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孙子兵法全集 > 第10章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行军篇(第1页)

第10章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行军篇(第1页)

本篇研究了“行军”作战的方法,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主要论述的是“处军”和“相敌”作战原则,以最终达到“料敌”、“取人”之目的。

◎审地度势,择便处军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

凡是作战,就有部署军队和观测敌情两件大事。根据不同地形,具体部署军队的一般方法有四:途经山地时,必须靠近溪谷;控制制高点,并注意占据便于机动的位置;当敌人已占领了高处,就不宜再去仰攻。这是在山地作战时部署军队的基本方法。横渡江河时,应远离湍急的水流,不应在渡河地区之水域地带结营布阵,这既是为了防备敌人袭击偷营,避免我军背水作战,也是为了与敌军保持适当距离,达到我军行动上的突然性;敌人渡水而来与我军交战,不要在他们刚开始渡水时就迎击,要等他们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做更为有利。如果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布防列阵迎击敌人;在江河地带驻扎军队应占领机动位置,控制制高点,驻扎地应是居高向阳,阵地前低后高,视线开阔;在水上作战应顺流而战,力避逆流迎敌。这是在江河水流地带扎营对敌、部署军队应采取的基本方法。穿越盐碱沼泽地带时,要加快速度通过,尽早离开这一地区,千万不可在此逗留。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发生遭遇战时,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倚树林为依托,因为在多树木之处肯定有陆地可供部队栖息。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遇敌时应采取的基本方法。在平原地区驻军作战,应该说是比较容易部署军队的。首先应选择平坦开阔之地,以利车马有足够的回旋之地;右翼翼侧和背后要有高地作为依托,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居高临下,占有地利上的优势;在本军阵地的前方,即在敌人可能来的方向上要有不利于敌人机动的地形,而我军阵地后面的地形则要便于机动,预留有退路。这是在平原地区作战时部署军队应采取的基本方法。上述在四种不同地区部署军队的基本方法,其成功的经验正是远古时代黄帝之所以能分别战胜当时其他四个部落首领赤帝、青帝、白帝、黑帝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凡是安营驻军或进入阵地,将帅都喜欢和重视地面干燥的高地,而讨厌、轻视和避开潮湿低洼之地;重视向阳之地,回避和鄙弃阴暗之地;选择靠近物产殷实的水草地区,军需物资供应充足,生存环境好。这样,将士百病不生,不出现非战斗减员,兵强马壮,克敌制胜也就有了可靠保证。行军至丘陵高地或据江河湖堤设防,要占领和利用它向阳的一面,或作为侧翼、阵地背后的依托,使地形有利于我军的作战。这些有利的地理位置,是我军利用地形作为战胜敌人的重要辅助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地形在战争中只起辅助作用,不能认为占据了有利地形便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精读

孙子说:军队在有敌情背景和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行进和停留驻扎,要注意“处军、相敌”。所谓“处军”,是指在军队行动时遇到各种地形的处置;所谓“相敌”,是指观察与分析判断敌情。因此,判断敌情必须先从地形研究出发,山地、河川、沼泽、平原等地理条件不同,相应的作战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孙子十分重视“处军相敌”在作战指挥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战争的行为科学,孙子从后勤供给、攻守利弊两个方面评价地理环境因素对战争的制约。孙子的“处军”原则兼顾攻守利弊、后勤供给(给养、武器、疾病、生活等),无疑是成功之道。

“择便处军”原指军队行动时,遇到各种地形的处置。在个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亦有遇到各种地理环境择善处置的情况。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跑出去了。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古语云:交必择友,居必择邻。生活中须“居必择邻”,军事上则须“择便处军”。二者同属于对客观环境条件的选择利用,尽可能趋利避害。孟母三迁,就是择其有利于儿子受教育之地而居住。

案例

隋末,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公元617年初,农民起义形成三大中心:李密起义军活动于河南,窦建德起义军转战于河北,杜伏威起义军崛起于江淮。他们歼灭了大量隋军,使隋王朝濒临崩溃。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纷纷起兵反隋,以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就是其中之一。李渊父子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起兵之后,采取明智的战略策略,不但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而且军事上得力,因此不到半年,就攻下隋都长安,占据关中和河东,并迅速拓地到秦、晋、蜀等广大地区。次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唐。接着又击败了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引兵东向,伺机统一全国。

