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被坑后我重生了 > 第229部分(第1页)

第229部分(第1页)

“付不起房租的,皆由本县垫付。”杨凌淡淡道:“其实免费征用也可。但只有让百姓得些好处,才能更加配合。将来和灾民共处,也可以更加融洽。”

“垫付了要还吗?”分巡道追问道:“不还的话你县里付得起吗?哦,本官忘了,你们溧阳县非常有钱,牛马都是免费发放的,想必这些房租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当然要还,不然出得起的也不出了。”杨凌理所当然道:“出不起钱不要紧,可以以工代赈。”

“原来如此。”督粮道点点头又问道:“可是灾民散处,将来如何熬粥?”

“既然都散处。就不熬粥了。”杨凌答道:“改为按人头发米,两日一给。”

几位大人相互看了看,似乎也无不可,那个分巡道虽然想吹毛求疵,但从来没有法律规定,官员该如何救灾。杨凌的新法子究竟好不好,还得看效果……要是搞砸了,不用他参奏,自然有人会乐得起来攻击杨凌。

在溧阳检查了大半日。三个人对情况基本满意——主要是永丰仓满仓满囤的粮食,让他们叹为观止,时间紧迫,这些人还要继续赶往下一站宜兴。

临走之时。那个督粮道支开旁人,对杨凌说道:“杨大人,相国他对杨大人很是关心。这次咱们江南这边遭灾,相国大人第一时间就写信过来询问溧阳的事情。所幸杨大人应对得法。”

杨凌说这个督粮道怎么这么维护自己呢,合着是沈老头的党羽啊。那就是自己人了。杨凌笑道:“还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

督粮道看看杨凌,见他没什么反应,只好继续道:“杨大人难道不担心,一旦本县开仓放粮,会引发本地百姓的不满?”

“如果我是新上任的话,我会很担心。”杨凌笑道:“不过我都上任大半年了,虽然没给溧阳百姓带来什么大实惠,但是小实惠总还是有一些的,所以他们都挺支持我的。”

督粮道这才想起来,杨凌可是免费给溧阳的百姓发下去了将近万把头的牛马,虽然这些牛马都不是私人所有,但是这样的恩惠简直是旷古烁今,周边十个县加加起来也不够溧阳打的。

督粮道笑着问道:“时间紧迫,我这就要走了,不知道杨大人还有什么要求吗?合情合理的要求,府里、州里都愿意帮忙解决的。”

“太好了!”杨凌一拍手道:“请上奏朝廷,今年溧阳受灾之严重,简直就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如果还要求溧阳按照约定好的数目交齐税赋的话,简直就是**裸的官逼民反啊。所以请求减免溧阳三年的税赋。”

“额……”督粮道满头黑线,擦擦冷汗道:“这个要求我是万万不敢写在奏折里的,杨大人见谅。杨大人如果真想着这个要求,还是自己上奏折吧!告辞!”说完,也不等杨凌的回应,撩起衣服的下摆,分块地跑了。

“别跑啊!”杨凌在后面追着喊道:“三年不行,两年,两年总行了吧?唉,别跑啊,一年,就一年!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杨凌虽然年轻,终究是没追上好像被狗撵了一样的督粮道,暗自神伤,自言自语道:“你不敢说,难道老子就敢说了吗?隔着信封,都能闻到那些人口臭的味道,这是要逼死我呀!”

