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乡地界不大,周围都是淳朴的庄稼人,沈家来了客人,不出半炷香,整个村子都知道了。
好些近邻都来为沈太傅加菜,自家里舍不得吃的,都舍得做好送到沈家去。不一会儿,一张四方桌已经摆的满满当当的了。
邻居们来了又走了,只留下沈太傅和安日清两个人对着满桌子的菜感动无言。
沈太傅收拾了心情,先拿起筷子,道:“殿下应该很久没有吃过家乡菜了,虽不上从前,但也是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尝尝吧。”
旧都地处南方,河鲜和时兴的小菜是不需要费什么银钱的,正值中秋过后,螃蟹肥美。桌上这四只母蟹是常在河上的船夫送来的。
这个季节最鲜嫩的毛豆和茭白也在时蔬里,还有一盘色泽红润的红烧肉,一尾清蒸鲈鱼。
安日清尝了一口鱼,点点头道:“很好吃。”
沈太傅也动起筷子来,看到鱼又想起了晏安平,不知道他去了上京之后,现在如何了?
“上京的消息传过来,太傅怎么看?”安日清有些担心晏安平,更多的却是担心太平会。
“王爷现在的处境不会有生命之危,只是如今的旧都,俨然已经成了太平会的囊中之物了。”沈太傅与安日清的看法一致。
晏安平进京贺寿,旧都最大的官员就是那位知府大人和参将,这两人好的跟一条裤子似的,在旧都除了被泰禾帝亲自任命监管玄铁矿的杨定坤,就是旧都的一把手了。
杨定坤要是在这里就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知府背刺了,少了他这个狗腿子,旧都就是他和参将的天下,泰禾帝对旧都疏于管教,根本不在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这里掌控着一切权力的两人自然是太平会招揽人才的首选,即使没有确切证据,沈太傅也隐隐知道,这两人已经是太平会的人了。
“现在这里的乡镇里已经有很多太平会的会众了,太平会在这里吸纳很多孩童,说是作为复国后的官员候选,先带走进行教导。”沈太傅忧心道。
“正是因为太平会,这两年入学的孩童也减少很多。”
安日清不解道:“父母怎会舍得?都是什么年岁的孩子?”
“小的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也是有的,都是男孩。也不是全无音信,每年跟上学堂一般,有两假,农忙时也会回来帮忙。但是若问他们学了些什么,一个个的都摇头不语。时间长了,父母也不多问了。”
“去学堂要花钱,去太平会能挣钱,穷苦人家的孩子自然是会选太平会。”沈太傅叹息着摇头,这种不知根底的组织,沈行舟也身陷其中,实在让人担心。
两人沉默着,跑进来一个孩童,九、十岁的模样,扎着双髻。一双眼睛圆溜溜的打量着安日清。
“先生,你找我?”男童好像不会说话,双手飞快的打着手势。
沈太傅拉着他站在安日清的面前,道:“这是安先生,向他问好。”
男童手上打着问好的手势,然后恭敬的向安日清行礼。
“他叫乐平,是她弥留之际取的。”沈太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