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明王朝的八张面孔 > 15 熊廷弼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第1页)

15 熊廷弼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第1页)

熊廷弼,字飞百,大明王朝万历、天启时期武将,官至辽东经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熊廷弼在辽东经略十几年,他在主政辽东期间的成败沉浮,充分展示了他个人作为一个末代皇朝政治家的成长过程,更充分展示了明朝末年党争误国的深刻教训。熊廷弼出生在一个落魄的小地主家庭,幼年时期家里的条件,虽说不富裕,但还算吃喝不愁,因为自幼聪明,他父亲就将他送进了私塾读书,但后来随着家里越来越落魄,熊廷弼十岁的时候就不得已辍学了,但依然一边帮着家里做农活,一边坚持在家读书。

熊廷弼十九岁的时候就考中了县里的秀才,但之后的十年,他的科考之路就没那么顺利了,乡试屡次落榜,直到十年后,他二十九岁这年,他才在乡试中夺魁,并于次年的会试和殿试中,取得了三甲第一百十五名的成绩。这个科举成绩当然也算不上多好,因此,熊廷弼并没有被第一时间授官,而只是被朝廷允许有观政于工部的资格,用现在的话通俗解释,熊廷弼可以去工部做端茶倒水的打杂工作,而这个工作还是没有编制的实习生岗位。

虽然没有正式编制,也仅只给个吃饭钱来糊口,但是熊廷弼在工部,依然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做事,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能力和态度终于得到了朝廷认可,在两年后将他外派,做了保定府推官,类似于如今的地方检察院检察官。因为做事精明干练,能力突出,熊廷弼很快又得到了直隶巡抚汪应蛟的器重,兵部主事汪应蛟得知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后,便将他引荐给了礼部侍郎郭正域,因为郭正域也是湖北江夏人。

在自己同乡郭正域的提携下,熊廷弼再次回京做官,并很快就在京城官场站稳了脚跟,但同时也陷入了党争的泥沼之中。郭正域这一派官员都是湖北人,因此,他们这一派也被称为“楚党”。他们政敌则是浙党、齐党、东林党等人。当时,担任内阁首辅的是浙党领袖沈一贯,而郭正域和沈一贯的私怨很深。正所谓,阎王斗法、小鬼遭殃,熊廷弼就因为党争,后来被沈一贯给穿了小鞋,熊廷弼在京城做了三年工部屯田司主事一职后,按照大明官场的惯例,只要经过朝廷考核,他就能得到升迁。对于朝廷考核,熊廷弼倒是顺利通过了,但是由沈一贯主持的内阁,给他安排的差事,却是别人都不愿接手的辽东巡按。

巡按类似于如今的中央巡视组组长,官职品级虽然不高,但是因为是中央朝廷派到地方的钦差,因此权力很大,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那为什么又说辽东巡按,是个别人都不愿接手的苦差事呢?这就要从当时的辽东时局说起了。

当时的建州女真已经日渐强大,虽然他们依旧口称臣服大明,但实际上却已经整合了野人女真、海西女真,时而还会勾结一些蒙古部落对大明的辽东疆土一直都是虎视眈眈、妄图吞之。李成梁主持辽东军务几十年,在那里的势力盘根错节,俨然已经有了军阀迹象,但是因为还要指望着人家打仗,还轻易动不得,所以就被派人去辽东,专门挑李成梁的不是,这差事能好办吗?熊廷弼顶着辽东巡按的名头,来到辽东,经过实地勘察后,也是抱着一股子尚未褪色的书生意气,只要自己有看不顺眼的地方,就马上来一通批评,并且上书给朱翊钧,希望朝廷下旨,斩了李成梁这个败家玩意儿。

熊廷弼为啥这么大气性呢?

当时明军在辽东疲于应对,于是李成梁就采取了收缩战线的策略,具体措施则是将和女真交接处的十万民众迁到了辽东腹地,主动放弃了与女真交接处一些战略位置不太重要的地区,只集中兵力防守几大要塞节点。李成梁的这个策略自然是有利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可以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守,这样既可以减少军力开支,还能提高防守效率,但是不利的一点,则是等于平白送给了建州女真大片土地,正是因为李成梁的这个策略有利有弊,所以其他大臣对他这个做法也多有非议。

朱翊钧接到熊廷弼的上奏后,就再没了后文,既没有说李成梁做得对,也没有说李成梁哪里做的不对,更没有处置李成梁。原因也很简单,朱翊钧心里话是:你熊廷弼光说李成梁哪里做得不好,可你倒是给出一些好办法出来呀?要知道,咱大明现在既没有韩信,也没有诸葛亮,就李成梁这一个勉强能做大将的人才,还真不能不用啊!

几年后,李成梁病逝,随着李成梁一死,女真人顿时少了一大威慑,努尔哈赤创立了“后金政权”,再加上大明朝廷为了防止辽东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将辽东的兵权分散开了,努尔哈赤不久就率领女真人发起了萨尔浒战役,在辽东大败明军,占领辽东七十余城。萨尔浒之战之后,熊廷弼临危受命前往辽东主持大局,等到熊廷弼自己开始主政辽东,他才意识到自己当年反对李成梁的做法有多幼稚。凡事都有利有弊,在面对困局时,所做出的应对策略更是如此,只要权衡利弊后做出策略的选择,那么就必然要承受这个策略所带来的弊端,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时候的熊廷弼已经成熟,他权衡当下局势的利弊后,对如何对付“后金政权”做出了一个“三方布置”的计策。

熊廷弼是这样设想的,不急于跟“后金政权”再次开战收复失地,而是派人分别前去朝鲜、蒙古一些部落,以及“后金政权”刚刚占领的辽东地盘,拉拢朝鲜、蒙古部落,以及一些不甘受“后金政权”统治的辽东难民,几方共同组成对抗“后金政权”的联盟,等到在暗中拉拢的人马足够多,布置妥当后,朝鲜、蒙古部落、辽东难民三方势力再加上大明军队,同时起兵,出其不意的击败“后金政权”,但是熊廷弼的这个策略最紧要的地方,就是前期需要在暗中进行,防止被“后金政权”察觉,做出有效防备,但是熊廷弼的这一策略,却被朝中他的一些政敌认为是怯战,纷纷对他进行抨击。这里就显示出明朝末年,党争的书生误国弊端来了,既然你们有不同见解,那你们就提出一个更好的策略,他们肯定是提不出来的,反正就是别看我们没办法,但不妨碍我们挑你的不是。

熊廷弼想的挺好,可是还不等他开始出手具体布置,跟他不同党派阵营的辽东巡抚王化贞,就因为急于立功,派毛文龙潜伏到“后金政权”侧背弄出一场小乱子,导致“后金政权”提前警觉,不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的计策无疾而终了,明军又再次让“后金政权”给打败了,几乎差点将整个辽东都丢掉。事后,熊廷弼、王化贞二人都因失职战败之罪,被抓了起来。最后,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被认为应该对这次战败负主要责任,落得一个被杀的结局,而王化贞则因为投靠贿赂了魏忠贤而多活了几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