既然已经有人来巡视过了,并且对溧阳前期的工作表示了满意,那么很快,灾民就会陆续被送达了。杨凌再次召集了县衙的所有人,做了一次热血激昂的动员,要求他们无论怎么样,也要保证灾民在本地正常的生活和饮食,并且不能爆发疫病。

在动员外公务员之后,杨凌又一个乡一个乡地去了一趟,杨凌把这些乡里的宿老们都请了过来,详细解释了这一次赈灾运动的宗旨和方针,请求他们回去以后多多宣传,千万让本地百姓和外来的灾民要和平相处。

一直跟在边上的二师兄,看着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的杨凌,忽然幽幽地说道:“老板,你变了!师父说过,只要人有慈悲,皆能成佛。”

杨凌苦笑道:“成佛我就不奢望了,当和尚就更不想了,其实啊,我还是那个我,只是你看到了不同状态的我,我一个人可以胡闹,但是当有这么多责任一起压到肩头的时候,我就不能再胡闹了,这么多人将希望和生活都寄托在你一个人身上,怎么敢有一丝半分的胡闹哦。跟你说了你也不懂,这是男人的责任!”

二师兄摸着圆圆的大脑袋笑了笑,杨凌歉疚地说道:“不过却是要苦你一段时间了,想必将来粮食菜肴都很紧张,你那每顿饭两个鸡腿的指标,就先去除了吧。”

“好!”二师兄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反正有辽国送来的那些羊,鲜嫩爽滑,味道不错,用那个代替鸡腿,我还顶得住。”(未完待续……)

第三六八章   焦头烂额

几天之后的中午,第一批携家带口的上千灾民在一些官兵的护送下来到了溧阳,他们的家园已经被洪水毁掉,而且身无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体,在寒风冷雨中瑟瑟发抖。更冷的是他们的心情,大大堤修复、潮水退去之前,他们已经无家可归,只能任由官府驱赶,在官兵的监视下被运到四面八方安置。一路上官兵们的粗暴对待,到现在不给饭吃,让他们饥肠辘辘、满心凄凉,对即将开始的流民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怨气……

“凭什么城里人都不走,就让咱们乡下人背井离乡!”一路上都是这样的牢骚之声。

“粮食不够吃的呗,又不想让咱们这些乡巴佬塞满城里。”有老人冷笑道:“自然把咱们往各县里送,现在倒好居然还是跨州的送了,说出去指不定让别人笑话咱们浙江呢。”

“人家县里就愿意接收?受灾的又不是他们。”灾民们忧心忡忡地说道:“要是浙江别的地方还能说是乡里乡亲的,可是现在,唉……”

“咱们就是些讨人嫌的累赘。”老人愤懑道:“哪有喜欢灾民的官府?”

“这么说,咱们肯定不受待见了。”灾民们的情绪愈发低落。

“有口粥吃的就不错了。”老人幽幽道:“就怕稀得没几粒米,那非得饿死人不可……””

“嚎丧什么!”官兵持着鞭子,大声呵斥道:“溧阳到了,都赶紧打起精神来!”

灾民们不由向远处望去。就见溧阳矮小的城墙上郝然挂着一幅布条,写着十六个红色的大字。浙江识字的人多。不少人眼前一亮,大声念出来道:“人饥己饥、人寒己寒。患难与共,赈灾恤邻!”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这个意思,就算是做做样子,也让灾民们感到舒服多了。等所有人都抵达溧阳城下的时候,却见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为首的是个穿着七品官服的年轻人,年轻得有些不像话,想来自然是溧阳的知县无疑。

不待衙役们引荐。这些来的百姓便呼啦啦跪倒,给知县老爷磕头。

“诸位快快请起。”杨凌赶忙扶住一位老者道:“折杀本县了!”

“求大老爷可怜!”白发苍苍的老人,却坚持给他磕头道:“给我们一条活路!”

“求大老爷可怜,给条活路吧……”灾民们七嘴八舌附和着,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劲地磕头。

杨凌的眼眶湿润了,这些都是挣扎求生的生命啊,当他看到灾民们如此卑微的乞求,只是为了一条活路时。深深震撼了,当年看冯导的《温故1942》的时候,杨凌也掉了几滴泪,可是那毕竟是电影。拍得再好,也不如这现实来得震撼。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杨凌亲手扶起几位乡老。“诸位乡亲快快起来,且听我一言。”杨凌忽然爬上了一张桌子。指着背后墙上的十六个字大声疾呼道:“诸位看到那些字了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