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很高兴小女孩能够喜欢自己的冰淇淋,就高兴地把冰淇淋端到小女孩面前,说:“来,吃吧!”
谁知,女孩的妈妈严肃地对女主人说:“不行,我女儿说过她不吃西餐,她得为自己所说过的话负责,今天她不能吃冰淇淋!”
女儿着急地哭起来:“妈妈,我就想吃冰淇淋!”但是,女孩的妈妈根本不为所动,只是对女儿淡淡地说:“你得为自己负责。”
女主人看着这个场面,觉得女孩的妈妈也太认真了,就说:“给她吃吧,孩子总是这样的。”
女孩的妈妈正色对女主人说:“亲爱的,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结果,无论女孩怎么哭闹,妈妈就是不同意让她吃冰淇淋。
孩子处于成长之中,对一些事情往往没有责任感,因为许多时候他们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后果,教孩子如何去面对并接受这次失败的教训,从中获得成长。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父母必须高度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在有责任感的氛围下快乐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责任心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激励孩子的责任心
当孩子帮家里做了某件事情以后,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简单的一句鼓励可能就在孩子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有位10岁的小女孩,负责倒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时,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她的父母为了维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培养她倒垃圾的责任感,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说她能干、勤快,还经常当着女孩的面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以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有一天晚饭后,父亲带着儿子去公园散步,忽然发现前面的地上有一个被丢弃的饮料瓶,强烈的责任心使父亲不由自主地捡起来,然后扔进了附近的一个垃圾箱里。儿子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父亲说,良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这么做。听了父亲的话,儿子略有所悟。以后,每当在公共场所见到别人丢弃的废纸或饮料瓶,他都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己的行为就要自己负责。这个观念的树立,对成长中的孩子有重要影响。
在美国,有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有人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孩子的母亲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给以适度的惩罚,让其以自己的行动弥补过失,就会达到“自食其果”的教育目的,使其记住教训,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以养成可贵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
爱是人世界最珍贵的感情。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它是人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
曾经有人做过这么一项调查:今天的孩子缺什么?调查结果中一致认同的一项就是缺少爱心。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由好几个大人围着他们一个人转。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是他们优先;生活被照顾得尽善尽美;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完全包办代替了。长此下去他们就失去了爱心,形成了一种习惯——“人人都要为我”、“唯我独尊”,而且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最终几乎成了他们的天性。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的结论,不得不感到痛心。痛心之余,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反思。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其懂得“爱”的高尚情操,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
鑫鑫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小朋友,爸爸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有一次,鑫鑫跟爸爸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鑫鑫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她看了看爸爸,爸爸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鑫鑫。于是,鑫鑫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奶奶走过了马路。走到马路对面后,老奶奶十分感谢鑫鑫,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爸爸对鑫鑫说:“鑫鑫,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果然,鑫鑫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鑫鑫高兴地回答道:“老奶奶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爸爸?”
???爸爸赞许地点点头。
“爱”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缺少而又举足轻重的因素。对于孩子,父母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孩子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努力让孩子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使孩子拥有一个更加光明、辉煌的未来!
以身示教,胜于言传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时,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芳芳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家庭条件虽算不得很糟,不过因为芳芳的奶奶长年卧病在床,所以生活得有些平凡和简单。
每天,芳芳的妈妈下班回家后,就先要照顾老人,然后做饭,等芳芳的爸爸回家了,三个人便开始匆匆吃晚饭。饭后爸爸和妈妈又忙着给老人擦身,换洗衣服。耳睹目染,芳芳也尽可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芳芳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话:“一个家里可以没有钱,但一定不能缺少爱。”
母亲节快到了,芳芳很想送妈妈一份礼物,可是她平时没有什么零用钱,没法买份像样的礼物,于是她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卡片,打算给妈妈一份惊喜。
母亲节那天,一放学,芳芳就早早回家,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喂奶奶吃药,将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妈妈回到家后,芳芳把卡片交给了妈妈,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妈妈很是感动。晚饭是芳芳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的,一家死口人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饭后,芳芳倒了一盆热水,动手帮妈妈洗脚。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没有办法送多么好的礼物给您,但是我希望能为您洗一次脚。”
看着如此懂事体贴的女儿,不论是芳芳的父母,还是奶奶,都非常欣慰。
通过关爱动植物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也是培养孩子爱心不可缺少的内容,是锻炼孩子爱心迁移能力的捷径。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饲养,或者是养一些植物,让孩子来浇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间接地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天,妈妈带女儿小丽去逛花卉市场。小丽她觉得那些花草实在是太美了,便恳求妈妈给她买一盆鲜花。妈妈同意了她的请求,买了一盆小花。妈妈希望小丽看到小花生长的整个过程,并且能够自己照顾它。并和小丽约定,由她负责照顾鲜花,给它浇水和施肥。
最初几天,小丽非常兴奋,每天耐心地给小花浇水,还根据日照的情况,不断给花盆挪动位置,并拿出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画出花卉生长的情况。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发现,小丽给花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甚至好多天都不给小花浇水,也不做记录,似乎她已把养花的事给忘了。结果,小花慢慢枯萎了,叶子也开始泛黄,生长的速度减慢了,再过几天,那盆花就要死了。
这一天吃过晚饭,妈妈把小丽叫到阳台,说:“你给花浇水了吗?”小丽低着头说:“没有。”“为什么没有?”“我”“我们在买这盆花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由谁负责给这盆花浇水?”小丽沉默不语。“你看,这盆花多么的伤心、悲哀!它失去了美丽的叶子而变得枯黄,而这都是因为你。”以后的日子里,小丽每天坚持给花浇水,小花不久又恢复了以往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