理说,姚广孝出身不算差,他为什么要去做和尚呢?其实呢,朱元璋出家为僧的时候曾经给提过,在我国古代社会,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经常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培养一批僧人对底层百姓宣传“逆来顺受”的佛教思想,以教化安定底层民众,维护自身统治,

这样的僧人如果做得好,上升空间也很大。大家别忘了,在姚广孝剃度出家的时候,还是元朝统治时期,当时的蒙古高层统治者对佛教、道教都十分笃信,一些被元朝皇帝器重的高僧、老道还会被封为国师,身份地位比起当朝一品大员也不遑多让。姚广孝出家的寺庙就有官府资助背景,他择当僧人的发展方向,就是奔着能吃上皇粮的目的,甚至也可以说,从姚广孝选择剃度出家开始,他有着明显的政治投机意图。

大明刚刚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抱着利用宗教思想教化民众这一想法,下诏召集天下有名的僧人、道士前来京城参加礼部的考试,通过考试被选上的僧人或道士就能吃上一份福利不错的稳定皇粮。姚广孝也去参加了这场考试,他途径北固山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怀古诗,抒发自己的志向:“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当时跟姚广孝同行的那些出家人,听到他的这首诗,纷纷侧目,直言评判道:“这哪里像是一个僧人写的,分明就是乱世枭雄才能写出来的诗文。”

虽然姚广孝是个出家人,但是从有关他年轻时的一些事迹就可看出,这家伙绝不是个只甘心于守在一座深山古刹内,盘腿坐着蒲团上对着释迦牟尼念着:“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情愿如此青灯古佛一生的寻常僧人,这一次进京,姚广孝并没能如愿引起朱元璋的重视,没能被朝廷授予僧官,吃上皇粮。直到又过了几年,姚广孝才在另一位当世高僧的举荐下,进入了大明皇室资助的天界寺,多多少少混了一份皇粮。但是,吃上一两口仅能糊口温饱的底层皇粮,这显然不能达到姚广孝的满意。

又过了几年,马皇后去世,各地藩王纷纷进京奔丧。朱元璋下令,让僧录司挑选一批僧人,侍奉诸位藩王,在他们身边诵经祈福。姚广孝被举荐来到了燕王朱棣的身边,并很快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朱棣的格外重视,等马皇后丧事结束后,姚广孝又随朱棣返回了北平,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决定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朱元璋此举,立刻就引起了他的那些儿子们的不满,只是朱元璋还在世时,没人敢公然表现出来而已。这其中就包括了朱棣。

姚广孝自然也看出了朱棣的心思,于是便常在私下劝朱棣暗中做好准备,等将来朱允炆继位,跟他争夺天下。朱棣担心朱允炆继位称帝代表着正统,在法理和道义上都名正言顺,如果将来自己举兵与其争夺帝位,则属于谋反,名不正言不顺,必定得不到民心支持,恐会失败。姚广孝装模做样的掐指一算,继续忽悠朱棣,说经过自己占卜,燕王您乃是天道认可的帝王,什么民心不民心的,哪比得上天道认可?

听到姚广孝这番话,朱棣自然十分高兴,这也未必见的就是朱棣相信了姚广孝的故弄玄虚之言,他只是需要别人递给自己一个自我说服的理由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