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明王朝的八张面孔 > 7 齐泰 位高平庸即是错(第1页)

7 齐泰 位高平庸即是错(第1页)

齐泰字尚礼,大明王朝建文时期文臣,官至兵部尚书。

尽管靖难之役是以朱允炆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但是把失败的责任全部归罪到齐泰、黄子澄、李景隆这三人身上也是不客观的。尤其是把齐泰的能力跟黄子澄、李景隆相提并论,其实多多少少有点儿冤枉人家齐泰了,公平而论,齐泰的能力比黄子澄、李景隆还是强一些的,虽然强的也有限,齐泰是朱允炆重用的三大文臣里,最早受到明太祖朱元璋重用,从政经验也是最丰富的。

齐泰原本名叫齐德,他是靠着科举步入仕途的,先后在礼部、兵部做事,一直都是个京官。在他步入官场的第九个年头,当时太子朱标刚刚去世,皇宫的谨身殿又遭雷击,朱元璋认为是不祥之兆,便打算挑选几名德行高尚的官员,跟随自己一道去祖庙祭拜祈福。齐泰在朝为官九年,未曾做过一件错事,便被选做陪同朱元璋祭拜祖庙的官员。齐泰也由此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朱元璋就在这时亲自为他赐名“齐泰”。此后,齐泰更受重用,被朱元璋提拔为兵部左侍郎。

史书上记载,齐泰此人性格谨小慎微,做事认真负责。他被朱元璋提拔为兵部侍郎后,有一次朱元璋询问负责驻守边关的将领信息,齐泰竟能把上百名边关将领的姓名、信息等一字不差的全部讲给朱元璋。朱元璋又询问全国各地的图籍,齐泰不但有问必答,还能把那么多图籍中的无数地理信息详细讲出。这足以可见齐泰做事的用心程度。朱元璋驾崩前,又将齐泰封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年轻的朱允炆。等到朱允炆继位,齐泰立刻就被封为了兵部尚书,紧接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就说服朱允炆开始了削藩。

原本,齐泰建议“擒贼先擒王”,削藩要从最强的朱棣身上率先动手,可是他的建议却遭到了自己队友黄子澄的反对,黄子成认为削藩应该先易后难。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而没有选择齐泰的削藩策略。虽然后来的事实没能证明齐泰先难后易的削藩政策是否一定能成功,但至少证明了黄子澄先易后难的削藩策略是失败的。齐泰身为兵部尚书兼顾命大臣,当初没有坚持己见,他肯定也需要负一定责任。

先易后难的削藩策略给了朱棣一年多时间的准备时间,这招已经够昏的了。但是在已经准备着手对朱棣用兵之前,齐泰又犯了一个文人毛病,那就是太注重做一些出师有名的表面文章,在准备动武之前,齐泰派人大张旗鼓的将朱棣手下,一个名叫邓庸的人给抓了起来,经过严刑逼供,拿到了朱棣准备起兵谋反的口供,然后才准备昭告天下,兴师讨伐朱棣,可是谁料,邓庸刚被齐泰派人抓起来,朱棣和他手下爱那些亲信就意识到此战非打不可,于是彻底放弃了其他想法,紧急筹备起来,还不等齐泰拿着邓庸的口供昭告天下朱棣准备谋反的罪状。反倒被朱棣先行一步,举起了“靖国难,清君侧”的旗号,兴师南下。

齐泰想要出师有名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种提前公之于众的行为,未免也还是有些太幼稚。别人都是先发兵,或是在发兵的同时,突然宣布对方罪名,以此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反正讨伐对方的罪名都是自己口头上喊的,谁会那么计较你手里有没有真凭实据?你瞧,人家朱棣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因为准备充足,朱棣在靖难之役的第一仗,就打败了老将耿炳文,这时候在选谁代替耿炳文做北伐大将军的问题上。齐泰和黄子澄这对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的卧龙凤雏又产生了分歧。黄子澄推荐李景隆担任大将军,而齐泰则反对李景隆做大将军。按理来说,齐泰作为兵部尚书,理应更有发言权,但他依旧没能坚持己见。最后,仍旧是黄子澄的建议被朱允炆采纳,百战百输的李景隆走马上任大将军。

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更何况齐泰他们还连错好几步,等到菜包将军李景隆先后损失了几十万大军后,此消彼长下,朱允炆这边其实已经大势已去,朱允炆不得已只好罢免了齐泰的官职,遣其离京,期望向朱棣求和,但朱棣岂会同意就此罢兵?齐泰则趁着离京这段时间,想要去南方各地,想要拉拢一些势力和地方,为朱允炆谋复兴。可是齐泰刚离京不久,应天就被燕军攻破,不久齐泰自己也被燕军抓住,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朱棣下令处死。

齐泰好像总是这样,他大概也知道怎么做不对,也知道什么人不堪大用,但是你让他说出具体怎么做才更好,具体用什么人才更合适,他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了。这可能就证明了,齐泰这个人,不能说太无能,只能说他太平庸了。一个平庸的人如果所处的位置不高,其实也没什么,但如果一个平庸的人坐到了一个特别高的位置上,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