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宁便开始搓铅笔芯,这搓丸器倒挺好用,搓出来的铅笔芯又直又细,她搓前几个铅笔芯时搓丸器还有些涩,出来的笔芯色泽黯淡。
大约是被沈老儿骂灵窍了,干脆往搓丸器上倒些蜡油,不仅搓丸器变得润滑异常好用,再搓出来的笔芯也变得反光,表面一层薄薄的油膜,质量更加高。
这一老一少干起活儿来都卖力,到晌午时分,满满一木箱的笔芯被搓了出来,放在院中晾晒,等晾干后便能抬到瓷器张那里烧制。
正午,沈老儿回来了,两人净了手,一人抓着一个饼子啃得津津有味,好吃完继续干活。
吃完饼子灌口热茶,便又开工了,铅笔芯晾晒需要时间,好在日头给力,晾到黄昏便差不多了。
沈老儿便把笔杆瓣儿一字排开,按乔宁图纸上标注的,一律刷明黄油漆,刷完好跟笔芯一起晾着。
两人刷完铅笔芯,刚休息一会儿,瞧着日头便有要落山的趋势,便预备把笔芯抬到后街去,好在笔芯虽多,却不重,在老少的体力接受范围之内,便又拖又拽地给挪了过去。
“来啦,我这刚烧好一批瓷器,你们来的正是时候。”瓷器张是个比沈老儿年岁还大的老头儿,脸上黑黑的,约莫是常年在炉边的缘故,趁得一口牙贼白。
烧瓷器的窑炉是他自家的,算是和瓷器厂做合作生意,他家世代以民窑为生,自家的窑炉自家做主,平时有人求他帮忙,烧制个什么东西都方便。
沈老儿主动充当“外交官”的角色,和瓷器张寒暄会儿,这才进入正题,“那,就是要烧的东西了。”
瓷器张看着一大箱的铅笔芯有些愣:“这是什么玩意儿?多大火烧呢?”
第一个问题好问答,第二个还真不知道……
古代烧瓷器控制温度的方式非常主观化,全凭经验和技巧,一是观察火焰颜色,再就是往窑中喷口水,看水珠蒸腾时跳动的高度,有经验的人以此来判定窑中温度。
可,一惯性依靠阿拉伯数字的自己,该怎么跟瓷器张统一起来呢?
她只知道铅笔芯的质地软硬和烘烤温度有关,这才有了2b、hb等铅笔型号,于是茫然地转向沈老儿,和这老儿来了个面面相觑。
“你看我做什么?问你呢?你不会不知道吧?”沈老儿无奈道,“瓷器张是个好把头儿,你跟他说说要什么效果,让他给你预判一下火候。”
好把头儿有丰富的烧瓷经验,看一眼就知道窑中温度,可却没办法跟乔宁建立连接啊。
乔宁依稀记得,烘烤铅笔芯儿需要800多摄氏度,而烧制瓷器至少需要1200摄氏度以上。
“完了完了,怕是烧不了。”她心底凉了一半。
“怎么?”沈老儿慌忙问,他可不想忙活一整日的工程白费。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