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以重要活动为中心制定一天工作日程。有些工作是关键的或者说是带战略意义的重要活动,应以这样的重要工作为中心。
②以当天必须首先要做的那件工作为中心制定一天工作日程。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刚开始干,一下子就做完了全部工作,所以要挑出那些在一天内必须做完,一旦受干扰中断就不太好办的工作。
③把有联系的工作归纳在一起做。种种琐事归纳到一起,会使工作有节奏和气势。例如,有些信件,可以归总起来一次写完;尽量地约好时间,尽可能集中地依次会见来访者;必须阅读的材料,集中到一起很快地过一下目,等等。
使工作日程与自己的身体状况、能量的曲线相适应。能量曲线因人而异,一般人上午精力充沛,因此,要利用这段时间去从事那些最有挑战性、最富于创造性的工作。而在你精神上、体力上和工作效率都在减退时,换做一些其他工作,或者做一些事先已经安排好了的工作,或者休息一下。
由于人们每天需要干的事情很多,事情又有轻重、急缓之分,大小之别,难免有时顾此失彼。所以在有了工作日程表以后,最好随身携带笔记本和备忘录用纸,这样你不但明确了当天的工作,也明确了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
除随身携带笔记本外,使用卡片也是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卡片放在衣袋里、办公桌上、家里的写字台、饭桌上、电话机旁、床边和厕所等必不可少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
在工作中,有时突然头脑中冒出一个新颖的想法,或者想起了什么必须干的事,如果这些想法与目前正在做的事有关联,那可以照着去做。如果它并不是要立即去做,今后做会更合适,那就把它记在备忘录上;对那些有意义的设想,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仔细研究,并加以归纳整理。这样,本来不太明确的事也明确了,你的工作和应办的事就更有条理了。
(3)进行合理的组织工作
工作目的、工作任务明确后,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就在于进行合理的组织工作。一位管理者深有体会地说:“总经理的最大困难之一是组织自己的时间。”
组织工作首先要做好选择、区分的工作,剔除那些完全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只有很小意义的工作,接着再排除那些虽然有价值但由别人干更合适的工作,最后再剔除那些你认为以后再干也不要紧的工作。
对于那些必须目前就干的工作,也要很好地进行组织。组织工作的方法有如下几条,既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一条,也可以互相配合作用。
①综合。即在同一时间内综合进行多项工作。我们说,办事要有顺序,并不是说同一时间内只能办一件事,而是运用系统论、运筹学等原理,可以同时综合进行几项工作。在管理学中,把工作单方向一件一件依次进行的办法,叫做垂直型工作。就像站着一大排人,一个一个地传递砖头,这样做效率比较低。反之,如果把各项工作综合起来统一安排,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②结合。即把若干步骤结合起来。例如有两项或几项工作,它们既互不相同,又有类似之处,互有联系,实际上又是服务于同一目的的,因而可以把这两项或几项工作结合为一,利用其相同或相关的特点,一起研究解决。这样自然就能够省去重复劳动的时间。
③重新排列。即改变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要考虑做工作时采取什么样的顺序最合理,要善于打破自然的时间顺序,采取电影导演的“分切”、“组合”式手法,重新进行排列。例如一天工作下来很疲乏,晚上又要上夜校,那么就应该把休息时间提前,从床上移到其他地方,如在公共汽车上趁机闭目养神,可保证晚上精力充沛。假如你是一个业余作者,白天不容你静下来构思作品,晚上又难以入睡,不妨在此时让思绪邀游一番。
④变更。即改变工作方法。改变工作的手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分析改善方式”,即对现行的手段方法认真仔细地加以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即找出那些不合理和无效的部分,加以改进,使之与实现目标要求相适应。一种是“独创改善方式”,即不受现行的手段、方法的局限,在明确的目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目的的各种设想,从中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方法。
⑤穿插。尽可能把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互相穿插,避免打疲劳战,如写报告需要几个小时,中间可以找人谈谈别的事情,让大脑休息一下。又如上午在办公室开会,下午到群众中去搞调查研究,等等。
⑥代替。即把某种要素换成其他要素。如能打电话的就不写信,需要写信的改为写便条,需要每周出访的改为隔周一次,在不出访的那一周里,可用电话来代替出访。
⑦标准化。即用相同的方法来安排那些必须时常进行的工作。比如,记录时使用通用的记号,这样一来就简单了。对于经常性的询问,事先可准备好标准答复。
(4)运用化繁为筒的工作方法
最容易不过的是忙碌,最难不过的是有成效地工作。而化繁为简,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明化,是防止忙乱、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法宝。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善于把复杂事物简明化,办事又快又好,效率高;而有的人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迷惑于复杂纷繁的现象,使复杂的事物越复杂,工作忙乱被动,办事效率极低。这两种类型的人其工作水平、效率之高与低,就在于会不会运用化繁为简的工作方法和艺术。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唐纳德·C·伯纳姆在《提高生产率》一书中讲到提高效率的“三原则”,即为了提高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时,应该先问三个“能不能”。即: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与别的事情合并起来做?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取代它?根据这个启示,我们在检查分析每项工作时,首先问一问以下6个问题:
①为什么这个工作是需要的?是根据习惯而做的吗?可不可以把这项工作全部省去或者省去一部分呢?
②这件工作的关键是什么?做了这件工作之后会出现什么过去没有的新效果?
③如果必须干这件工作,那么应该在哪里干?既然可以边听音乐边轻松地完成,还用得着呆在办公桌旁冥思苦想吗?
④什么时候干这件工作好呢?是否考虑到放在效率高的宝贵时间里干最重要的工作?是否为了能“着手进行”重要工作,用了整天的时间去使工作“条理化”,结果把时间用完了,而所料理的只不过是些支离破碎的事情?
⑤谁干这件工作好呢?是自己干还是安排别人去干?
⑥这件工作最好的做法是什么?是应抓住主要矛盾而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是应采取最佳方法而提高效率?
然后在对每一项工作分析检查之后,再采取如下步骤:
A省去不必要的工作。
B使工作顺序合理,干起来得心应手。
C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工作能够合并起来做的就联系起来做。
D尽可能使杂七杂八的事务性工作简单化。
E预先订好下一项工作的程序。增强工作预见性,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决策过程的时间并使决策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