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马银春 > 第7堂课 口才生意是谈出来的(第3页)

第7堂课 口才生意是谈出来的(第3页)

1.旨在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着猎奇心理,能够抓住这一点,就可以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接近对方。比如,某服装厂业务员小赵,多次被某大型百货商场的老板拒绝。经过调查小赵得知,对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商场的服装专场一直在销售另一家公司的服装,负责这一业务的主管认为没有必要再进别家的产品。

于是,小赵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拜访。他早早来到该主管的办公室,还没等对方下逐客令,小赵就直截了当且非常诚恳地问道:“您能给我十分钟时间,就一个经营上问题,让我提一点建议吗?”

小赵的话引起了主管的好奇心,于是主管请他坐下详谈一下。至此,不管双方接下来的谈话是否顺利,至少小赵已经掌握了主动,为他成功说服主管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2.旨在满足虚荣心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赞美。大多数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嗜好,特别是那些自认为经验丰富和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人。为了迅速地接近他们,也为了让对方愿意接纳你,你不妨使用“求教式”提问法,比如:我非常想知道,您是怎样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立了这么大的事业的?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就是给我们自己机会。

如日本保险大王原一平,他最初去拜访建筑企业的老板渡边先生时,渡边并不想理会原一平,一见面就给原一平下了逐客令。原一平没有退缩,而是问渡边:“渡边先生,咱俩的年龄差不多,但您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您能告诉我吗?”

面对求知若渴的原一平,渡边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他请原一平坐下,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业史。这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由始至终,原一平除了认真地倾听,还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以示请教。最后,原一平并没有提到自己的主题——保险,而是对渡边说:“我很想为您写一份有关贵公司的计划,可以吗?”渡边欣然答应。

回去后,原一平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准备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计划书。后来,渡边依照该计划书,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结果效果非常显著,公司业绩提高了30%!渡边非常高兴,把原一平视作最好的朋友。自然,原一平也“承包”了渡边建筑公司的所有保险业务。

3.旨在甄别潜在顾客的问题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能否把商品卖给顾客,关键还取决于顾客。而决定顾客是否购买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顾客是否有钱购买;二、顾客是否具备购买的决定权;三、顾客是否具有购买欲。换句话说,对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顾客,你就不应该浪费感情和口水。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对方是否是自己的潜在顾客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问对方一些谨慎的、一般性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回答找到答案。

比如,某电脑推销员经常这样问:

“您正在使用的电脑是哪个品牌?”

“您准备把电脑放在睡房还是书房?还是其他地方?”

“您一天大约上网几小时?”

“您买电脑主要是娱乐还是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他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是一个真正的潜在顾客,还是只凑热闹而已。

4.旨在掌握主动的反问

有些顾客喜欢提一些与产品无关紧要乃至刁钻的问题,这时候千万不要烦,因为只需一句反问,我们不仅能重新掌握主动,还能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潜在心理。比如当顾客问:“您这口红还有其他颜色的吗?”你就可以反问对方:“请问您喜欢什么颜色的?”

5.旨在警告对方考虑后果的问题

对于那些试图挑战规则,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必须及时地暗示一下,这时候,恰到好处地运用提问的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来这可以敲山震虎,二来也不伤和气。比如:“您是讲究商业道德的,当然不会随便更改合同的,对吧?”

6.旨在讨价还价的问题

如果对方开出的条件不太理想,或者对我们提的条件过多,不妨用提问的方式和他讨价还价。比如:“如果我们增加购货量,贵方能否在价格上优惠一些?”

7.旨在确认判断的问题

如果对方的观点比较含糊,不妨这样问他:“根据我的理解,贵方是不是要增加订单?”

8.旨在引导对方的问题

也就是像前述卖粥服务员那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让对方在有利于自己的范围内选择答案。如:某商场休息室经营咖啡和牛奶,刚开始服务员总是问顾客:“先生,喝咖啡吗?”或者“先生,喝啤酒吗?”结果销量平平。后来,老板要求服务员换一种问法:“小姐,请问您是喝点咖啡还是啤酒?”结果销量大涨。

这一原则还适用于邀约。运用时可变“您哪天有时间,我们面谈一下”为“您明天有时间还是后天有时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