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捕鱼
猴子坐在很高的树上玩耍,看到渔夫们在河里用鱼网捕鱼,它感到很好奇,就仔细观察他们的做法。不久之后,渔夫们去吃午饭,把鱼网留在原处。
猴子看到渔夫走了,就从树上下来,模仿渔夫的动作,可是猴子碰到鱼网以后,就被鱼网缠住跑不掉了,淹死前,猴子很懊悔地对自己说:
“事到如今,也只能怪自己了,谁要我没学过捕鱼却偏要去做呢?”
生命悟语: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总想一次多做几件事,往往一件事也做不好。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有收获一粒种子的快乐,这样日积月累,在生命的旅程中回望时,就会看到我们手中装满了丰厚的回馈。
欲速则不达
一天,海马做了个美梦,梦中有七座金山在呼唤它。为了这个冥冥中的召唤,它决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财富,并且变卖了它全部的家当,带上了换来的七个金币。
但是它觉得自己游得太慢,后来它看到了鳗鱼背上的鳍,于是就用四个金币买了下来。尽皆速度提高了许多,但是海马还是没有看到梦中的金山。
半路上,它又看见了水母的快速滑行艇。为了提高自己的速度,海马忍痛用剩下的三个金币买下了这个小艇。这次它的速度提高了五倍,但是金山还是没有出现。
一条大鲨鱼出现在它的面前,热情地说:“要是有我的帮助,你想有多快就有多快,我本身就是一艘风驰电掣的大船,你上船吧!”大鲨鱼一脸的友好和善,张开了大嘴。
小海马高兴地说:“谢谢你!我就要找到金山了!”说完钻进鲨鱼的口里……
生命悟语:
在现代的高节奏生活压力下,无论干什么都在提醒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盲目求快,欲速则不迭。急功近利,不顾自己的实力,必将能源耗尽一事无成。
在脚下多垫些石头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小马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他有着不少优势: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他一边抱怨命运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优厚的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兴趣,他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了,小马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他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没有一个接纳他。
然而,有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改变了他一直想改变的命运。
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出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小马来晚了,站在人墙后面,翘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他的视线。只见小男孩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了多长时间,不知道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赛,但当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小马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却是那样的清楚。
刹那间,小马的心被震动了——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在脚下多垫些砖头。此后,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他的头上。业余时间,他不辍笔耕,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小马已被调至他颇喜欢的中专任职。
生命悟语: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一个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脚下多垫些“砖头”,就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摘到挂在高处的那些诱人的果实。
每天写两页
几年前,肯尼斯与书商签订合同写一本书,这可是他第一次写书。肯尼斯总共有6个月的写作时间,所以,在这半年的工作日程表上,他每天都写着“写书”两个字。
但是6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肯尼斯的书并没有写出来。这样,书商只好再给他3个月的时间。在这3个月的时间内,肯尼斯的工作日程表上仍然天天写有“写书”两个字,但书却还没有写出来。最后,书商无可奈何地又给了他3个月时间,不过这次要是再写不出来,那可就要撕毁合同了。肯尼斯发愁:“这可怎么办呢?”
幸运的是,肯尼斯遇到了《服务于美国》一书的作者卡尔·阿尔布雷希特,他给了肯尼斯一个建议——要化整为零。阿尔布雷希特问肯尼斯:“你总共要写多少页书?”
肯尼斯说:“180页。”
阿尔布雷希特又问:“你总共有多少写作时间?”
“90天时间。”
阿尔布雷希特说:“很简单,只要你在工作日程表上写上‘今天写两页’就行了。”
从此,肯尼斯每天写两页,要是顺利的话,他一天可写上四五页,但不管是哪一天,他至少会写出两页来。就这样,在阿尔布雷希特的指导下,肯尼斯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这本书。
杰作大卫像
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质地精美的大型大理石,它的自然外观很适于雕刻一个人像,宝石在那里放了很久,没有人敢动手。后来一位雕刻家来了一下,但他只在后面打了一凿,就感到自己无力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而住手了。
后来大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用这块大理石雕出了旷古无双的杰作大卫像。没想到先前那位雕刻家的一凿打重了,伤及了人像肌体,竟在大卫的背上留下了一点伤痕。
有人问米开朗琪罗:“那位雕刻家是否太冒失?”
“不,”米开朗琪罗说:“那位先生相当慎重,如果他冒失轻率的话,这块材料早已不存在了,我的大卫像也就无从产生,这点伤痕对我未尝没有好处,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每一刀一凿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在我雕刻大卫的过程中,那位老师自始至终都在我的身边帮我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