当时,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已经解体,李唐的主要对手是河北窦建德起义军和洛阳王世充集团。另外还有杜伏威起义军控制的江淮地区,隋残余萧铣集团控制的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李渊集团对此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计划先打王世充后击窦建德,在派遣使者稳住窦建德的同时,由李世民率军出潼关进攻东都洛阳,消灭王世充集团。唐武德四年(公元620)三月,李世民率军十余万东进。八月,唐各路军开始相继展开攻势。王世充欲与李世民讲和,李世民未允,命各军奋力夺取洛阳外围各地,连拔回洛城等地。后来,王世充的部将纷纷降唐,王世充除保有徐(今江苏铜山县)、梁(今河南睢阳县)、亳(今安徽毫县)、滑(今河南滑县)、随(今湖北随县)诸州及襄阳之外,仅困守洛阳及偃师、虎牢与平州(今河南孟津县东)各点。

王世充因洛阳危急,遂遣使向窦建德求救,许以破唐之后,由窦建德统治洛阳及并、汾地区,自己则取长安及蜀汉荆襄之境,双方永为兄弟之国。窦建德采纳了谋士刘斌的建议,答应出兵救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三月,窦建德率10万大军西援洛阳。窦军连下管州(今河南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很快进抵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东的东原一带(即东广武,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

虎牢为洛阳东面的战略要地。二月三十日夜,唐王君廓军在内应的协助下,袭占该地。李世民在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形势面前,于青城宫召集前线指挥会议,研究破敌之策。唐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刺史郭孝恪等认为:王世充据有洛阳坚城,兵卒善战,其困难在于粮草匮乏;窦远来增援,兵众既多且锐。如果让王、窦联兵,窦以河北粮食供王,就会对唐军造成不利,使李唐的统一大业受挫。因此,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的同时,由李世民率主力据虎牢,阻止窦军西进,先消灭窦军,届时洛阳城就能不攻白失。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将唐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诸将继续围攻洛阳,自率精兵3500人,于三月二十五日先期出发,进驻虎牢。

李世民到虎牢的次日,即率精骑500东出20余里侦察窦军情况。他沿途将500骑兵分散开来,遣李勋、秦叔宝、程知节等分别统率埋伏道旁,自己与尉迟敬德等四骑向窦军军营前进。距窦军军营3里许,李世民故意暴露自己,引诱窦建德出动五六千骑兵追击。待窦骑兵进入埋伏地点之后,李勋等奋起攻击,击败窦军追兵,歼灭百余人。此次小战挫抑了窦军的锋芒,了解了窦军的虚实。

窦军被阻于虎牢东已月余,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又都不利,士气开始低落。四月三十日,窦军粮道被唐军抄袭,大将军张青特被俘,窦军处境更为不利。此时,国子祭酒(官名)凌敬(人名)向窦建德建议: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指出这样做有三利:一是人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是拓地收众,增强实力;三是震骇关中,以解洛阳之围。窦认为有理,准备采纳,但苦于王世充频频遣使告急,部将又受王世充使者的贿赂,主张直接救洛阳,凌敬的合理建议终于搁置了下来。

不久,李世民得到情报,说窦军企图乘唐军饲料用尽,到黄河北岸牧马的机会,袭击虎牢。李世民将计就计,遂率兵一部过河,南临广武,观察窦军情况,故意留马1000余匹在河渚,诱窦军出战。次日,窦军果然中计,全军出动,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绵延20余里,摆出进攻虎牢的架势。李世民登虎牢城观察窦军动静,向诸将正确地分析情况,说:“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今度险而进,逼城而阵,有轻视唐军之意。我军待窦军疲惫后,再行出击,定能克敌制胜。”于是一面严阵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一面派人召回留在河北的诱兵,准备出击。

窦建德轻视唐军,仅遣300骑过汜水向唐军挑战,李世民派部将王君廓率长矛兵200出战。两军往来冲击,交锋数次,未分胜负,各自退回本阵,战斗呈胶着状态。

窦建德军沿汜水列阵,自辰时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都坐在地上,士卒又争着喝水,秩序混乱,表现出要返回军营的意向。李世民细心观察到这些迹象后,即派遣宇文士及率领300骑兵经窦军阵西而南,先行返阵,并指示说:如窦军严整不动,即回军返阵;如其阵势有动,则可引兵由东冲出。宇文士及至窦军阵前,窦军阵势即开始动摇。李世民见状,下令出战,并亲率骑兵先出,主力继进。过汜水后,直扑窦的大营,当时窦建德正召集群臣议事,唐军骤至,群臣都纷纷向窦建德处走避,致使奉调抵抗唐兵的骑兵通道被阻。窦建德急令群臣退去,为骑兵让路,但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冲入。窦建德被迫向东撤退,为唐将窦抗的部队紧追不舍。接着李世民所率骑兵也突入窦军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又命秦叔宝、程知节、宇文歆等部迂回窦军后路。窦军见大势已去,遂惊慌溃逃。唐军乘胜追击30余里,斩首3000余级,俘获5万余人。窦建德负伤坠马被俘,其余军卒大部溃散,仅窦建德之妻率数百骑逃回河北。至此,窦军被全部歼灭。

