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样看来,父母的意义真的是大得不得了,父母先我们而存在,他们让我们看到我们出生前的情况,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宇宙,展示了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
父母就是道。
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这并不是抽象意义的息息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关。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孝心与爱心,那么他就会在静下心来的时候仔细看看父亲或母亲的脸。
看看父母们是怎样的一张脸。
父母那苍老的脸给我们的触动是最深的。苍老表明老人家饱经沧桑,并且正在沧桑中老去。死亡对父母来说是无可避免的,这预示着我们的起源终将湮灭在时间的统治下。而父母在未死之前,他们的脸上便会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生命信息。这不是别人的脸,这是生我们的本体宇宙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父母的脸如此凝重,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作明白的言说。
给人触动同样深刻的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长得与父母几乎一样。如果抹去时间的流逝,再消失胖瘦与性别特征这些细节,我们将发现其实两代人之间毫无差别。一个老祖母看她的儿子与看她的孙子是完全一样的,在她心中,这两个人是重叠又分开的图像。
我们都跟我们的父母很相像。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种铁的定律,永恒不变,它还意味着这个世界具有稳定的持续性,绝不因突变与变异而丧失本原。这就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幸福的基础。
我们同父母长得很像,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父母好,才能真正对自己好。因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父母。
孔子有好多至理名言。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人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拥有过。
孔子的父亲在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死了,母亲又在他十几岁时死了,对母亲的无限追恋,对父亲的无限渴望使孔子深刻了解父母对人类成长的重要性,这是本源与本原,绝不可舍本逐末,绝不可本末倒置。
很多人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去外面打拼天下,有的没成功,有的成功了,都无一例外地蹉跎了岁月。他们或因成功而忙碌,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爹娘;或“没有时间看父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残酷无比的普遍现象:
他们一去无回,终于等到自己回家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这时才知道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多想父母,多看父母,多爱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个“孝”字,将一个人的人品好坏昭然揭示。
一个人如果坏透了,无恶不作,但知道孝敬父母,我们仍将他当人看。
一个人如果名声好得不得了,对谁都好,偏偏对父母不好;事业有成,偏偏忘了根本,那么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交往,应该把他驱逐出“人”的概念,让他在痛失所爱时知道什么是悔恨。
爱父母才能爱自己。在哲学家与科学家看来,每个人与他的父母其实比想象的更接近,父母揭示我们的命运,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
不抱怨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懂得爱父母才能爱自己,才能爱他人,也才能得到他人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父母子女间的沟通。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向父母献上一句祝福,一声问候;愿天下的父母身体健康!祝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2.孝心必须人人皆有
当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走出父母的家庭时,父母也因为养育我们,耗尽了生命的大部分,,进入了老年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尽尽孝心了。
爱心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孝心也是如此,一个人无论有多老,只要他的父母还在,就永远是孩子,那么孝心就该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辉。而没有孝心,对父母甚至失去良心的人,哪怕一时的失去良心都是让人所不能容忍的。
孝心就是儿女将人类天性中的一点敬爱献给父母,通俗一点说,孝心就是少让父母操心、担心,让父母宽心,关心父母身体,常常回家看望父母,带给父母快乐。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就是因为其中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深厚的孝心。
任继愈先生不久前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孝道》,其中谈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他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到社会治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
现在社会,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好好学习,积极上进,只要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就算是尽了孝道。
现在有些人经常议论,他们说父母越老越糊涂,并且与自己的父母容易闹矛盾,认为父母的脾气越来越怪。其实这主要是不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因而互不理解难以沟通。
要能够与父母和睦相处,孝敬老人,就必须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需求呢?有人总结了一下几点,我们不妨参考一下:
(1)自尊需求。随着年寿的增高,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点怕老,逐渐变得多愁和敏感起来,往往担心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和子女应有的肯定和尊重。这时他们的自尊心比其他年龄的人,比从前更强烈。
(2)依存需求。老人在退休以后,时间闲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从子女那里听点消息,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3)文娱需求。老人的文娱需求也有别于年轻人。如爱看京剧或戏曲,对流行歌曲有的不愿意接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