唐军虎牢之战得胜后,主力回师洛阳。王世充见窦军被歼,内外交困,走投无路,遂于绝望之中,献城投降。

◎独具慧眼,以细微处察知局势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孙子兵法·行军篇》

敌人逼近我军而又很镇静的,是他们仰仗着占领的险要地形,具有安全感。敌人与我相距很远,却派小部队前来向我军挑战,是企图诱惑我军前进,陷入他们的包围圈。敌人之所以要选择驻扎在平坦的地形上,这样做的目的肯定是他们必定有利可图。没有刮风而许多树木摇曳晃动,这是敌人开辟道路,隐蔽前来了。在野草丛生之地,发现设有许多障碍,这是敌人故意布下的疑兵计,企图迷惑我军。树林里鸟群突然飞起,盘旋不落,这说明此地肯定藏有伏兵。旷野上野兽惊骇,慌忙四处逃窜,这是敌人隐蔽着大举前来偷袭。远望大路上扬起的尘土形状高而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驶来了;扬起的尘土飞起得低,散布面积又大,是敌人的步兵来了;扬起的尘土稀疏散落,缕缕上升的,是敌人士兵在砍薪伐柴,采集野菜;扬起的尘土稀少而时起时落飘浮的,是敌人在安营扎寨驻军。敌军派来的使者言辞谦卑,拖延时间,而实际上部队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敌人正准备向我军进攻;敌军派来的使者言词强硬,而部队故意摆成进攻架式要向我进军的,实际上是敌人准备撤退;敌人的轻战车先出动,分别部署列于两侧的,是敌人在备战,正部署战斗队伍;既无预约,又未受挫失利,而贸然主动前来讲和的,必定是敌人在耍弄阴谋,妄图施用诡计来加害于我军;敌人频繁调动兵力,部署部队,士兵急速奔走,并摆开兵车列阵,这是敌人期求我军在近期内能举行进攻,以便同我军决战;敌人进攻后又莫明其妙地半进半退的,这是敌人企图引诱我军上钩;敌人的士兵拄兵器作拐杖站着发呆的,是饿坏了的表现;敌水夫打上井水后自己先抢着喝的,是这支部队干渴极了的重要迹象。敌人看见利益而不前去争夺,这是敌军已经极度劳累疲倦的表现。敌人驻扎的地方,上面集聚鸟雀的,说明敌已撤走,这里是空营。在夜间,敌哨兵如果乱喊乱叫,这是敌人恐惧、害怕的表现。敌营中无故惊扰,骚动纷乱,吵吵嚷嚷不安的,是敌将缺乏众望,没有威信。敌人的旗帜摇动无规律,不整齐的,这象征着敌人的队伍已经开始混乱。敌军官轻易发怒烦躁的,是其部队疲倦厌战的表现。敌人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辎重大车的牛马吃肉抵粮;收拾起炊具,不见营区有烧锅做饭,甚至砸烂炊具;士卒不返回营舍,整夜露营集结在一起。这是危困至极、走投无路、准备以破釜沉舟之战术,拼命突围或想逃跑的“穷寇”,要防备这种敌人与我决一死战,以避免和减少我军不必要的伤亡。敌指挥官低声下气,非常和顺地同部下讲话,谈话有气无力,吞吞吐吐,这是他已失去了军心的表现。连续不断地采用奖赏的办法来犒赏部属,说明将领办法不多,已陷入困境;连续不断地使用刑罚的办法来惩处部属,说明将领已无他法,处境已非常困难;对部属发脾气以致群众害怕他,这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来的使者送礼、言好、谢罪,谈判措词委婉,态度平和的,是敌人企图休兵息战。敌军气势汹汹地向我开进,与我对阵,却久不交战又不退却撤走的,必须慎重地观察其动静,识破敌人的企图。

精读

古人说:“用师之本,在知敌情”,“未知敌情,则军不可举。”孙子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之后,详细介绍了三十二种直接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这三十二种方法被后人称为“相敌”三十二法。

孙子的相敌三十二法,原则上可分为两类:(一)依据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变化来观察,判断敌情。如:“群鸟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鸟起者,伏也”);“走兽到处乱跑,是敌人大举来袭(“兽骇者,覆也”)。(二)依据敌人的行动来观察、判断敌情。如:“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进”(“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敌军急速奔走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求与我决战”(“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孙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他能透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察微知著,看到事物的本质,实在是高明至极!

一句经受了千百年实践检验的农谚说道:“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是:月亮周围有大圆环,这是刮风的征兆;垫在房屋柱下的石头湿润了,这是天要下雨的征兆。可见,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认真总结经验,就一定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